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優良的日本綜合商社從何而來?為何物?走向何方?

財經

2011年,各大綜合商社紛紛創造了歷史最佳業績。專修大學的田中隆之教授在此(今春出版的《綜合商社的研究其源流、成立與發展》一書作者)為我們概述了存在於上述現象背後的綜合商社的歷史特殊性及其今後的發展方向。

正如人們所說的「失去的20年」一樣,日本經濟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一直處於低成長狀態。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綜合商社(融貿易、投資、金融、人才、資訊和物流等綜合機能為一體的日本獨特的貿易組織——譯註)卻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業績。人們常常會指出,這一現象的背景因素主要是各公司在資源及能源相關投資方面的收益大幅膨脹,作為投資公司的色彩屬性越來越鮮明。那麼,它們創下優良業績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其發展走向又會如何呢?

筆者從前年秋季至今年3月的一年半時間內,作為主審參與了商社業界團體——日本貿易會主辦的「綜合商社原論特別研究會」,並將研究成果彙編成冊,出版了《綜合商社研究其源流、成立與發展》(東洋經濟新報社發行)一書。本文將以此書為依據,回答以下三個問題,並對綜合商社這一日本特有的行業形態之未來作一展望。

日本7家綜合商社2011年度業績(合併決算,2011年4月-2012年3月)

 銷售額營業收益純利潤
三菱商事 201,263億日圓 2,711億日圓 4,538億日圓
伊藤忠商事 119,782億日圓 2,726億日圓 3,005億日圓
※歷史最佳業績
丸紅 105,843億日圓 1,573億日圓 1,721億日圓
※歷史最佳業績
三井物產 104,811億日圓 3,483億日圓 4,344億日圓
※歷史最佳業績
住友商事 82,730億日圓 2,198億日圓 2,506億日圓
※歷史最佳業績
豊田通商 59,167億日圓 924億日圓 662億日圓
雙日 44,942億日圓 645億日圓 ▲36億日圓

注:各公司的銷售額及營業收益均按日本的會計習慣統計。豐田通商與雙日以外的其它各公司的純利潤按美國會計標準或國際會計標準(IFRS)計算。不足億日圓部分捨去。

日本的綜合商社何時、因何而成立?

第一個問題是,綜合商社何時成立,又是因何而成立?

1945年8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敗北的日本被同盟國占領。戰後的貿易,基於占領軍的方針,起步於由政府控制的管理貿易。之後,1950年重啟了自由貿易,在商社活動日益活躍的過程中,綜合商社逐步形成。首先是關西系統的纖維類專業商社(伊藤忠商事、東洋棉花(*1)、日綿實業(*2)、丸紅等),它們與鋼鐵類專業商社(岩井產業、日商(*3)等)通過擴充新部門、借助吸收兼併擴大商業權利等方式,掀起了向綜合商社邁進的潮流。繼此之後,在占領軍的財閥解體政策下被迫解散並已分化為多個小企業的三菱商事和三井物產,分別實現了大聯合,進而住友商事也加入了這一行列。截至經濟高速成長期的20世紀60年代前半期,綜合商社群就這樣形成了。

上述綜合商社化發展潮流是以戰前的三井物產、三菱商事等商社巨頭為範本的。儘管戰前並不存在綜合商社這個說法,但上述幾家公司的經營對象種類繁多,且長期從事其它非貿易業務和事業投資活動,完全稱得上是綜合商社的原型。

如果參照戰後綜合商社的形成與戰前綜合商社原型的形成的案例來思考綜合商社在日本的成立條件,可以舉出以下四點。(1)作為一項國策,振興貿易的必要性很高,(2)當時的出口商品中技術含量低、受歧視的產品較多,對象國的商業習慣與本國大相徑庭,(3)當時正值經濟迅速發展、貿易量迅速擴大的時期,(4)作為財閥(戰前)、企業集團(戰後)的一員曾與國內製造業關係密切。

綜合商社是否為日本特有的行業形態?

