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臺共同編織的臺灣竹工藝之歷史軌跡

臺灣香港 文化

柳宗悅在朝鮮的陶磁器具中發現「器用之美」,而體現此器用之美的臺灣竹工藝職人,甚至曾被招聘至京都傳授竹工藝技法。戰後,被譽為「臺灣工藝之父」的顏水龍領導臺灣竹工藝,培育出眾多傑出的工藝家。李榮烈則結合漆藝,在生活即工作中感受並傳達工藝即生活之美。

「恐怕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很難找到這樣的例子。這裡是最接近我們腦海中理想的工藝村,世上竟然還真實存在著這樣的地方。」

被譽為日本民藝運動之父的柳宗悦(Yanagi Muneyoshi),是日本代表的思想家之一,當他在1943年來到臺灣考察時,造訪了手工製作竹製品的村莊,當時的驚喜之情,如前述記錄了下來。

柳宗悅在日本統治下的朝鮮,為朝鮮陶磁器具所吸引,他並未以觀賞用的藝術品視之,而是認為當地居民依循風土民情,精煉創作出的日常生活器具,具有真正的美,他稱之為「器用之美」。柳宗悅眼中的臺灣竹工藝,正體現了這種「器用之美」。

臺灣竹工藝的作品成熟多樣,展現生活器物之美

擁有豐富竹材資源的臺灣,自古以來,便以竹子製作日常生活周遭的諸多器物。分割、裁切、彎曲、組裝、編織。清風拂來便會發出沙沙聲響的竹林,配合風土民情加工後,柔和卻有韌性地改變了姿態。從扇子、茶具、毛筆、雨傘等小型物品,到農具、背簍、椅、桌、櫃等家具,甚至嬰兒車、渡河用的船筏以及房屋,只要是生活中的必須品,想得到的全都能以竹材製作。

「竹之各部應用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筆者攝影)

有一項特殊的竹製品,是將花籃製成長筒狀的抱枕,名為「竹夫人」,這是在酷熱的臺灣才會出現的家具。橫臥時若將手腳放在「竹夫人」上,發散身體的熱能,就能舒服地度過炎熱而難以成眠的夜晚。

而稱為「母囝椅」(臺語:bú-kiánn-í )的兒童座椅也很有趣,幼兒可以抓住的前側部分,放進切成圓環的竹材,可以旋轉滾動,成為小孩玩耍的巧心設計。隨著小孩成長,變換方向的話,還能當作兒童座椅。由於並未使用鐵釘,完全由竹材製作而成,非常堅固安全,讓人不禁佩服,這正是柳宗悅所提倡的「器用之美」。

「母囝椅」,林秀鳳女士製作(筆者攝影)

實際上,這些臺灣的竹藝設計,深深地擄獲了日本作家們的心。在民藝運動中非常活躍的知名陶藝家河井寬次郎,也受到了臺灣竹工藝的莫大影響,在京都的河井寬次郎紀念館中,還保有他為了自己幼女所製作的母子椅和竹製家具系列。

河井寬次郎曾言:「我認為,很少有工藝技術能像臺灣竹製家具這樣,完全展現出『竹』這個材質的美麗與質感。」據他所言:「京都市外洛西的上桂,有一位叫做大八木治一的人,開設了日本竹製寢台製作所」,「此處大約有10位臺灣人」,「替我製作各種我巧思設計的東西。」這個事實顯示出,當時的臺灣職人被招聘到京都的工房,提供關於竹材的製造技術。

(昭和16年8月號『月刊民藝』的竹藝特輯之中,刊有柳宗悅、式場隆三郎和河井寬次郎的鼎談/引用自民藝737號,寬次郎之孫女・鷺珠江的文章)

日臺在竹工藝上的交流切磋

另一方面,我們也能看到日本的竹工藝影響臺灣的現象。日本統治期的臺灣總督府在原本竹工藝興盛的臺南關廟和南投草屯,設置了「竹材工藝傳習所」,因此曾有日本職人渡海前來技術指導。當時臺灣的文化發展,作為統治者的日本對臺灣帶來許多單方面的顯著影響,但是至少在竹藝技術的領域之中,技術上臺灣和日本似乎是以對等的地位交流,相互影響,持續發展。

河洛、客家、西班牙/荷蘭、日本、戰後的中華文化,還有近年來重新受到評價的原住民文化,臺灣的工藝正訴說著族群背景的繁複性,玉器、漆器、植物編織、陶磁、金工、玻璃、染織、刺繡、製紙、木工等,種類繁多。其中,竹工藝展現了臺灣和日本在相互交流之中產生的完美融合,讓人深切感受到,在富有多樣性的臺灣,才能見到如此的「器用之美」。

竹製生活器物結合漆藝,孕育出更洗練的作品

戰後,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現今東京藝術大學)的藝術家,同時也是臺灣民俗研究者及教育家的顏水龍(1903~1997),被譽為「臺灣工藝之父」,在他的領導下,南投草屯的「竹材工藝傳習所」於1954年改組為「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其後數度更名,2010年成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持續為臺灣工藝的研究、技術保存和人才培育做出貢獻。在此教授竹工藝的是,2016年榮膺臺灣人間國寶(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的李榮烈。

1936年,李榮烈出生於草屯,父親任職於郵局。18歲時,他進入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學習竹藝,是當時臺灣竹工藝名家黃塗山的第一期學生,他與竹藝結緣至今已經超過一甲子。1960年,日本的人間國寶飯塚小玕齋(Iizuka Shokansai)訪問臺灣,李榮烈也曾接受過他的指導,更在1978年向漆藝家陳火慶習得漆器工藝技術,因此得以採用結合漆器和竹藝的「籃胎漆器」技法,進行創作。他與台灣工藝之父顏水龍也有深交,兩人曾共同製作「木製餐桌椅組」。

與顏水龍先生共同製作的「木製餐桌椅組」(筆者攝影)

李榮烈的代表作,是以籃胎漆器的技法所製作的桌椅和茶具組。光是一個茶壺,少說也要花費一年的時間製作,在燻製後的竹編胎體上多層敷塗生漆所製作出的茶具和竹籠,帶有深層的色彩韻味,溫潤與堅韌並存。

李榮烈先生製作的茶具組(左)和桌椅(右)(筆者攝影)

「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即是生活」,留下這句話的正是河井寛次郎,但李榮烈的作品當中,也令人感受到對於樸素而明朗快活的手工製作,心中存有的那份喜悅。那麼是否可以說李榮烈就是一位職人?卻也不然。李榮烈的工作室裡沒有兩件一樣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證明。

「每當完成一件作品之後,我覺得很重要的是,想要挑戰更加困難的事物。」

被問到,是否曾接受外界的訂製?

李榮烈說:「很少。因為我都是自己心裡想做,才開始著手製作。」

或許可以說,李榮烈已化身為「竹」本身,在南投草屯這塊土地札下廣闊深厚的根基,吸收多樣的技術,累積經驗,增進強度,就算現在已年過八旬,仍在當地盡心盡力地培育後進。透過李榮烈的作品,我們可以看見生活和工作結合後,孕育出的一種柔和溫潤之美。

標題圖片:2016年榮膺臺灣人間國寶(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的李榮烈先生(筆者攝影)

日本 傳統工藝 臺灣 人間國寶 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