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陛下生前退位意向:將「和平國家」之象徵的角色傳讓給下一代

政治外交

天皇陛下表達了生前退位的強烈願望。長年從事皇室採訪工作的筆者認為,此意向的背後,包含著天皇陛下對自身作為「和平國家」之象徵這一角色及作用的深思。

對繼承深感憂慮

8月8日,天皇陛下在面向全體國民的視訊講話中,委婉地表達了希望生前退位,將皇位禪讓於皇太子殿下的意向。

《皇室典範》規定,天皇駕崩後,皇太子即位,不允許生前退位。因此,天皇陛下的這種想法給人們帶來的震驚程度,不亞於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通過廣播昭告國民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的那個時刻。

安倍晉三首相雖表態將「認真考慮」,但也表示不會立刻著手修改法律,持以一種謹慎的態度。因為戰後制訂的憲法禁止天皇參與政治事務,如果政府為天皇的意願左右,將有可能出現違憲質疑。

明知存在這種微妙的問題,天皇陛下依然以「個人想法」的形式表明了退位意向,我們可以推測,其原因在於他意識到了82歲的自己已經衰老,戰後作為「和平國家」之象徵,昭和天皇及自己兢兢業業一路走到了今天,而未來又將如何繼承下去,令他深感憂慮。

歐洲多國國王相繼退位,由此而意識到了讓位問題?

在被認為父系血統維繫相傳了125代的日本皇室,《皇室典範》規定女子結婚後必須脫離皇籍,但由於自1969年以來連續誕生了9名女孩,皇室一直處於天皇陛下的孫輩中沒有皇位繼承人的狀態。雖說2006年皇室41年來的首位男丁、秋篠宮文仁親王殿下的長子悠仁親王殿下出生,但即便如此,依然沒有改變皇室後繼乏人的窘境。

而且,由於皇太子妃雅子殿下對充滿古老傳統和規矩的皇室存在「適應障礙」,所以幾乎從不在公開場合露面,皇太子夫婦一直處於無法充分履行公務職責的狀態。皇太子殿下能否很好地繼承天皇這個象徵角色?這種不安情緒長年困擾著天皇陛下。

皇太子殿下現年56歲,已經超過了天皇陛下當年即位的年齡(55歲)。天皇陛下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讓皇太子殿下即位,使其承擔起重大責任,從中積累經驗,以此奠定未來,這樣的想法也是很自然的。

此外,在從天皇陛下到皇太子殿下,再到文仁親王殿下、悠仁親王殿下的皇位繼承過程中留出交接時間,可以確保擁有足夠的人員陣容來應對逐年增多的公務和大地震那樣的國家級危機。起初還有另一方面的考慮,那就是可以構建一個「三駕馬車」(三人)體系,由天皇陛下和文仁親王殿下輔佐成為新天皇的皇太子殿下。

歐洲方面,2013年荷蘭前女王畢翠克絲(Beatrix)傳位給了王儲威廉‧亞歷山大(Willem-Alexander),比利時前國王阿爾貝2世(Albert II)傳位給了王儲菲利普(Philippe)。2014年,西班牙前國王胡安‧卡洛斯1世傳位給了王儲費利佩(Felipe VI)。這些與自己多年保持著友好關係的國王們紛紛退位,或許讓天皇陛下意識到無論願意與否,自己這一輩人的時代已經走向終結,歷史正在進入兒輩們的時代。

解決「皇室後繼乏人」的對策停滯不前

在戰後70週年的去年,天皇陛下在終戰紀念日舉行的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的致辭中,首次使用了「對之前那場大戰表示深刻反省」的措辭。可以認為,這是天皇陛下對今天日本政治的民族主義式歷史修正主義傾向日益加劇,正在震撼作為戰後國策的和平主義這一局面所抱的危機感之表現。

而在那場追悼儀式上,天皇陛下弄錯了步驟,在默哀的時候就差點開始發表致辭了。或許此事也是一個契機,加深了他對自己的「衰老」所抱有的危機感,進一步認識到自己所剩時日不多。

