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一屆政權將如何與日本、亞洲打交道

政治外交

在全世界的矚目之中,美國總統候選人黨內初選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提名大戰過程。就共和黨川普和民主黨柯林頓的對日觀及外交姿態,請看美國政治與日美關係專家中山俊宏的分析和講解。

川普與柯林頓:兩位「不受歡迎」人物的較量

美國總統初選結果已趨明朗。然而,這一結果出乎許多人的預料,或許至今仍有不少人對此感到難以置信。

共和黨方面,經過混戰之後,川普(Donald Trump)獲得黨內提名已毫無懸念。川普在初選過程中,毫無顧忌地打破了現有的規則和歷來的禁忌,有可能已令共和黨變得面目全非。

民主黨方面,雖然結果一如預期,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幾乎穩操勝券,但她在初選中也遭遇了桑德斯(Bernard "Bernie" Sanders)的強大挑戰,以至於不得不相當大幅地向左調整了政策立場。說起柯林頓夫婦,政治中立的政策革新可謂是最大的功績,但在黨內左派日漸得勢的背景下,柯林頓似有被這股潮流拋棄之感。經常聽說在柯林頓拉票活動中,從她周圍人員身上感覺不到任何熱情;就連政治嗅覺非常敏銳的柯林頓(William "Bill" Clinton)身上也感覺不到氣勢。如今柯林頓夫婦試圖爭取支持的民主黨,早已不是上世紀90年代的民主黨了。

接下來,在兩黨召開全國大會後將正式確定總統候選人,然後進入正式的總統競選,而此次的美國總統競選,很可能成為一出近年來不曾有過的互相揭短的丑劇。最大的爭議點是川普這個人,以及柯林頓這個人,即便她不如川普那麼飽受爭議;而有關政策的辯論恐將難以深入展開。這兩人在民眾中的好感度都極其低,有一種互比誰更招人嫌的地方。現在,不喜歡柯林頓的人不斷增加,其比例已經達到了54%,而川普則為58%(RCP平均值,2016年5月8日)。

「拒絕與世界聯繫」的美國

喧囂和怒吼的背後發生了怎樣的「地殼變動」?它將如何影響美國與世界的關係?更具體的問題是,美國打算如何參與亞洲事務?

每逢總統選舉之年,日本國內會像不知從何處冒出來的一樣,美國政治觀察家遍地湧現,興致勃勃,相關動向傳到日本後,總會成為人們的一種談資。筆者也是扮演這種觀察家角色的一員。每隔4年就會有一段時間忙得不可開交,這樣的人並非只有美國的政治評論家。日本也發生著同樣的狀況。我們經常聽說在採訪總統選舉的國際媒體中,日本新聞界的存在感(或許莫如說是數量之多)非常突出。而對於今年總統選舉的關注度又非往年可比。

此前,日本對2008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也非常關注。那次選舉似乎是向人們展示了美國的可能性。毋庸贅述,那就是首位黑人——歐巴馬(Barack Obama)當選了美國總統。然而,今年的選舉則難免給人這樣一種印象——美國準備拋棄一切,打算斷絕與世界的一切聯繫。毋庸贅述這就是川普的存在和川普主義的抬頭。

如何應對TPP:柯林頓外交的試金石

對柯林頓也並非沒有擔心。當然,她曾作為歐巴馬第一任期的國務卿,主導了再平衡政策,這是毫無外交經驗、對世界政治漠不關心的川普所無法企及的。但如今,柯林頓面對的民主黨,在參與對外事務上已變得極端消極;在自由貿易方面,也越來越持謹慎態度。正如過去羅斯福新政(The New Deal)全盛時期,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向民主黨靠攏,從而導致了共和黨趨向保守那樣,如今的民主黨,作為在保守派全盛時期向共和黨靠攏的一種反作用力,柯林頓式的中庸政治正遭受排斥。柯林頓陣營將如何應對這股逆流?

