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點亮臺灣全島的日本人——松木幹一郎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以觀光聞名的日月潭,其實也是重要的發電用水庫

臺灣最大的湖泊,位於臺灣中部的南投縣,北側呈圓形,南側則是彎月的形狀,因此被稱為「日月潭」。標高748公尺的日月潭,風光明媚,全年造訪的遊客高達600萬人,是台灣著名的觀光勝地。環繞日月潭的自行車道,長約39公里,是全世界的自行車手的環潭聖地。但很少人知道,日月潭在距今83年前起,就一直是個發電用水庫,以其豐富的水力資源,持續供應臺灣最大的水力發電廠。

現在的大觀發電廠(提供:古川勝三)

1931年完工的「日月潭第一發電所」(現在的大觀發電廠),擁有10萬千瓦的發電量,當時號稱東洋第一,長期承載全臺的電力供給。因此當時有人形容臺灣:「有人的地方,就有電。」當初著手進行此艱鉅任務的日本人松木幹一郎,現在被譽為「臺灣電力之父」。

松木幹一郎(提供:古川勝三)

1872年,松木幹一郎出生於愛媛縣周桑郡楠河村大字河原津(現在的西條市河原津),身為當地村長的長子,就讀松山中學,其後升學至京都第3高級中學,7月畢業後,9月進東京帝國大學法科大學法學科就讀。3年後的7月畢業,直接進入遞信省服務,時年25歲。

其後歷任廣島郵局局長、文書課長、橫濱郵局局長,1908年就任鐵道院秘書課長時,遇到了影響松木一生的重要人物,他就是當時的遞信大臣兼鐵道院總裁的後藤新平。

後藤善於發掘任用優秀人才,在他擔任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長時,三顧茅廬,從美國邀請當時年僅38歲的新渡戶稻造,擔任殖產局的代理局長,並兼任臺灣糖務局的臨時局長,成功地為臺灣糖業的發展奠定基礎。後藤認可松木的才能並加以重用,松木往後成為後藤非常活躍的左右手。松木也承襲後藤的提拔後輩,栽培新人的精神,向他引介比自己年輕十二歲的同鄉──十河信二,十河也沒有讓他們失望,往後成就了日本新幹線的偉大事業,被譽為「新幹線之父」。

受後藤新平拔擢,任電力局長等重要職務

1911年,經由後藤的舉薦,松木就任東京市首任電力局長,4年後,接受──出身愛媛縣縣北宇和郡吉田町(現在的宇和島市吉田町)──山下龜三郎的邀請,擔任山下汽船的理事與副社長的職務。此外,松木在1919年日本制定道路法時,籌設道路改良會(日本道路協會的前身),擔任該會理事,戮力推廣道路的鋪設普及。

1923年9月1日發生關東大地震,對東京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4月剛卸任東京市長的後藤,於災後設置帝都復興院,自任總裁,並任命松木為副總裁兼物資供給局長,經理局長則請十河擔任,採用自己在東京市長任內所規劃的「都市計畫」為藍圖,重建東京。雖然復興院內部對此案有異議,但松木和十河所主張的全面性土地重劃事業獲得採用。不過由於政爭,1924年2月復興院遭裁撤,縮減為復興局,松木隨後藤一同辭職。

但後藤和松木採用的復興計劃,直至今日,成就了東京的都市建設基礎。1930年3月,舉行了慶祝帝都復興完工的紀念典禮,但後藤未能親眼目睹此儀式,於1929年4月逝世。他在臨終之前曾說:「聽好了,死後只剩下錢的人為下等,留下事業的人不過是中庸之輩,為後世留下人才,才是人上之人。懂了嗎?」後藤一生推動臺灣、滿洲、東京的都市計畫,為他長達73年的生涯劃下休止符。

視察重建復興現場的後藤新平和松木幹一郎(提供:古川勝三)

在後藤擔任東京市長的年代,為促進臺灣的近代化,第一要務是建設水力發電用的水庫,以及增加稻米生產的灌溉用水庫。臺灣總督府因而規劃了2個大型計畫:日月潭水力發電所的建設計畫,以及灌溉15萬公頃荒旱之地的嘉南大圳新設工程計畫。

