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外交官揭露天皇陛下海外訪問幕後秘話——專訪池田維・霞山會理事長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池田維 IKEDA Tadashi

財團法人霞山會理事長,立命館大學客座教授。生於1939年,東京大學法學系畢業後進入外務省,歷任中國課長、亞洲局長、官房長、荷蘭大使、巴西大使等要職,2005~2008年間擔任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的臺北事務所代表,著有《激動的亞洲外交:一個外交官的證言》(中央公論新社,2016年)。

天皇陛下將於2019年4月30日,迎接退位之日,結束長達30年的任期。在平成時代,偕同皇后陛下出訪海外的次數高達19次,出訪海外原本以親善、交流為宗旨,但出訪地多為與日本的戰後處理和戰爭責任、追悼亡者等等「戰前」高度關聯的地方,天皇陛下為何如此不辭辛勞地屢次出訪海外呢?筆者訪問到歷任日本駐荷蘭大使、外務省亞洲局長,現為霞山会的池田維理事長,他曾長期參與天皇陛下海外出訪事務,對出訪議題有深入的見解。

戰前清算意味濃厚的「ABCD」4國出訪

野島   天皇陛下於1992年出訪中國時,池田先生擔任外務省的亞洲局長,其後轉任駐荷蘭的日本大使,參與了天皇陛下首次訪問荷蘭的活動。出訪中國和荷蘭這兩個曾在二戰中與日本交戰的國家,具有相當特殊的意義。

池田   天皇陛下曾出訪過許多國家,但我認為在清算日本「戰前」的歷史意義上,中國和荷蘭是兩個重要的國家。日本在二戰的對手是一般所稱的「ABCD」,A是美國,B是英國,昭和天皇已經正式訪問過這兩個國家;C、D則分別是中國和荷蘭,昭和天皇未能出訪,成為留給現任天皇陛下的任務。

野島   從當時到現在,天皇陛下出訪中國引起了贊成和反對的各種討論,1998年任中國國家主席的江澤民訪問日本,參加在皇宮舉行的晚宴時,曾針對歷史問題高調批判日本,對日本造成相當大的衝擊。

池田   其實在2000年天皇陛下出訪荷蘭最後一天的早晨,天皇陛下曾問我:「池田先生在我訪問中國的時候做出了許多努力,你覺得(我)出訪中國是否成功?」天皇陛下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實在非常少見。

我回答:「陛下能出訪中國,我認為非常成功,這也是當時宮澤內閣的決定。」這段對話,長久以來深藏在我心中,但平成時代已接近尾聲,出訪中國也已經過20多年,我覺得公諸於世也無妨。那個皇宮晚宴的事,天皇陛下自己也很關心,才會如此詢問吧。

野島   1992年任中國外交部長的錢其琛先生,在自己的回憶錄(2003年出版)中似乎談到天皇訪問中國時,因天安門事件後,形成一片對中國制裁的包圍網,所以當時中國想利用天皇陛下的來訪來打開僵局。

池田   但當時歐美各國並未批評天皇出訪中國,日本整體的社會氛圍,雖然曾討論過出訪時的維安問題,但並未出現否定出訪意義的意見。原先訪中一事是中國政府長年來要求之下實現的。錢其琛先生的發言不僅不恰當也欠缺了外交上的禮貌,我本人知道此事時非常感到氣憤。當然中國社會之中對於陛下的訪問也有各種不同的評價。直到最近中國出現了令人關注的動向,在天皇陛下退位的提問中,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針對天皇訪問中國說道:「為推動中日關係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此之前,中國未曾對此事發表過評論,在天皇退位的這個時間點,中國以官方立場做出結論,承認天皇訪中的歷史意義。

出訪扭轉了荷蘭的反日社會情結

野島   另一方面,出訪荷蘭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產生了莫大的效果。荷蘭殖民了印尼約有400年之久,有4萬名軍人和9萬名平民在印尼成為戰俘,也有女性主張自己被迫成為慰安婦。這需要相當多的事前準備,像是如何應對荷蘭的社會輿論,您應該煞費苦心吧?

攝影:高橋郁文

池田   我擔任外交官員派駐海外,包含臺灣、香港等7個國家和地區,任期一般約為3年,但在荷蘭待了5年,其中約有4年的時間,都在準備天皇出訪荷蘭的相關事務。從西元1600年荷蘭商船「Liefde號」漂流至日本大分縣開始,西元2000年為日荷交流的400週年,荷蘭在江戶的鎖國時期是唯一獲得許可,能在長崎的出島進行貿易的歐洲國家。

在日荷交流400週年的時機,我作為日本的駐荷大使完成了3項任務。第一項是和抗議日本的團體進行交流。在法律層面,舊金山和約和日荷議定書(荷蘭國民之個人請求賠償相關問題之解決協議書)之中,已經解決日本和荷蘭之間戰爭賠償請求權的問題。但仍有人認為這些和約與議定書不公不義,他們組織團體,每個月都到日本大使館前舉牌抗議,要求日本賠償。許多參加者都已年過70,抗議活動也並非暴力抗爭。我就任大使一段時間後,開始邀請該組織的代表們數人進入日本大使館,在大使辦公室裡一同用茶,開始嘗試輕鬆地溝通對話。

