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罷賽過去10年有餘,職業棒球「改革」有否進展?

財經 社會

當年,因大阪近鐵野牛隊與歐力士藍浪隊的合併計劃而引發的史上首次堅決罷賽行動,為職業棒球重組帶來巨大震撼。這個問題如今已過去10年有餘,筆者將在本文中分析探討日本職業棒球的「改革」之路。

2004年的球壇:重組問題、醜聞、經營虧損

11年前的2004年,職業棒球界種種問題層出不窮。

以近鐵球隊與歐力士球隊的合併為契機,一些球隊開始策動建立由10支球隊組成的「單一聯盟制」;而由職棒球員組成的「選手會」則反對這種計劃,主張「維持兩個聯盟12支球隊制度」,並為此果敢地決定實施職棒史上首次罷賽行動。

後來,東北樂天金鷹隊獲准新加入聯盟,這個問題以選手會(和眾多球迷)所希望的形式得到解決。然而問題遠不止於此。當時,選秀時存在「自由獲得選手名額」制度,巨人、阪神、橫濱(現在的DeNA)等3支球隊在選秀開始之前,就以「營養費」的名義贈送財物給意中的候選球員。此事曝光,3支球隊的老闆和球隊社長紛紛辭職。

另外,西武鐵道集團公司的違規會計醜聞曝光,西武球隊老闆辭職;大榮總公司因經營虧損,將所屬球隊福岡大榮鷹隊賣給了軟銀……,一系列事件震撼了職業棒球界。為此,職業棒球機構(NPB)與選手會成立了「職業棒球結構改革協議會」,開始著手推進職棒界的「改革」工作。

舉辦交流賽,太平洋聯盟吸引關注

整整10年過去了,「改革」進展如何呢?

從球迷的角度來看,最具體的改革,就是中央聯盟與太平洋聯盟開始舉行交流賽。之前,中央聯盟因巨人隊的超高人氣為觀眾熟知,但通過交流賽,太平洋聯盟各支球隊也吸引了大量球迷的關注;而且,大本營遍布札幌、仙臺、千葉、福岡等全國各地的太平洋聯盟的球隊,以主場所在地為中心積極展開了各種經營活動,再加上太平洋聯盟獲得了達比修有、大谷翔平(日本火腿鬥士隊)等表現出色的人氣球員,這些因素都顯著縮小了兩個聯盟之間的人氣差距。

另外,選手會於2004年還向職棒機構提出了以下6點要求:

①採用美國職棒大聯盟(MLB)實行的Luxury Tax制度(奢侈稅,球員全年總收入超過規定數額時,將從球隊徵收「稅金」,分配給經營基礎薄弱的球隊)

②放寬針對高年薪球員的年薪減額限制

③職棒球員選秀,採用完全waiver方式(*1)

④廢除自由球員轉會補償金

⑤重新研究新成立球隊的加盟費(60億日圓)和接受其他球隊轉讓時的加盟費(30億日圓)

⑥由日本職業棒球組織的委員(會長)統一管理電視播出權

(*1) ^ 一種選秀制度。按每個賽季結束後各隊的名次,從位列最後1名的球隊開始,依次提名本隊希望獲得的候補球員——譯註。

選秀方式等制度的「改革」

在這一過程中,球迷們關注度較高的是第3項,即選秀制度的「改革」。由此產生了現今的職業選秀制度:第1輪,由各球隊提名希望獲得的球員,遇到多個球隊提名同一候選人時,以抽籤方式決定;第2輪以後,採用(非完全)waiver方式,即按兩個聯盟在賽季期間舉行的交流賽戰績,從排名最低的球隊開始依次提名本隊希望獲得的候選球員。

這種方式可謂是極具合理性的「改革」。採用完全waiver方式,那麼我們無法否定這樣一種可能性:當遇到過去那種像江川卓投手一樣實力強勁甚至被稱作「怪物」的業餘選手時(不遠的將來,清宮或許會成為這樣的例子?),有的球隊就會在賽季最後階段,故意輸掉比賽,變成最後1名,以求在選秀中獲得「最優先指名權」。為避免這種荒誕事態的發生,僅在第1輪選拔中對多個球隊指名的同一候選球員,採用抽籤方式處理,這樣做或許可謂是合理的「改革」。

針對選手會的其他要求,除了①的引入奢侈稅和⑥的電視播出權統一管理問題外,可以說職棒機構和選手會雙方,都在做出了讓對方基本滿意的讓步之基礎上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職業棒球重組問題及之後的動向

2004年6月 大阪近鐵野牛隊轉讓給歐力士的計劃公開化
活力門(Livedoor)申請收購近鐵球隊。近鐵、歐力士兩支球隊表示拒絕
7月 部分球隊老闆開始討論「由10支球隊組成單一聯盟」的方案
8月 兩支球隊簽訂合併基本協議書
股東和職棒選手會告上法庭,要求阻止合併
9月 球隊老闆會議同意兩支球隊合併。隊名改為「歐力士野牛隊」。
要求凍結合併的選手會與球隊、職棒機構展開集體談判
18日、19日的常規賽罷賽
樂天表明將提出新球隊的加盟申請
11月 樂天的加盟正式獲批。「東北樂天金鷹隊」成立。
2005年 首次組織進行兩個聯盟的交流賽
首次舉辦亞洲系列賽。日本代表隊千葉羅德海洋隊贏得冠軍
獨立聯盟「四國島聯盟」成立
2006年 世界棒球經典賽(WBC)中,由職棒選手組成的日本代表隊贏得冠軍
2007年 引入季後賽(Climax Series)
2009年 日本代表隊實現WBC兩連冠
2011年 決定常設日本代表隊(*2)(簡稱侍(Samurai)JAPAN:日本武士隊)

