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次元量化寬鬆加負利率」:效果如何?

財經

黑田領導的日本銀行實行「異次元量化寬鬆」政策已有3年,採取負利率政策也有半年。但日本銀行的通貨膨脹目標尚未實現,其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面臨質疑。筆者認為負利率給實體經濟造成了混亂,建議必須對金融政策進行全面檢驗。

啟動負利率半年:偏離常識的交易橫行

圍繞金融政策,目前迎來了一個微妙的局面。這是從7月28和29日召開的日銀金融決策會議的結論中得出的第一印象。雖然結論內容引發了那些希望進一步實行金融寬鬆政策的市場相關人士的不滿,但為重新思考金融政策的本質提供了一個契機。

日本銀行總裁黑田東彥的異次元量化寬鬆,即俗稱的黑田火箭炮首次發射以來,已過去了近3年時間,啟動負利率政策也有大約半年了,現在可以說正是檢驗其效果的時候。從結論來說,雖然帶來了日圓持續貶值及其導致的股價上漲,但最初預期應該已經實現的2%的通貨膨脹率目標卻依然遙不可及。

黑田總裁將未能實現目標的原因歸咎於「原油價格的意外下跌」,而不少民間經濟學家卻毫不留情地指出,2%的通貨膨脹率這種目標設定本來就不現實。其中,甚至有人質疑日本銀行通過購買國債持續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資金這種「量化質化寬鬆」政策本身的效果。即便如此,異次元量化寬鬆政策依然得到一些經濟學家的肯定,認為作為當下金融政策的目標,其「真正的目的在於誘導日圓貶值」。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針對今年2月實行的負利率政策,多數經濟學家都持否定看法。理論上,這一政策是為了「下調實際利率」,日銀還設想了將日本銀行往來帳戶中回歸到銀行資產負債表裏的資金,轉換為企業貸款這樣一種發展方向。但它們非但均未奏效,反而還在實體經濟方面發生了混亂,偏離常規的金融交易橫行。

擴大外匯供給額度,總算給出了正確的處方

在這種情況下,7月29日公布的日本銀行決定中,沒有提到進一步推進負利率和擴大量化寬鬆(增加國債購買額),意思就是維持現狀。它招致了「令市場期待落空」的評價,外匯供給額度的翻倍(從120億美元增加到240億美元)這一點則被媒體忽略。儘管如此,這項措施卻是意義重大。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啟動負利率後,日本各家銀行在籌集美元資金方面遇到了成本大幅提高的問題。許多銀行採用以日圓與美元的貨幣互換交易來籌集美元資金,但美元掉期交易成本處於大幅超過基準利率的溢價狀態。具體來說,5年期的掉期交易成本是基準利率加100個基點(1%)。這樣一來,投資美國國債就失去了優勢,銀行不得不向信貸投資這種風險資產傾斜。這樣不僅眼前的收益惡化,未來的信用風險也將增大,這是一種非常令人擔憂的事態。

此次擴大外匯資金供給,具有緩解上述狀況的效果。黑田總裁在5月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對金融行業廣泛詬病負利率一事表示不屑,聲稱「金融政策並不是為了金融機構而制定的」。他的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但需要附加兩個條件。一是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預見到未來金融體系的穩定,二是以金融機構穩定的經營為前提,金融政策通過民間的金融活動影響實體經濟這樣的機制發揮出作用。

遺憾的是,這兩個條件目前都尚不具備。長期以來,在日本銀行持續下調利率的過程中,社會上形成了看跌利率的觀念,企業的資金供求未能受到刺激,銀行逐步向輕視信用風險的冒險性融資行動傾斜。此外,金融政策成為銀行收益下跌的因素,削弱了其本來的金融功能。

此次外匯資金供給的擴大,儘管還是局部性的,但它意味著日銀總算是拿出了針對這兩個問題的處方。

避免極端論點,需要冷靜總結

面向9月的決策會議,就長期以來實施量化和質化寬鬆、負利率政策的效果,日本銀行還將進行全面審視檢驗。這種做法也應該受到歡迎。通過購買國債這種量化寬鬆,再加上負利率政策,日本不僅收益率曲線趨於平坦化,而且利率負區間擴大到了15年,這在世界上幾乎絕無僅有,可謂是一種病態的異常情況。

帶有政治傾向的人士主張忽視這種狀況,進一步加大量化寬鬆和負利率,而重視經濟的人士則對可能造成收益率曲線更加平坦的追加寬鬆政策愈發感到恐懼。如果站在後者的立場,那麼就需要日本銀行對迄今的政策效果做一個冷靜全面的檢驗。

國際貨幣基金(IMF)8月2日公布的對日年度審查報告可以說也持這種立場,因為它認為,「如果金融寬鬆趨於長期化,那麼將增大金融體系的風險」。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7月末日本銀行決策會議前夕,聯邦儲備銀行(FRB)前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訪日,與安倍晉三首相和黑田總裁舉行了會談,令「直升機撒錢(*1)」論迅速興起,爭論趨於白熱化,明顯缺乏冷靜。為使之走向正常,日本銀行應該全面分析總結以往政策的有效性。無疑日本銀行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綜合政策的經濟合理性

從現狀來看,最佳的路徑可以說是通過這項全面總結工作,在維持寬鬆政策的同時,摸索出可以抬升收益率曲線的選擇。長期國債利率上升,將導致持有方的損失,但現在尚有財力來承受損失。一旦利率上升,投資則多少能得到一些回報,年金資產等的運用也將得到改善,未來的不安定因素緩解,家庭消費或也隨之好轉。如果長期國債利率上升,就有望打消企業看跌利率的觀念,激發其對資金的需求。

日本的經濟運營可謂完全向著不斷叫囂危機的政治機制傾倒,能否從這種狀態過渡到重視以金融功能運作為重的經濟機制上來呢?如果無法實現這一轉變,那麼我國的異次元寬鬆政策就不可能找到出路。能否打出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政策(policy mix),日本銀行正面臨考驗。

(*1) ^ 為財政赤字進行貨幣融資的方式。指中央銀行通過購買國債等中長期債券,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資金的干預方式,以鼓勵開支和借貸。也被形容為間接增印鈔票——譯註。

日本銀行 金融政策 安倍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