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守時」之矛盾:上班分秒不差,下班遲遲不歸

社會

令世界驚愕的新聞

下午的會議定於5點10分開始。出席會議的負責人一陣手忙腳亂,為的是能一如往常般提前5至10分鐘到達會場。我也是快步走向會場,不料在途中「遭遇」一個熟人,停下來寒暄了幾句,於是就遲到了1分鐘。

時間真是個不可思議的東西。既無限,又有限。生活在現代社會,見朋友、參加社團活動、兼職打工、和情侶約會,等等,都有一個預先定好的時間,為了準時、守約,我們不得不天天和時間做「鬥爭」。世界各地無論哪種文化,都把遵守時間視作各種活動能過正常運轉的常識或者大前提。

本來,時間與人的關係就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只有包括我們自身在內的「事物」處在運動和變化之中時,時間才能被我們感知,說白了,時間這種東西似乎並非是一開始就存在的(《時間是什麼》,松浦壯,2017)。尤其是在日本,人的活動和時間的流逝,其速度之快都令人難以置信。

日本人是世界公認最嚴格守時的。以日本人不同尋常的時間觀念為話題的新聞,最近受到了世界各國媒體的關注。其中一則是神戶市政府的一名公務員,為了訂午餐便當,他時常在午休前偷跑出去3分鐘,當這一行為被發現後,他受到了減薪處分。英國《衛報》和美國廣播公司(ABC)等歐美大媒體紛紛以一種驚訝的口吻對此進行了報導。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其他國家,那麼只會被當是一則假新聞。但在日本卻是事實。

過去也曾是慢條斯理的日本人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現在已成為日本人屬性特徵之一部分的時間觀念,似乎並非自古就是如此的。

幕府時代末期被派往長崎海軍訓練所擔任教官的荷蘭人Willem Huyssen van Kattendijke寫有一本《留日記錄抄》,其中的內容,可以說完全顛覆了日本人「嚴格守時」的公認形象。譬如,書中有這樣的記錄:

「訂購了用於修理的木材,要求漲潮時送達,卻一直沒有送來」

「工匠在工廠見了一次面以後,就再也沒來」

「馬夫光是正月串門拜年就花了兩天時間」

上述狀況似乎令這位荷蘭人大失所望,表示「日本人的表現連自己期望值的一半也達不到,真有可能會離開此地」、「日本人那懶散的個性,簡直不可救藥」。

由此可見,工匠隨意外出不歸、木材不能按約定時間送達等等…,毫無時間觀念的日本人,令這些來到日本的所謂「外國專家」甚感無奈,焦躁不已。這恐怕是現代人想像不到的吧。那情形,大概和今天的阿拉伯人或者南美人的那種自在悠閒、慢條斯理的性情相差無幾。

那麼,日本人到底是從何時開始、又因為什麼原因變得像現在這樣嚴守時間了呢?

儘管找不到明確的答案,但多數分析認為,它始於明治時代(1868~1912年)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迅速發展時期,是人們對當時社會巨變的一種過度適應。其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今天的日本,無論巴士還是電車,幾乎全部準時行駛,人們的排程都能夠置於完美的管理之中了。

M型和P型

然而,環顧世界,我們可以看到,在時間觀念上,嚴謹和淡漠這兩種文化並存。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呢?譬如,如果你約了阿拉伯人或南美人見面,他們經常會遲到。原因在哪裡呢?

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指出,時間觀念因人類社會的文化及視角的不同而各異。由不同的時間觀念而引發的行為方式,可分為兩類。一種是單一時間模式的M型(monochromic time),另一種是多元時間模式的P型(polychromic time)。 M型的人對時間要求精準,一次只集中精力做一件事,而P型的人在時間上則比較隨意,傾向於同時處理多件事情,並重視人際關係。

換而言之,日本和歐美這些文化圈內的「M型」人認為時間軸是單一的,而阿拉伯和南美這些文化圈內的「P型」人則認為同時存在多個時間軸。並且,當「M型」人和「P型」人接觸時,文化摩擦就隨之而生。於是,在圍繞時間觀念的討論中,就有人得出了「日本人時間觀念強,南美人和阿拉伯人時間觀念淡薄」這樣武斷的結論。

日本人在時間觀念上的矛盾

確實,日本人以守時而聞名,但從我23年的日本生活經驗來看,日本人的時間觀念有一點讓人感到是矛盾的。那就是在「開始」和「結束」時間上的態度差異。

M型時間文化
  1. 一次只做一件事
  2. 按部就班行事,重視計劃性
  3. 一寸光陰一寸金

例)德國、美國、日本等

P型時間文化
  1. 試圖同時處理多件事情
  2. 不拘泥計畫,善於隨機應變
  3. 社交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例)南美、阿拉伯、法國等

上班和上學,即使晚了一分鐘,也算「遲到」。當然,無論原因如何,這是合理的做法。在這種時候遭受批評也得忍受,不用說,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拖延會議時間,不按時下班,甚或根本就是忽視結束時間的行為方式和態度,卻讓我困惑不解。儘管擅長精準掌握時間,但似乎可以說,日本人是容易忽視事情結束的時間。這就讓人覺得,日本人的時間觀念,在事情開始和結束上存在巨大的矛盾和偏差。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矛盾呢?

不只是日本人,所有人通常都不會向他人展示真實的自我,往往是有意識地試圖給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這在社會心理學中叫做「自我呈現」。而且,這種傾向在日本人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

希望別人如此看待自己——他們在這種意圖的驅使下,來進行印象操縱。於是乎,在會議、工作等開始之時,為了避免讓其他人產生不好的印象和評價,他們往往會盡力嚴格遵守時間;但到了結束之時,相較於守時,他們往往又變得更在乎與團隊其他人保持一致,以期建立起信賴關係。換句話說,無論是開始還是結束,日本人最在意的是如何獲得身邊人和團隊的信任,並贏得一個良好的名聲。這種集體與個人之間的特殊關係深深植根於日本社會,因此不妨可以認為,日本人在考慮事情的開始時是M型人,而在考慮事情的結束時則變為P型人。這是因為,日本人在重視人際關係的同時,還認為獲得周圍的信賴、給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非常重要。

勞動方式「觀念」的改革

時間到底是否獨立於人類的感知而實際存在呢?如果從文化人類學,而非物理學的角度來考慮,那麼,與其說時間獨立於人類的感覺,說它已經與之融為一體可能更加準確。所以養育人類的風土人情和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時間文化,有時讓人感到度日如年,有時讓人感到光陰似箭。

而面對今天這個長達3小時的會議,從我當下的心境而言,感覺時間之漫長,猶如它已經超出了物理學定律而完全停止了一般。

改革長時間勞動的工作方式,已經成為日本現今急待解決的一大問題。但我認為,勞動方式改革之前,或許首先需要有意識地討論的,是工作方式「觀念」的改革。這樣,包括你我在內,世界上那些日復一日地被剝奪去時間的上班族,或許才能夠得到救贖。

標題圖片:PIXTA

阿拉伯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