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相機及「黑潮」漂流史

文化 臺灣香港

今年3月,在覆滿貝類的水底攝影防水殼之中,發現了一臺數位相機,成為日本和臺灣眾人關注的焦點,並且帶給大家視覺上的震撼。2015年9月,在沖繩縣八重山地區的石垣島沿海一帶潛水時,這台相機下落不明,大約經過2年半,漂流到臺灣東部的蘇澳鎮海岸時,才為人拾獲。這則新聞在日本和臺灣成為熱議話題,但是否有人感到一絲好奇,這台相機如何跨越奔流於石垣島和臺灣之間的黑潮海流,來到臺灣?――若深入調查,將會發現沖繩和臺灣沿海一帶,曾發生過許多漂流事件,也能理解這些事件在歷史上造成的影響與衝擊。這次的「數位相機事件」是否也會在漂流史之中,以某種形式留下痕跡?

淨灘活動中拾獲在海裡漂流兩年多的相機

發現這臺相機的何兆恩(11歲),就讀蘇澳鎮岳明國小5年級,2018年3月27日,在他參加無尾港海岸舉辦的全校淨灘活動時,偶然間拾獲了這臺相機,擔任班級導師的李公元老師一同確認相機後,發現相機仍可正常使用,包括2015年5月30日和9月7日所拍攝的影片和相片,一共儲存了982個檔案。

當天過後,李老師從相機儲存的檔案中挑選出數張照片,上傳至臉書開始尋找失主,隔天就得知失主的身份。

這台相機的型號是佳能Canon的PowerShot G12,針對筆者的詢問,佳能宣傳部門回道:「這臺相機若經過一段時間未使用,就會自動切斷電源,因此可以減少電池的能源耗損,讓各種功能(漂流後也能正常地)運作。關於電池在2年後還能正常使用這點,由於本公司開發產品時,已進行了充分的性能測試,我們認為這些測試作業發揮了功效。」換句話說,在開發期間實測完成的產品機能,讓相機在這次的漂流中正常運作。

黑潮及颱風等複雜因素作用下的海上漂流事件

石垣島屬於沖繩縣的八重山地區,而同屬八重山地區的與那國島和臺灣之間,挾著黑潮,最短距離僅有111公里,最靠近與那國島的就是臺灣的蘇澳鎮。黑潮的洋流路徑從菲律賓東方附近開始北上,經過臺灣東部,進入東海,之後到達日本的房總半島,日本氣象廳以「世界著名的強大洋流之一」稱之。關於其洋流強度,「黑潮的最高流速一般會出現在海平面下直到深度200公尺附近之間,最高秒速可達2.0~2.5公尺」,換算成時速大約是7~9公里;看似不快,但若考慮到黑潮單日可以移動約200公里左右,流速也是意外地驚人。

此黑潮洋流的主流方向是由西南往東北,再加上稱為「逆流」的反向洋流,讓漂流的路徑更加複雜,並須考慮風向的因素。

1871年11月,從沖繩縣宮古島出發的船隻漂流到臺灣東南部的八瑤灣(譯註:今屏東縣滿州鄉九棚一帶)是個知名的案例。當時這艘船載送著69人,剛上繳完給琉球王府的年貢,準備返回宮古島,卻在途中遭遇颱風,漂流至臺灣水域,3人溺死於海岸邊,剩下66人之中的54人遭到殺害,導致在3年後的1874年,日本明治政府下令派遣軍隊,攻打臺灣。這便是著名的牡丹社事件

1871年沖繩縣宮古地區的人所搭乘的船隻漂流至臺灣東部的八瑤灣。2011年11月25日,屏東縣滿州鄉(攝影:松田良孝)

研究此事件的琉球大學人文社會學部副教授大濱郁子說:「日本主張日本領土內的人民遭到殺害,因此派遣軍隊是要討回公道,藉此要求清帝國承認琉球是屬於日本統治的領土,日後才得以進行所謂的『琉球處分』。」(譯註:1872~1879年期間,日本吞併琉球王國,設置沖繩藩,之後又改設沖繩縣的歷史事件。)

這艘船從琉球王府所在地的沖繩本島,一路漂流到臺灣,應該是藉由颱風的威力,才得以逆著黑潮洋流抵達臺灣。隨著黑潮暗湧翻流至臺灣的漂流者的命運,改變了日後東亞的版圖,對臺灣、中國、沖繩和日本的歷史都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15世紀曾有濟州島民漂流至與那國島

此外,歷史上也曾發現於15世紀的濟州島民漂流記,記載在朝鮮王朝實錄(李朝實錄)之中。根據記載,從朝鮮半島南部濟州島出發的船隻在海上漂流,船上搭乘的3人獲得2艘小舟的搭救,大約半年的時間,被留置在一個稱為「閏以是麼」的地方。這個「閏以是麼」指的就是現在的與那國島。

與那國島。1477年濟州島民漂流抵達至此,從記載於朝鮮王朝實錄中的問答內容中,我們可以得知當時居民的生活樣貌。中央矗立突起的是西崎燈塔,距離臺灣的蘇澳僅有100多公里(攝影:松田良孝)