另一項是由於有了預算的關係,每年招待20多名的戰爭受害者到日本參訪,如今變更了名稱,但還在持續著,訪日人數總計約有600~700人。參訪時間大約在10天到2週左右,介紹日本並帶他們到各處參觀,更安排與日本人會面的機會,進行談話。雖然這並不顯眼,卻是實實在在的交流方式。

而對於曾被迫成為慰安婦的人,我們委託荷蘭成立檢證委員會,得到的最終結論是,有79人曾是慰安婦,我們以「亞洲女性基金」的名義,針對那些高齡女性贈送包含床鋪和椅子等物品,1人相當於300萬日圓的慰問賠償。或許是在天皇出訪前進行的這些準備工作發揮了作用,陛下訪問之時雖然仍有幾個小規模的抗議活動,但並未引發令人擔心的大型抗議。天皇出訪期間,荷蘭的社會輿論也大大有了正向的轉變。

我在當時,若這次訪問是失敗就引咎辭職,以這樣的心態從事工作。2000年以後,荷蘭主要報紙上已經不再有針對過去戰爭的大幅報導,2001年我返回日本之際,荷蘭的報紙上還寫道:「池田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或許在個人層面上,仍有人抱持複雜的心情,但荷蘭的整體社會呈現了一股戰爭問題已告終結的氣氛。在這層意義上,天皇陛下出訪荷蘭便帶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期盼韓國與臺灣參訪的到來

野島   天皇陛下出訪海外雖然表面上並非正式的外交工作,實際上也帶有不少外交意義,一般以「皇室外交」來稱呼。您長期站在外交第一線的實際感受如何?此外,政府和皇室之間是如何決定天皇陛下的出訪地呢?

池田   天皇陛下的海外出訪並非直接關係到政治外交的活動,而是著重於親善友好,但事實上,對於受訪的國家也好,對於日本也好,這項訪問都成為了持有特別意義和重要性的官方活動。

訪問之地當然還是由政府決定,但若有機會,天皇陛下本身也會表達想參訪之地,並且在自然的情況下傳達讓政府知悉。

例如我以大使身份前往荷蘭赴任時,曾在皇居參見兩位陛下的茶會上,宮內廳(譯註:負責皇宮事務的機構)的侍從向我展示一封信件。那是荷蘭的畢翠克絲女王寫給天皇陛下的書信,內容詳細地敘述女王曾想參加昭和天皇的喪禮,但由於荷蘭國內對日本的強烈反感,因此無法如願。從信中可以得知畢翠克絲女王對日本的想法,也從天皇陛下向我出示信件這件事上,充分了解到天皇陛下對於出訪荷蘭的關心。

當然政府方面也有許多見解,我認為戰後天皇陛下的海外訪問地,是在內閣、外務省和宮內廳的討論中形成共識。

攝影:高橋郁文

野島   從2000年出訪荷蘭以來,天皇陛下的出訪地都讓人感覺到,天皇陛下非常希望能夠訪問和日本戰前、戰爭相關的地方。2000年以前大多以歐美為主,此後菲律賓、塞班島、帛琉、夏威夷等地都列入了出訪名單之中。

池田   或許可以將出訪荷蘭視為一個轉捩點。其中也有對於出訪活動抱持著特別感情的。這與東日本大地震後天皇陛下前往受災地慰問災民的活動具有共通之處。昭和天皇在遭逢巨變的時代裡親身經歷了一切,因此難以明確地說出自我反省和弔念亡者的話語。現在的天皇陛下非常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應該採取哪種慰問憑弔的行動。

野島   天皇陛下已經出訪過中國和荷蘭,現在剩下日本曾殖民統治過的韓國和臺灣。但是由於兩國各自的歷史脈絡,目前仍有困難之處。

池田   出訪活動中,我認為韓國和臺灣完全屬於別的範疇問題。韓國在政權轉移後,對應日本時仍抱有相當程度的警戒心,在如此情況下出訪的話,難以預測會出現何種反應。若朝鮮半島出現結構性的轉變,我想對日本的觀感也會隨之改變,但目前仍舊相當困難。而對於臺灣,我認為若天皇來訪,將會受到熱烈歡迎。但圍繞臺灣的內外局勢極為複雜,得出結論並非那麼簡單。無論如何,由於韓國和臺灣帶有相當特殊的意義,雖然並不容易,將來若有機會,仍希望能夠實現。

標題圖片:荷蘭正式出訪結束,畢翠克絲女王目送天皇陛下(攝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機場)2000年5月26日(時事社)

中國 韓國 臺灣 荷蘭 天皇 慰安婦 皇室外交 外交 台湾 中国 皇室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