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在何方?——鄧麗君和福島縣三島町

生活 臺灣香港 文化

小學的時候,寒暑假有鄉下老家可回的同學令東京出身長大的我欣羨無比,但在經濟快速成長之下,日本的鄉下也漸漸均質化、城市化。另一方面,有故鄉卻歸不得的人也大有所在。福島縣三島町的故鄉計畫,保留了小鎮的風情及溫情,數十年如往昔的不變風景,讓無法回鄉的歌后鄧麗君,在日本鄉下感受到故鄉的溫暖安適與幸福。

故鄉在遠方・・・

小學的時候,每次放暑假前,聽到朋友喜不自勝地說:「我要回老家玩!」,總是覺得欣羨無比。由於自己父母都是東京人,所以沒有「鄉下老家」可以回。超過數十年,一切生活限於自己的出生地(東京都世田谷區),因此對於「衣錦還鄉」或是演歌中的懷鄉之念毫無共鳴,這輩子都處在一個故鄉意識非常薄弱的狀態。

或許因為書寫逝世於1995年的臺灣歌手鄧麗君的傳記之故,我開始思考「故鄉」這件事。

眾所皆知,鄧麗君是外省第二代,1953年出生於臺灣,父親來自中國河北,母親則是山東人。國共內戰中敗逃到臺灣的外省人,正是所謂失鄉遺民。由於意識形態的對立,故鄉是想回也回不去,因而導致思鄉之情越來越強烈。在自己出生長大的臺灣和從父母口中聽到的祖國――這兩個身份認同之間的複雜糾葛,總是在鄧麗君的生命中重層交錯。

曾有詩云:「故鄉在遠方,方生思念情」(譯註:原文為「ふるさとは、遠きにありて想うもの」,此為日本詩人室生犀星詩作「小景異情(その二)」的開頭)。想回故鄉卻無法如願,正因為距離,自己心中的故鄉就更加美好。我不禁開始想像,鄧麗君心中也許曾有如此洞察。

不知是否了解歌后的複雜身世,福島縣的一個小村落,居民全體總動員,希望能提供鄧麗君一個心的故鄉。在日本出道3年後,鄧麗君參加1977年新歌《故鄉在何方?(中文曲名為《小村之戀》)》的宣傳活動,來到了奧會津的大沼郡三島町。當時年方24的鄧麗君很積極地和居民交流,深深受到殘雪點點的美麗山林和素樸人情的吸引。

在町民證上簽名的鄧麗君(提供:福島縣三島町役場)

其後經過了41年,鄧麗君逝世後第23年的春天,當地的《福島民報》在4月27日的早報上,刊載了標題為「歌后慕情 世界發信」的專題企劃。內容提到活用三島町民共同擁有關於鄧麗君的回憶,以及她未曾減低的知名度,針對臺灣和中國等亞洲觀光客,策劃「故鄉步道」和「鄧麗君來訪紀念館」。據傳到訪時下榻的旅館房間和植樹紀念時種下的白樺樹至今尚存,因此若能實現此構想,對歌迷來說是一個新的朝聖之地,並且能增加國內外來訪的觀光客,推動進一步的交流。

讀到這篇報導,讓我想造訪曾經深深吸引鄧麗君的三島町。

小鎮溫情

轉給我此報導的朋友住在福島市。這位朋友非常幸運,在發生東日本大地震的2011年的秋天,參加了臺灣政府招待1000名受災者為期兩週的臺灣之旅。震災後受到來自臺灣的關心,就算只是微薄之力,朋友想回報臺灣而展開行動的熱切心情,瞬間和我的好奇心交會合一,決定前往三島町。6月15日,我也邀約了舟木稔先生――他擔任管理鄧麗君歌曲版權的臺灣「鄧麗君文教基金會」的日本窗口,一同搭上了東北新幹線。

距離東京321公里的三島町非常遙遠,從郡山站上高速公路,要再開2個小時。望著窗外磐梯山的一片朦朧綠意,沿著猪苗代湖向西行,穿過大片水田和杉木、桐木林之後,終於抵達目的地。若搭乘JR東日本只見線的列車,從郡山出發也要花上2個半小時之久。清澈溪流環抱村落,當地約有1600名居民,由於是豪雪地帶,大角度傾斜的屋頂設計創造出一片獨特的建築風景。每到冬季,銀白雪色,炊煙裊裊,奔馳中在只見線上的列車和鐵橋的美麗風情,不僅吸引外國光觀客的到來,據說專業攝影家和鐵道迷也都聞風而至。