(nippon.com編輯部製作)

(*2) ^ 代表日本出賽的棒球國家代表隊,由職棒選手組成——譯註。

蟬聯WBC冠軍,遏制了棒球人氣的低落趨勢

過去,日本職棒球隊中,只有讀賣巨人隊一支球隊,可以憑藉極高人氣動用因此而帶來的充裕資金,所以奢侈稅問題會成為重要議題。但近年來出現了像樂天(東北)、軟銀(九州)那樣,受到主場所在地球迷熱情支持的球隊,它們的母公司可以動用堪與巨人隊匹敵甚至更大規模的資金,所以以往作為「反巨人聯盟」而主張引入奢侈稅制度的勢力逐漸減弱了。

就美國職棒大聯盟來說,以紐約、舊金山、芝加哥那樣人口密集的大都市為大本營的球隊,和堪薩斯市、坦帕灣等人口稀少的地區的球隊相比,從市場上看,無論如何都會拉開很大的差距,這也成為了採用奢侈稅制度的根據。但考慮到日本國土面積小,交通網路發達的因素,不得不說引入奢侈稅制度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綜上所述,縱觀近年來的日本職棒,我們可以發現,2011年發生了被稱為「清武之亂」的巨人隊內部糾紛,2013年又曝出了「飛球(回彈係數超出規定範圍,飛行距離顯著增加的球——譯註)問題」,等等,有損於球迷信任的事件頻出,但由於在WBC中連續兩屆奪冠(2006和2009年),所以2004年的「大動盪」之後,「運營」看似還是比較平穩的。

觀眾人數增加,但「發展」前景仍不明朗

但是,能否將這種狀態稱為「日本職棒的發展」,還是一個很大的疑問。所謂「日本職棒的發展」,應該是指怎樣的狀態呢?職棒機構的委員、球隊老闆等球界人士中,有誰能回答這個問題呢?

我是1974年開始從事職棒採訪報道工作的,美國職棒大聯盟將國家聯盟和美國聯盟各12支球隊共24支球隊分成了東西區各6支球隊,展開錦標賽和世界大賽。現在,球隊數量增加了6個,共有30支球隊,分為東、中、西3個地區進行比賽。

紐約洋基隊的田中將大在全力投球。田中2013年以24勝無敗戰績,為樂天隊贏得聯盟冠軍做出貢獻,次年轉會到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紐約洋基隊。2015年9月8日於美國紐約(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而日本的職業棒球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混亂時期出現過球隊數量略微增加的現象,但1958年以來,近60年的時間裏,始終保持著中央聯盟和太平洋聯盟各6支球隊共12支球隊的體制。

追溯同一時代的美國職棒大聯盟,當時國家聯盟和美國聯盟各有8支球隊,共16支球隊。在這個基礎上,球隊數量幾乎翻了一倍。國外(加拿大)也誕生了大聯盟球隊,而小聯盟(Minor league)還發展到中南美地區。球員除了中南美以外,還有不少是來自歐洲和亞洲的。

如果將美國棒球的這種變化稱為「發展」,那麼日本職棒的狀態或許就應該叫做「停滯」了。無論觀眾數量增加了多少——1958年時,中央聯盟約530萬觀眾,太平洋聯盟約360萬觀眾,合計約900萬人,而現在達到了約2,300萬人,而且如果考慮到過去的宣傳存在相當大的虛假,那麼可以說觀眾數量是原來的4倍以上——,考慮到最近10年的觸頂狀態,似已不可能指望觀眾人數繼續增加了。

日本的職棒是「母公司的私有物」

而更大的問題在於,日本職棒相關人員是否在思考(美國職棒大聯盟那樣的)「發展」問題。

美國職棒大聯盟將棒球視為一門生意,力圖通過棒球在全世界的「發展」來擴大收益。可是,日本的職棒是母公司的私有物,一直被用於母公司企業的宣傳、形象戰略、促銷活動。因此,日本職棒向韓國、臺灣、中國、澳洲等地「發展」的必要性(現在)沒有得到認同;而且,正由於創建了現在的職棒組織,並一直掌握著領導權的企業是讀賣新聞社集團這樣的大眾傳媒企業,所以只能認為將職棒「發展」到非日語地區是沒有必要的了。

另外,除了讀賣新聞外,朝日新聞控制著高中棒球,每日新聞控制著企業隊業餘棒球,整個日本棒球界被大眾傳媒公司掌握,結果,由於過度追求自己公司的利益,體育報道中沒有人會去討論日本的棒球應該怎樣,日本的職棒(還有高中棒球和企業隊棒球)始終都被用作母公司(和學校)的牟利工具。

這樣就陷入了眾多優秀球員被美國職棒大聯盟挖走的窘境。話雖如此,在本賽季中,太平洋聯盟還是創造了該聯盟歷史上的觀眾人數新紀錄,中央聯盟的實際觀眾人數,也創下了2005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然而,職棒如此空前的盛況,如何繼續朝向未來去「發展」呢?這個問題我們並未聽到有人提起。那麼,2004年的「大動盪」和「改革」到底是什麼呢?

日本棒球應該是怎樣的?又應該如何「改革」?

或許只有當大眾傳媒企業撒手棒球事業,專注於新聞報道之時,答案才會呈現在大家的眼前。

標題圖片:奪得日本大賽冠軍後,軟銀隊球員面向看臺觀眾振臂高呼。2015年10月29日於神宮球場(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職業棒球 重組問題 單一聯盟制 新加入 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 交流賽 選拔制度 自由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