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打造砂糖王國的新渡戶稻造

臺灣香港 歷史 文化

根據2016年的統計,砂糖生產量世界前3名依序為巴西、印度、中國,日本則是第49名,比起位居第66名的臺灣,日本的砂糖產量更多,但在日本仍然統治臺灣的年代,砂糖消費量的98%都仰賴進口。因此,當時的第4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以振興產業為臺灣殖民政策的核心,其中最重要的施政在於推動糖業的獎勵政策,計劃在臺灣設立新型的製糖公司。而此政策的核心人物,就是新渡戶稻造。

著手進行臺灣製糖產業的改革

當時,三井物產接受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委託,派遣調查團至臺灣,進行製糖投資的研究,其後,三井物產在調查報告中認為,有鑒於治安等問題,要在臺灣發展製糖業非常困難。據此,三井物產要求高額補助金為投資條件,而臺灣總督府接受了此條件,於是三井在1900年12月,向95名股東籌募100萬日幣的資本額,終於創設「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三井物產創設製糖會社時,臺灣總督府給付1萬2千日幣,隔年又給付了5萬5780日幣的補助金。由此應該可以得知總督府多麼希望能推動製糖產業。而獲得高額補助金的三井物產,在臺南縣橋仔頭庄建造臺灣首座新式機械製糖工廠,並於1902年開始生產。以此為始,1903年12月,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也宣告設立(譯註:社址位於現在的臺南鹽水鎮岸內里),但卻無人有心進行大規模的改革,製糖產業的發展並不順利。擔任總督府技師被派遣來臺的新渡戶稻造,改變了當時的產業動向,為臺灣的製糖產業帶來了重大的變革。

先後赴美及德,成為日本首位農學博士

新渡戶稻造出生於岩手縣盛岡,為武士之子,就讀札幌農學校(譯註:現在北海道大學的前身),是該校第2屆的學生,同時入學的還有廣井勇、內村鑑三、南鷹次郎、宮部金吾等人。1884年受廣井勇前往美國的刺激,23歲時也赴美,3年後則前往德國留學,專攻農業,成為日本首位農學博士。從德國返回日本途中,在教會結識了美國人瑪麗‧埃爾金頓(譯註:原名為Mary‧Elkinton,日本名為新渡戸萬里子),兩人結為連理。1891年,新渡戶稻造成為札幌農學校的教授,回國赴任。但之後由於夫婦兩人的身體狀況皆不佳,因此暫時停職,前往加州休養。在1900年的靜養期間所書寫的《武士道》一書,先後被譯為德文和法文出版,以此為始,世界各國接連出版譯本,讓新渡戶稻造的名聲,廣為世界所知。

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與新渡戶稻造同為岩手出身,不僅互有親交,而且早先招聘他為總督府技師,雖然被他以「身體不佳」為理由持續拒絕,卻仍花費了2年的時間說服禮聘。最後,新渡戶稻造以「1日1小時午睡時間」的條件,1901年辭去札幌農學校的教授一職,在他39歲的時候,以臺灣總督府技師的身份,來臺赴任。據說當他進入自己位於總督府的辦公室時,見到午睡用的床鋪已準備就緒,為後藤新平的體貼和關懷感動落淚。

改良品種、栽培法及製造法,成功增加產量

新渡戶理解農業是創建國家的堅實基礎,這樣的思考,記載於1898年的《農業本論》之中,其中代表性的部分簡單整理如下。

「若未在國內蓄積農業之力,便想要在國外單憑工商業的力量展翅高飛,簡直如同飛鳥不在樹木或岩石上築巢,只想單靠雙翅飛越遙遠的海洋一樣。農業若萬壽之龜,而工商業則如千年之鶴。換言之,農業發揮的作用在於長久堅守一定範圍的土地,而工商業則是既高且廣地跳躍,作用在於擴張勢力。因此,兩者若能互相配合,才會見到經濟開始發展,也才能為國家帶來理想長遠的發展。」