三島町針對移居都市的年輕人和我這種沒有鄉下可以回去的都市人,從1974年開始推行種種「故鄉活動」,當年似乎是唱片公司的宣傳人員得知這些活動後,主動選擇三島町作為唱片宣傳活動的地點。雖然鄧麗君是為了唱片宣傳才來到這裡,但三島町役場(譯註:「町役場」類似於臺灣的鄉公所)特別為她製作了町民證,更準備了植樹紀念儀式,整個三島町同心協力地款待鄧麗君。無須贅言地,居民的熱烈歡迎和雪國之美都深深地打動了鄧麗君的心。

植樹紀念照片(提供:福島縣三島町役場)

「鄧麗君的三島町之行,對整個三島町來說,是一件大事,希望能傳承這個緣份,提供更多人心靈的故鄉。」擔任三島町長的矢澤先生如此說道,並展示許多41年前的舊照片給我看。那些全都是當地居民拍攝的紀念照片,映照出鄧麗君的樸素面容,在電視或雜誌上絕對無法得見,相當珍貴。

在町役場人員的導覽之下,我們首先參觀了鄧麗君所種植的白樺樹。1980年曾有道路拓寬的計畫,但並未直接砍伐,而是移植到海拔660公尺的美坂高原。

「你看,就是那棵樹。」

啊,就是那棵樹嗎・・・那是一棵彷彿融入藍天之中的巨木,其巨大讓人深刻感到歲月的流逝,舟木先生和我都陷入沈默,一時無法言語。三島町周邊種植了許多白樺樹,規畫出一條名為「幸福小徑」的漫遊步道。

現在的白樺樹(攝影:平野久美子)

從高原下來的歸途上,前往鄧麗君曾下榻的旅館『故鄉莊』,那是一間安靜到連婉轉鳥鳴都能聽見的河邊旅宿。

鄧麗君所下榻的旅館「故鄉莊」(攝影:平野久美子)

「41年來完全都沒變,就像鄧麗君當年來訪時的模樣。」

旅館員工如此說道,一邊引導我們上2樓。鄧麗君住過一晚的是個小巧舒適的和式房間,可以望見只見川的清澈溪流和充滿芬多精的廣闊森林,屋中滿溢著大自然的氣息。旅館的櫃臺旁裝飾的紀念照片中,擁有一張圓潤可愛臉龐的鄧麗君和居民的合照,以及她的親筆簽名。在東京實在無法想像這些事物經過了40年,卻什麼都沒改變,但在三島町,那一天卻被好好地珍藏至今。若鄧麗君能再次造訪,不知該有多開心!

故鄉的喪失與創生

從1960年代開始,經濟快速成長的浪潮席捲全日本,此後,無論故鄉的風景,還是生活本身都開始產生劇烈變化,現在鄉間的生活型態也變得和東京沒什麼不同,很少日本人的故鄉,還留存著民間故事裡才會出現的茅草家屋和鄉野山林。在這個意義上,日本人已喪失了故鄉;因此,每當造訪亞洲各國的農村時,就會浮現某種看見故鄉景色的似曾相似感。在令人懷念的風景之中,若受到當地居民的款待,更加療癒身心。彷彿說著「歡迎隨時回來」,等待我們歸來的親切人們和自然風景,讓人感到小時候緊緊依偎在母親懷裡那種安全又幸福的感受。那便是故鄉的獨特魅力。

只見川的清澈溪流(攝影:平野久美子)

1974年鄧麗君在日本成功出道後,更加戮力挑戰自我;因為參加新歌『故鄉在何方?』的宣傳活動而造訪三島町,那是她來到日本之後,首次感受到人情味的地方,讓人平靜又溫暖。雖然無法得知她對這個地方殘留多少的記憶,至少當地居民仍舊記得亞洲歌后曾經造訪自己的村莊;造訪的時間雖短,但鄧麗君心中感到欣喜愉悅的模樣,讓居民的滿足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町長談到,不僅是關於鄧麗君的回憶,三島町自豪的桐木屐和衣櫃、藤編製品等手工藝品,結合臺灣的工藝,以亞洲共通的手工技術為軸心,希望再次推廣各種「故鄉活動」。幸運的是,『鄧麗君文教基金會』也積極地思考這個提議。三島町的「故鄉計畫」,目標不僅限於外來的觀光客,許多日本人在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後,重新認知到故鄉的重要性,對我們日本人而言,此「故鄉計畫」也意義深重。我這個沒有故鄉的人,深切地祈求這個「心靈故鄉計畫」能夠圓滿成功。

標題圖片:和當地居民的紀念照片(提供:福島縣三島町役場)

東日本大地震 中國 日本 福島 臺灣 香港 台湾 中国 香港 東日本大震災 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