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車站——迎接105週年紀念的車站建築

文化 臺灣香港

新竹市位於臺灣西北部,是臺灣代表性的產業城市,自清代以來,便是臺灣西北的發展中心,進入日本統治時期,更成為新竹州的首府。今年3月31日,新竹車站即將迎接完工105週年紀念,本文將回溯並介紹新竹車站的悠久歷史。

始於清代的車站歷史

作為出入新竹的必經之處,車站建築風格壯麗,各個細部皆精工雕飾,堆疊營造出一股雅緻氛圍,可說是新竹市街的象徵性建築,若從遠處眺望,更能深深感受其壯麗之美。

新竹車站從1893年10月30日開始營運,歷史可溯及清代。鐵路以基隆為起點鋪設,首先開通的是基隆―臺北區間,其後,逐漸延伸至新竹。進入日本統治時期,設置新竹車站為終點站。

此時的新竹車站,使用日曬煉瓦搭造,由於僅有14坪,面積狹小,並無車站的感覺,比較像是乘車處。但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後,臺灣總督府重視高運量的鐵路運輸,於是快速展開鋪設連結南北的縱貫鐵路工程。

雖然是題外話,1896年6月15日,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和海軍大臣西鄉從道,為了參加臺灣總督府始政1週年的慶祝典禮,偕同當時的臺灣總督桂太郎,搭乘火車訪問新竹,便是在這個初期的新竹車站下車。

皇太子巡視臺灣和新竹車站

現在的車站建築於1913年竣工,工程耗費5年的歲月,3月31日舉行完工典禮。建築面積為103.1坪,建造初始就被認為是臺灣的代表性車站建築。

當初在車站的建築中央設有銅製高塔,並掛上巨大的時鐘,用意在於向市民告示中央標準時間,在戰前的車站建築之中,常可見到這樣的設計。目前作為歷史古蹟保存的臺中車站,或是許多人覺得拆掉了很可惜的基隆車站等等建築,中央也都設有鐘塔。這是手錶尚未普及的年代才有的獨特設計。

而在1923年4月19日,當時的皇太子(後為昭和天皇)以大正天皇攝政的身份,前往臺灣巡視訪問。當天,皇太子搭乘「Hotoku 1」型的特別專車,11時28分在新竹車站下車。雖然並未對車站留下隻字片語,但實在讓人很好奇,當時皇太子對車站建築留下了什麼印象。

皇太子訪問臺灣的行程共有12天。照片為訪問新竹尋常高等小學校和新竹神社的樣子(新元久氏所藏)。

將德國建築傳入日本的建築師

擔任車站建築設計的是松崎萬長,他是明治時期將德國建築引介到日本的著名建築師,擔任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的專案技師而來到臺灣。

1871年,松崎年僅13歲便加入了岩倉具視的遣歐使節團,其後於德國的柏林工業大學修讀建築學。回國後成為將德國建築引入日本的知名人士,也是日本「造家學會」(日本建築學會的前身)的創始會員,在日本近代建築界的草創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松崎抵達臺灣後,參與了臺灣第一個正統的旅館建築「臺北鐵道旅館」(台北鉄道ホテル)的設計工作,然後也著手進行基隆車站等建築的設計建造。此外,更參與臺北都市計畫的相關工程,以及商店的建築設計。

新竹車站的設計,承襲德國的巴洛克風格,以大量的筆直線條,呈現一種剛健穩重的氣氛。而直線交織而成的屋頂線條非常特殊,散發著高雅氛圍,讓人留下剛毅的印象。

在《臺湾建築會誌》中出現了一段有趣的描述,此建築學會所舉辦的座談會中,建築師們回想起松崎這個人物,稱他為「臺灣建築界的元老」,認為他能夠呈現純粹的德國風格,在眾人的言詞之中,充滿了對松崎的敬意。松崎的性格豪邁,大家都說他生性嗜酒,可以得知他廣受建築界後輩們的喜愛與仰慕。

松崎經手設計的建築,許多都已消失,但新竹車站和前外務大臣青木周藏的那須別邸(現存於栃木縣)這2個建築,可以並列為仍然保持著當時樣貌的「松崎建築」,新竹車站也是臺灣現存最古老的車站建築。

日本統治期新竹車站的樣貌。依照都市計畫整設的美麗街道民宅,映照著壯麗的車站建築。轉載自《老照片訴說臺灣日本統治時期50年 1895~1945》(祥伝社)