新渡戶說明,農業要和工商業一同構築堅實的基礎,才能建構理想的國家,帶來繁盛的未來,而他想在臺灣的糖業實踐此理念。因此他來臺赴任後,耗費半年的時間視察全島,深信臺灣殖興產業的關鍵就在於製糖產業。調查全島的狀況之後,他趁參加在巴黎召開的萬國博覽會之便,藉此機會考察歐美各國與其他殖民地的製糖設備,回程途中繞經埃及和爪哇,實地視察當地製糖產業的經營狀況,習得殖產局長所需的各種知識後,踏上歸途。原本製糖產業從荷蘭統治時期以來,即為臺灣的主要產業,和茶葉、樟腦並為三大出口產業。

但日本統治臺灣之前,以及統治初期,臺灣生產砂糖的甘蔗品種,其莖部細長,收穫量亦少,因此必須進行品種改良。新渡戶擔任民政局殖產課長,之後更擔任殖產局長代理、臺灣糖務局的臨時局長,他向當時的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籐新平提出「糖業改良意見書」,陳述甘蔗的品種改良、栽培法和製造法等等重要意見。之後從國外進口適合臺灣風土氣候的甘蔗品種,以新品種汰換原生種,並改良栽培方式,再加上分別種植成熟期不同的品種,使臺灣的製糖工廠全年都可以運轉生產。

1906年12月,明治製糖株式會社設立於鹽水港廳(譯註:社址位於現今的臺南市麻豆區),當時日本內地的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也將業務延伸至臺灣;另一方面,臺灣製糖也在1921年7月完成九州製糖工廠的建設工程,並建構起一套體制,將臺灣製造的原糖運往神戶和九州的2個工廠,進行砂糖精煉的作業。如此一來,1902年5萬5千噸的製糖產量,在1925年達到48萬噸,成長約8倍,從1936年開始到隔年的生產高峰期,年產超過百萬噸,自此,臺灣的製糖產業進入興盛期,滿足當時日本內地的需求,綽綽有餘。

為臺灣製糖產業做出卓越貢獻

其後,新渡戶稻造整備了製造業的發展後續,1903年兼任京都帝大法科大學的教授而回到日本,但仍擔任臺灣總督府囑託(譯註:任期制官員),持續指導臺灣農業的發展。新渡戶回國後,先後歷任第一高等學校校長、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國際聯盟副事務長、太平洋國際學會理事長;1933年,參加太平洋國際學會第5次大會後,在加拿大溫哥華突然倒下,於加拿大的維多利亞市,結束了71歲的生涯。

在新渡戶稻造的努力之下,臺灣的製糖公司發展興盛,但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經歷了巨大的轉變。臺灣的臺灣製糖、鹽水港製糖、大日本製糖、明治製糖等4間製糖公司的資產,由中華民國的國民黨政府接受並且合併,1946年5月設立臺灣糖業公司。臺灣糖業公司自1950年代到1960年代,大量輸出砂糖產品,茁壯成長為臺灣的大型企業。臺灣糖業公司目前仍是臺灣最大的地主,以農場為主,在臺灣各地擁有廣大的土地。現在通稱為「臺糖」,為臺灣歷史悠久的企業,持續營運至今。

新渡戶稻造為臺灣製糖產業做出的貢獻,可由現在臺灣花蓮縣的花蓮觀光糖廠窺知,在糖廠的文物館裡,可以從影片解說和參觀工廠一窺當時製糖產業的歷史樣貌。2012年6月8日,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先生親手雕塑的新渡戶銅像,在花蓮觀光糖廠裡舉行安座儀式,彰顯他為臺灣製糖產業的功績。此外,許文龍先生也贈送銅像予新渡戶稻造紀念館和盛岡市,以回報其貢獻。

標題圖片:初秋的盛岡・新渡戶稻造誕生地,銅像(PRESS PIXTA)

日本 臺灣 新渡戶稻造 日本統治時代 後籐新平 台湾 日本統治時代 後藤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