確實,柯林頓及其外交政策精英團隊的顧問們是我們都已熟知的,僅此來看,有一種安心感;但民主黨內氛圍發生了如此變化,那麼她能在多大程度上頂住「大眾的反叛」呢?相較於歐巴馬總統,人們通常直覺地將柯林頓視為「強硬派(hawkish)」,但並不清楚具體意味著什麼。毋寧說她是穩健派,和當年越南戰爭時期奠定了黨內地位的和平運動潮流格格不入,或許這樣評價更為恰當。

不過,柯林頓被認為是華盛頓頭號「政策通」,在政策的理解領會上超群軼類,這是有定評的。她在參議院議員時期擔任過國防委員會委員,後來又出任過國務卿,基於這些經歷,她充分理解日美同盟的作用;該同盟對美國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這一底線,她是能夠把握的。在對華政策方面,雖然也會受到中方態度的影響,但恐怕和歐巴馬第二任期內推行的政策路線不會有很大差異。

因此,如果柯林頓當選,基本上會延續歐巴馬第二任期時的路線,而民主黨自身的巨大變化將對其底線產生怎樣的影響,明辨這個問題將是非常重要的。初選期間,柯林頓在TPP問題上表示無法支持現行方案,但有不少人認為選舉之後她將回歸原有立場,重新表示支持。但這一點目前還不確定。從這個意義上說,柯林頓這位候選人(或總統)今後在TPP問題上採取何種立場,將成為判斷其外交政策方向的一塊重要試金石。

川普的世界觀:國際政治也要「算計得失」?

柯林頓倒也還好,問題在於川普。異想天開的川普此前不僅多次就國內政策問題口不擇言,在外交和安保問題上也發表了許多荒唐無稽的言論,而且,從日本的核武裝,到放棄同盟的可能性、對日本車徵收天價關稅(儘管許多日本車現在都在美國製造)等等,其中很多都涉及到日本。說起來有些諷刺,我感到時隔多年之後,而且是在無意之中,日本又出現在了美國總統選舉時期漫天紛飛的各種言論之中。正猶如俗話所謂的「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you just might get it(許願要小心,因為有可能如願)」這種狀況。

川普的政策信念幾乎是空洞的。一位評論家辛辣地將川普稱為「政策後候選人」。如果說有什麼共同點,就是連國際政治也用得失賠賺的思維來評估,同時對有異於己或己所不知之事物深感不適。無論是維護國際秩序還是確立國際規範,都無法引起他的任何興趣。但是,將這些都簡單地當作是荒唐無稽的川普的胡思亂想而置之不理,是否就可以了呢?

在華盛頓的外交政策精英眼中,川普的主張是根本不值得認真對待的。不過,對因工廠搬遷到墨西哥而失業的中西部地區的中老年白人男性而言,川普的主張則具有現實性。在他們的耳中,「自由貿易」、「維護國際規範」之說聽起來就像是唬人的咒語。在這樣的世界觀中,對同盟國的承諾也只意味著「負擔」。

不信任與混亂:若川普執政,也將對日本形成考驗

對川普抱有危機感的共和黨派政策專家們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聲稱如果川普上臺,他們將不會參與出謀劃策。大約有120人在信上簽了名,而這個人數到底算多還是算少,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毫無疑問的是,縱觀川普身邊之人,你看不到一張熟悉的面孔。這是與柯林頓最明顯的區別之一。

我們至今仍不清楚川普的真實面目。他到底是政治和娛樂渾然一體的空間裏催生的笑話般大眾主義者,還是盤踞於美國政治危機之中的真正危險的煽動家?筆者傾向於認為他是後者,正因為如此,筆者感到他不可能在大選中獲勝。不過,他能夠走到今天本來就很不正常,誰都不知道今年還會發生什麼。換言之,誰都還不能肯定地說川普一定會失敗。

假如川普上臺,那麼日本國內的反應也讓人擔心,對美不信任感很可能會前所未有地增強。作為政策選項,儘管除了「堅持日美同盟」外日本別無選擇,但如果川普堅持現在的主張,那麼恐怕這種「同盟堅持論」將逐漸失去說服力。倘若如此,可能右派會開始主張「自主防衛路線」,左派會宣稱「看到了吧,果然不能相信美國」,逐漸推進放棄同盟的討論。屆時,我們是否還能自信地說「即便如此,除了美國別無選擇」呢?

出乎意料的是,川普似乎正迫使我們去思考各種問題。

標題圖片:民主黨柯林頓(左)(AP/Aflo)與共和黨川普(路透社/Aflo)在爭奪美國總統候選人提名的拉票活動中發表演講

美國 日美同盟 外交 總統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