大正期的車站建築

現在若眺望車站建築,馬上可以知道建築本體並不特別龐大,但若是站在稍遠處回望,或許能感受其壯麗風光。

建築內部也意外地狹小,特別是大量通勤旅客來往的早晚時段,更顯窘迫,讓人有主要動線上人滿為患的感覺。

但旅客通行卻非常順暢,並不會感到混雜紛亂,原因在於動線的設計。日本統治時期在臺灣設置的車站建築,大多將剪票口設置在車站建築內,而出口則在兩側。這種設計能增進出入車站的人員流動,減少混亂。也就是說,只有前往月臺乘車的旅客會進入車站建築,而下車的旅客不用通過等候區,便能直接出站。

此外,車站內未設置廁所,也值得我們注意。這是因為當時的衛生環境不佳,為了防止病菌滋生傳染,而將廁所設於等待區之外。這樣的設計風格不僅在日本統治時期,戰後的臺灣也一樣承繼至今。

戰後建造的彰化車站、臺東車站、花蓮車站等建築,在上下車旅客的動線管理上,剪票口和出口也是分開設置。戰前傳入的設計風格,直至今日,仍被視為合理的設計思維,受到好評。

站內設有許多維護營運用的副線。站體南邊的扇形車庫已被拆除。1930年的站內路線圖(陳朝強所藏)

成為歷史古蹟後的保存與修復

進入昭和時期,城市日漸發展,使用車站的人數也逐漸增加,但在戰爭時期受到美軍戰機的轟炸,造成了莫大的損壞。特別是1943年11月25日的空襲,主要目標是新竹機場,但鐵路設施也受損嚴重。

戰敗後,日本人離開臺灣,中華民國成為臺灣的統治者,君臨全島。中華民國政府廢除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將鐵路設施劃入其管轄之下,營運也交由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辦理。

戰時受到空襲攻擊的新竹車站,戰後立即進行修復工程。雖然僅是最基本的修復,反而留下了原本的建築構造。此修復工程不到1年便告完成。

其後討論過好幾次車站的改建計畫,新竹車站還是維持了完工時的樣貌。這樣的車站建築少之又少,考量其歷史價值,1998年6月23日被列為古蹟保存。臺灣目前將日本統治時期的車站建築和鐵路設施視為產業的歷史遺產,雖有不少保存的案例,但新竹車站可視為此種歷史遺產保存的先驅。

與此相較,日本國內大正期的車站建築現今仍延用的例子,極為稀少。在此意義上,2015年JR東日本東京車站的丸之內車站建築,與新竹車站正式締結為姊妹車站。簽署儀式於當年2月12日舉行,轟動一時。

兩個車站都是日本人建造的大正期代表建築。新竹車站完工於1913(大正2)年3月31日,而東京車站則是1914(大正3)年12月20日,幾乎是在同一時期內完工。此外,東京車站的設計者辰野金吾和松崎一樣,都是日本造家學會(日本建築學會前身)的創始會員。

而新竹車站在戰後曾幾度整修,在忠於歷史的理念之下,整修工程都力圖再現完工時的樣貌。戰後,車站正面掛上「新竹車站」的字樣,玄關上方則換成數位式的時鐘,建築牆壁也重新粉刷為明亮的色彩。

目前已將這些改變去除,牆壁重現日本統治時期的樣貌。戰後曾經一度明亮輕盈的建築氛圍,又回到厚重沉穩的往日風格,過去強調莊重威嚴的設計,再度甦醒。

受到保存維護的不僅有車站建築,連結建築月臺上方的雨遮屋頂,也被列為古蹟保存。這些都是利用曾經被使用過的舊軌道,雖然在臺灣的幾個車站都可見到這些設計,但新竹車站首次成為古蹟保存的對象。

新竹已是一個人口超過40萬的繁榮城市,古老的車站建築超越時代,仍然是耀眼的城市象徵。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會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之中,熠熠生輝。

臺灣自豪的車站建築。竣工以來,一直是城市的象徵。夜間打上燈光,更添美麗風采(攝影:片倉佳史)

標題圖片:新竹車站的外觀。當時的車站建築之中,常見中央設置鐘塔的建築樣式(攝影:片倉佳史)

鐵路 日本 臺灣 天皇 台湾 日本統治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