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入學考試改革:必要性和目的

社會 文化

日本的大學入學考試制度和高中教育,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其背景是,少子化導致大學的新生選拔情況發生變化,再加上擔心不能適應全球化社會需要引發的危機感。

高中和大學教育的一體化改革

2014年12月,文部科學省的專家諮詢機構中央教育審議會(以下簡稱「中教審」)提出了一項政策建議,名為「關於高中教育、大學教育及大學新生選拔的一體化改革:符合新時代要求,有利於實現高中和大學銜接」。2015年1月,文部科學省在政策建議的基礎上,制定了「高中大學銜接改革實施計劃」,現在正在進行如何具體落實方面的研討。

這次改革,正如題名所示,是要推進高中教育、大學教育以及銜接兩者的大學新生選拔的一體化改革。

國家推出兩種新測試

首先將推出兩種國家級測試。其一是「高中基礎學力測試(暫稱)」,目的是為了讓高中生能夠自己把握高中教育基礎學習的完成度,藉此喚起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改善學習效果。這也可以作為大學在選拔新生時了解其高中階段學習成果的參考。該測試在高二和高三實施,著重評估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必修科目的知識和技能。

另一項是「大學報考者學力評估測試(暫稱)」,目的在於評估報考大學的學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日後接受大學教育所必需的能力,將著重評估學生「在靈活運用知識和技能、自主發現問題、探求問題解決辦法、對成果進行表達等,諸方面所必須具備的思考、判斷和表達等能力」。為了評估超出現行教學科目範圍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表達能力」,出題時需要在「教材型」題目之外,增加這種「綜合科目類型」的綜合性問題。每年將實施多次。

這兩項測試,都將採用CBT(Computer-Based Testing)方式和分級顯示成績的方式。此外,還將藉鑑英語等民間資格考試的成功經驗。

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也將出現大變化

各所大學舉行的自主招生選拔考試(以下簡稱「自主招生」),主要是多角度綜合評估以下事項——如何在大學教育階段發展和提升報考者在高中教育中所掌握的「生存能力」以及其中三要素之一的「真正的學力」,進而向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為此在大學入學階段應重視考察學生的何種素質能力?

「生存能力」是由「豐富的人性」、「健康和體魄」和「真正的學力」構成。所謂「豐富的人性」,是指習得作為國家和社會中一位有責成員所必需的教養和行為規範。所謂「真正的學力」由以下幾點構成:①主動與各種各樣的人合作學習的態度(主體性、多樣性和協調性);②靈活運用知識和技能、自主發現問題並探尋問題解決辦法、對成果進行表達等,諸方面所必須具備的思考、判斷和表達等能力;③知識和技能。

在這些「生存能力」「真正的學力」的本質基礎上來綜合評估「真正的學力」。從這一觀點出發,自主招生時,除了看「大學報考者學力評估測試(暫稱)」的成績之外,還要靈活運用小論文、面試、小組討論、講臺演示、調查報告、資格測試等的成績、各種大賽活動等的記錄以及其他能夠證明考生過去所做努力的資料等多種形式進行評估。關於學力的評估,為了評估考生的思考、判斷和表達能力,推薦採用讓考生基於自己的思考立論並展開論述的形式。

「高中基礎學力測試(暫稱)」將從2019年度開始實施,「大學報考者學力評估測試(暫稱)」將從2020年度開始實施,自主招生改革隨時可以從可行部分開始實施。統括本次政策建議的中教審會長安西祐一郎說,「這次改革與以前的大學入學考試改革相比,在層次上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高中教育——從「受教」轉向「習得」

為了實現高中大學銜接改革,必須使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大力轉向適合培養「生存能力」「真正的學力」的教育內容、學習和指導方法、評估辦法、教育環境。如果銜接階段的評估辦法有了改變,那麼以此為槓桿,高中和大學教育的面貌也將發生巨大轉變吧。