日月潭水力發電用水庫由當時的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拍板定案,1919年開始進行,以3千萬日圓設立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由堀見末子等技師規劃設計,其耗費高額的預算及工程規模之大令人驚奇。

在臺灣最長的河川──濁水溪的流域中,位於海拔1300公尺的武界,建造高48.5公尺的混泥土重力式「武界壩」,由此至日月潭約15.1公里的距離之間,設置8個隧道、3個明渠和4個暗渠,預計每秒可輸送40噸的水量。

日月潭這個稱呼,是由於湖的北側為太陽(日)的形狀,而南側呈現彎月形,故被稱為日月潭,潭中央的島嶼則祭有邵族的守護神(祖靈)。此計畫將提升日月潭的水位,故修築2處堰堤,使水位上升18公尺。因此日潭和月潭將匯流而成為一個人造湖泊。此工程創造出一個海拔748公尺、水深27公尺、周長37公里、蓄水量1億4千萬噸的臺灣最大淡水湖。完成後,日月潭的水通過3千公尺的水壓通道和5根640公尺的水壓鐵管,送往距離下方330公尺的發電廠,可謂工程浩大。

克服種種困難艱辛,長達15年的水庫終於竣工

順利開工後,卻遭逢第1次世界大戰後的不景氣,再加上關東大地震的雙重打擊,由於資金不足而在1926年決定暫停計畫,已投下3千8百萬日圓鉅額經費的日本政府和臺灣總督府,希望靜待時機,再次重啟日月潭的水力發電計畫。

建設中的日月潭發電廠(提供:古川勝三)

當時的臺灣總督石塚英藏,三顧茅廬邀請松木幹一郎,自1929年12月起擔任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的社長。隔年1月,松木就任後立即前往險峻的日月潭周邊區域,進行實地視察,並召集最具權威的專家學者,重新檢討工程計畫。會後預估完工所需經費為4860萬日圓,當年日本的總預算是16億1千萬日圓,此工程費用相當於總預算的3%,可為工程浩大,日本國內認為無法自行籌措,因此決議向國外引入資金。

當時全世界正值經濟大恐慌,不僅如此,國際政治情勢也非常混亂。1931年6月,海外債券終於成功發行,籌得了必要的工程經費。當年10月,正式復工。

此極為困難的水壩工程,由鹿島建設(株)負責建造,在高濕度的熱帶雨林環境之下,瘧疾、阿米巴赤痢、恙蟲病等等風土疾患,超乎預期,以擔架抬下山的患者,絡繹不絕,醫院也人滿為患。

為此,不得不暫時停工,焚燒附近山區的草木,以根絕傳播瘧疾的蚊蟲,清除員工宿舍周圍雜草,並鋪設雙層紗窗;增設商鋪及娛樂設施,開設日本、朝鮮、臺灣料理店;建造鹿島神社,增加直營醫院等等措施,徹底實行環境整備的工作。一切就緒後,工程終於得以順利進行,並於1934年6月竣工,同年9月開始發電。距離開工之時,已經過了15年之久。此發電廠命名為「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最大發電量為10萬千瓦,當時號稱東洋第一,再加上1937年竣工的「日月潭第二發電所」,對臺灣全島進行電力輸送,揭開了臺灣近代化的序幕。但松木在完工2年之後的1939年6月14日突然逝世,享年67歲。

1945年日本戰敗,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更名為大觀發電廠,對戰後臺灣的經濟復興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建造完成後至今,仍持續運轉,供應電力。大觀發電廠仍舊使用日月潭的水資源發電,約佔全臺水力發電的56%。

松木突然逝世的隔年,日月潭畔的進水口處,設立了松木的銅像,但在二次大戰期間,1944年時由於金屬類製品徵收令(譯註:原文為「金属類供出令」)而撤除,原址僅剩基座。2010年3月,承繼臺灣電力公司的臺灣人,再次鑄造銅像,設置在原本的基座上,其面貌得以重現世人。

戰前的松木幹一郎銅像(左)和戰後重新設置的銅像(右)(提供:古川勝三)

標題圖片:視察工地現場的松木幹一郎(提供:古川勝三)

日本 臺灣 基礎建設 台湾 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