第二,我們來探討一下綜合商社是否真為日本特有之物。在2012年發布的「富比士全球二千大」中,就全球貿易公司(Trading Companies)排名來看,17家公司中日本商社占有8席,且前6名清一色為日本的綜合商社。此外,還有韓國的4家企業上榜,17家公司均為亞洲企業。(2010年的排名中,22家上榜貿易公司中有兩家歐洲企業,但在2012年的排名中銷聲匿跡。而美國企業在2010年也未見榜上提名。)

其中,韓國的貿易公司雖與日本的綜合商社有相似之處,但不同點也較多,比如未能擺脫財閥的窗口性地位、進口比例較低等。另外,儘管其它開發中國家也有一些類似於綜合商社的企業,但其規模遠不及日本的商社。不過,未來在中國等新興國家也有可能出現大規模綜合商社型的企業單位。

回顧已開發國家的歷史,英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就已存在類似於日本綜合商社的跨國貿易公司,經營品種繁雜多樣,交易活動十分活躍。其中幾家公司在戰後仍繼續生存至20世紀70-80年代,但因之後公開發行股票,迫於資本市場要求,不得不專注於高收益實業,所以其中的絕大部分都轉型為專業貿易公司及製造公司。德國截至20世紀頭十年,專業貿易公司承擔著出口業務,但後來越來越多的製造商開始直接出口,所以專業貿易公司改為只負責中小企業產品和以開發中國家為對象的業務了。而美國,因為出口原本在經濟成長中的作用就比較小,不很重視海外市場的營銷,所以貿易公司的活動一直比較低調。

富比士全球二千大全球貿易公司(Trading Companies)排名(2012年)

1位 三菱商事
2位 三井物産
3位 住友商事
4位 伊藤忠商事
5位 丸紅
6位 豐田通商
7位 利豐(香港)
8位 三星物産(韓國)
9位 雙日
10位 Adani Enterprises(印度)
11位 SK Networks(韓國)
12位 五礦發展(中國)
13位 Hanwha Corp(韓國)
14位 上海物資貿易(中國)
15位 廈門建發(中國)
16位 LG商事(韓國)
17位 兼松

出處:「The World's Biggest Public Companies」, 富比士網站,2012年4月18日

綜合商社走向何方?

第三,讓我們來看看綜合商社的變遷以及未來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泡沫經濟破滅後,不良資產折舊成為沈重負擔,2000年左右,綜合商社通過兼併重組,最終形成了現在的伊藤忠商事、住友商事、雙日、豐田通商、丸紅、三井物產、三菱商事等7家綜合商社。

現代的綜合商社,具有通過附屬子公司進軍多種製造業及服務業的特點。另一方面,從不具經營權的投資對象方獲得的投資收益(紅利)也為收益的增加助有一臂之力。我們不妨用「綜合事業運營與事業投資公司」來形容這種企業形態。這裏最重要的是,作為其基礎的貿易(進出口及在國內外開展的傳統型商品交易)業務發揮了關鍵作用。

伴隨經濟走向成熟,上述日本綜合商社的四個成立條件均在弱化。但另一方面,由於事業領域的分散,提高了風險規避能力;而且,通過涉足多種行業業務,擴大收益機會,從而增強了發現新的供需和收益源並使之實現商業化的能力,這些因素都鞏固了綜合商社繼續生存基礎。

不僅如此,現代日本的綜合商社還擁有積極面對困難、實現自我變革的能力,因此很有可能作為一種獨特的經營實體在世界上繼續發展下去。

(*1) ^ 1990年更名為東棉。 2006年與豐田通商合併。

(*2) ^ 1982年更名為日綿。 2004年與日商岩井合併,建立雙日。

(*3) ^ 1968年岩井產業與日商合併,組成日商岩井。 2004年與日綿合併,建立雙日。

美國 中國 英國 韓國 德國 經濟 貿易 出口 進口 投資 能源 資源 田中隆之 Tanaka Takayuki 商社 綜合商社 三菱商事 伊藤忠商事 丸紅 三井物產 住友商事 豐田通商 雙日 財閥 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