關於高中教育,要重新修訂國家教育課程標準即「學習指導要領」,藉此推進改革。此前的「學習指導要領」,以「老師教授什麼內容」為中心,規定了各教學科目的目標和內容等。而這次要對其徹底修改,以「學生習得什麼樣的素質能力」為基本,朝著旨在確實培養這些能力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環境的大方向改革。

另外,還有一個努力方向,就是要大力提倡學習者主動和各種各樣的人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這種主動性的學習(以下簡稱「主動性學習(Active Learning)」)。

關於大學教育,要使新生接收方針、學位授予方針、教育課程的編制和實施方針等的一體化制定,成為大學的義務,並對法律規定進行必要的修改。另外,要建立超越單項授課科目的作為大學整體教育的課程管理,使教育課程體系化和結構化。大學教育也要實現從知識灌輸型的授課向主動性學習的質的轉變。

少子化導致上大學更容易了

為什麼必須進行這次改革呢?改革的發端是學生學力不足。

隨著少子化進程的發展,日本的大學入學適齡(18歲)人口,從1992年的205萬人減少到2014年的118萬人,幾乎減少了一半。期間,大學升學率則從1992年的38.9%成長到2014年的56.7%。結果,從普遍意義上講,上大學變得容易多了,學生也沒有必要像以前那樣為了大學入學考試拼命學習了。甚至有人說,AO入學考試(*1)和推薦入學考試多數都變成確保學生來源的手段了。

培養能夠在全球化時代通行的能力

隨著大學新生選拔情況出現變化,社會上產生了對高中和大學的嚴厲批評——有說「高中教育沒能確保學生習得本該掌握的學力」的,有說「大學能夠賦予大學生多少附加價值並向社會輸送有用人才呢」的。

另一方面,中教審的政策建議對於日本的未來展望是嚴峻的,理由是生產年齡人口的急劇減少和全球化。根據國立社會保障和人口問題研究所的推算,日本的生產年齡人口預計從2015年起15年內將減少900萬以上,最終跌破7,000萬人。必須讓這些生活在全球化這個嚴峻時代裏的孩子們,掌握能夠在今後的時代裏通行的能力。強烈的危機感催生了這次改革。這是一場時不我待的改革。

首相官邸主導型的理想主義改革

這次改革有兩個新特色:一場由首相官邸主導以及政治主導的改革,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

近年來的教育改革,一直是在作為權力中樞的首相官邸和自民黨執行部攻擊文部科學省或自民黨內的文教勢力、教育實權保守派這樣一種對立模式中推進的。

而這次中教審提出的政策建議,則是以首相設立的教育再生實行會議在2013年10月公布的第4次提案「關於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銜接及大學新生選拔的狀況」為基礎,由中教審推動專門研討的成果。安倍晉三首相和下村博文文部科學相緊密合作,沒有再現以往那種對立模式。為什麼呢?因為兩人在2006年10月設立教育再生會議時,就是首相和負責該會議的官房副長官的關係。

並且,近年來政治對行政的主導不斷加強,下村博文發揮了強有力的指導作用。在首相官邸和責任官僚的強有力指導下,改革正在向前推進。但這次改革中,政策上很少反映出教育第一線和相關人士之間複雜的利害關係的調整結果,這和以往的政策形成過程是不太一樣的。而且政策制定者的理想主義傾向也體現得非常鮮明。

不過,教育是在市民社會的力量角逐中存在發展的。不管是多麼理想主義的改革,在市民社會的力量角逐中恐怕會朝著不同方向發展。

標題圖片:考生們走向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考試考場。2015年1月17日,東京都文京區東京大學本鄉校區(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1) ^ AO入學考試,是日本近年開始導入和推廣的、有別於一般大學入學考試的考試方式,是「以不過分偏頗於學力檢查,綜合判定考生的能力、適應性、意欲以及目的意識等為目的的選拔方法的一種」。AO指的是大學的招生事務局(Admissions Office),是大學裏負責包括入學者選拔在內的整個招生業務的專門組織——譯註。

安倍晉三 全球化 文部科學省 少子化 下村博文 大學入學考試改革 中央教育審議會 高中大學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