沿著腦中的地圖航線,怎麼也無法將濟州島和與那國島連在一起。這兩個島當然無法相連,因為與那國島位於距濟州島約1千多公里外的南南西方的遙遠海洋。

若翻開朝鮮王朝實錄,可以得知船上3個人在獲救前,曾受到風向的影響而四處漂流。這3人因此穿越黑潮,抑或以某種方式在洋流各處來回,終而抵達與那國島。

這個漂流記是目前有關當時八重山居民日常生活最古老的記載,我們可以在其中發現種植小米的農耕文化,臺灣中央研究院的黃智慧找出八重山和臺灣原住民之間的類似性,提出「東臺灣海」的概念。雖然無法得知他們漂流上岸的路徑,是否與臺灣有直接的關係,但仍給了我們一些啟發,可以重新思考八重山島嶼及沖繩和臺灣間的關係,在這層意義上,對臺灣而言,也是不容忽視的事件。

數位相機的漂流路徑再次引發人們的研究及想像

那麼數位相機的漂流記又是如何?

2009年,沖繩縣竹富町的前田博成功駕駛帆船環繞世界一周,他認為:「基本上是逆向朝著3節(時速5.5公里)的黑潮而漂流到蘇澳鎮,這是大自然的力量顯現。憑藉著東北季風以及風力引起的波浪力道,還有適逢黑潮逆流的時機,才得以出現奇蹟。」

此外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為相機可能從石垣島乘著黑潮北上,環繞太平洋後再次順著黑潮,抵達臺灣。前田說:「曾有研究指出,八重山群島附近的海龜,曾有個別的海龜乘著黑潮北上,之後順著北美大陸的西岸南下,再沿著赤道往西,回到出生地菲律賓附近的海域。」這個推測也許可以稱為「太平洋迴游假說」。

可以自行游動的海龜和憑藉潮汐漂移的數位相機,畢竟無法等同視之。例如,從1995年開始調查海龜生態的澎湖萬安鄉,上岸產卵的海龜數量急遽減少,原因之一為觀光活動頻繁,報導曾指出「參觀民眾進入到產卵區域,造成海龜受到干擾而無法順利產卵。」(2017年7月31日,聯合報A6版),這表示海龜不僅是隨波逐流的生物。

擔任石垣島海龜研究會會長的谷崎樹生,從1992年起便在石垣島持續調查海龜生態,他著眼於附著在數位相機防水殼上的貝類生物。他指出:「若僅憑網路上的照片判斷,看起來像是鵝茗荷(譯註:Lepas anserifera,俗稱茗荷介、磩仔、海佛手、鵝頸藤壺)。若是漂流越過北太平洋北部的話,應該有紫貽貝(譯註:Mytilus edulis,俗稱淡菜)或北方系的藤壺(譯註:Balanomorpha,又稱富士壺)附著在殼上。」根據谷崎的說法,鵝茗荷的分佈遍及全世界,而紫貽貝則無法在攝氏29度以上的水溫之中存活。若是如此,雖然無法以附著在殼上的鵝茗荷來推斷漂流路徑,沒有性好低水溫的紫貽貝和北方系的藤壺,便減低了相機順著黑潮北上環繞太平洋再返回的可能性。

若能仔細地研究調查相機的防水殼,憑藉著海洋生物專家所累積的專業知識,應該能夠一步步揭開相機的漂流路徑。另一方面,同時也身為探險家的前田認為「太平洋洄游假說」是個「浪漫的想像」;他的這番話語在耳中迴響,不禁讓人神往。

這部數位相機耗費2年半,穿越黑潮,偶然間被拾獲後回到主人手上,無論是依據科學的研究解答,抑或探險家的獨特描述,都貼切地勾勒出事件的本質。

裝在防水殼中漂流2年半的數位相機(提供:蘇澳鎮岳明國小李公元老師)

標題圖片:防水殼被找到時覆滿了貝類,裡面裝著一部數位相機,3月27日上午,臺灣宜蘭縣無尾港海岸(提供:蘇澳鎮岳明國小李公元老師)

參考資料

  • 山口晴幸《鬍子老師的書信 漂流垃圾――追索海岸線的現在》(2002年、文藝社)
  • 黃智慧〈人群漂流移動史料中的民族接觸與文化類緣關係:與那國島與臺灣〉
  • 津波高志《東亞間地方交流的過去和現在――以濟州和沖繩・奄美為中心》彩流社/2012年)
  • 和田久德等〈李朝實錄之琉球國史料〉(南島史學會《南島史學 第44號》1994年)
    〈成宗大王實錄 卷105〉(谷川健一編《沖繩學的課題》木耳社/1972年)
  • 嘉手納宗德譯註《第一卷李朝實錄琉球史料(三)》1982年/松濤書屋

日本 沖繩 臺灣 八重山諸島 黑潮 漂流 台湾 八重山諸島 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