近10年來,就如何解決皇室後繼乏人問題,政府曾考慮過修改法律,比如允許女性皇族擁有皇位繼承權,讓她們婚後仍可保留皇室身分等,但均因遭到「會催生母系天皇,長久傳承下來的父系血統將斷絕」之類的反對意見而受挫。重視父系傳承傳統的安倍內閣對修改法律態度消極,在著手修正法律方面一直沒有動靜。

此外,還有觀點認為,就算安倍內閣採取行動,也很可能是讓那些因戰敗而失去了皇族身分的原皇族男性後代恢復皇族身分。而皇位落在70年前離開皇室的遠親後代手中,這恐怕是天皇陛下不願意看到的。

以長年來全心全力履行職責而感到自豪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國土化為廢墟,天皇實現了角色轉變,從戰前的元首變為了國民主權下的「日本國和日本國民團結(unity of the people)的象徵」。

戰後同盟國中的一些國家強烈認為應將昭和天皇作為戰爭罪犯提起公訴,但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軍為了順利實施占領統治而決定保住天皇。他通過讓日本接受含有永遠放棄戰爭條款,以及保留不具有政治權能、只是作為禮儀和精神「象徵」的天皇這一條款的新憲法方案,來說服態度強硬的諸多國家,使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王朝歷史的日本皇室得以留存。日本的天皇原本也具有「祭祀王(priestry king)」性質,依據太陽神子孫這一王權神話從事祭祀活動。因而戰後,人們在祈求和平與國民生活安寧上對皇室寄予了期待,皇室也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意義並一路前行至今。

1989年昭和天皇駕崩後即位的天皇陛下,從一開始就作為「象徵天皇」走到今天,他遍訪曾經慘遭日本侵略戰爭浩劫的亞洲和歐美各國,一直在實踐表達遺憾之意的「和解(reconciliation)之旅」,足跡遍及海外各個戰場。2005年去了塞班(Saipan),去年去了帛琉(Palau),今年1月還訪問了太平洋戰爭主戰場菲律賓。在國內則多次前往沖繩、廣島、長崎等戰禍之地悼念死難者;同時,還一直心系在自然災害中受災的民眾和身心障礙人士等社會弱勢群體,為他們帶來關愛。

2011年3月11日發生東日本大地震後,天皇陛下不顧自己癌症和心臟病纏身,奔走於受到海嘯侵襲的廣大災區,為近兩萬名遇難者祈禱,並為那些因福島核事故輻射汙染而外出避難,有家難歸的人們送去了鼓勵。這些行動加深了國民對他的敬愛之情。

為此,對天皇在廣島和長崎遭原子彈轟炸紀念日(8月6日和9日)之間的這個時機突然表達強烈的退位意向,民眾表現得尤為震驚,雖然覺得可以理解,同時又茫然不知該如何去接受。

從天皇陛下的講話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儘管在憲法中對天皇角色的規定極其抽象、難懂,但他對自己多年來全身心地努力體現象徵天皇應有的形象抱有極大的自豪感。他走訪了包括孤島在內的全國各地,認為「重要的是走近民眾的身旁,傾聽他們的心聲,體察他們的心情」,並且回顧道:「讓我認識到在國內任何地方都有著熱愛當地、勤勤懇懇支撐著家鄉的平凡的人們。基於這一認識,我認為作為天皇,懷著對人們深深的信賴和敬愛之情,得以履行關愛國民、為國民祈願這些重要職責是幸福的事情。」

面對悄然而至的衰老,天皇陛下吐露說,「擔憂(自己)或難以再像至今為止那樣,全身心地履行象徵天皇的職責」。

或將關係到「和平憲法」的走向?

在日本的歷史上,有過不少前任天皇為了掌握政治實權而在生前禪讓皇位的例子。出於這種原因,為防止皇室被捲入政治或天皇被強迫退位等而可能引發的皇位繼承亂局,明治以後,法律上禁止了天皇生前讓位的做法。

不過,從古代到江戶時代後期,莫如說讓位才是慣例,實行的時期更長,歷史上的皇位繼承幾乎半數都是通過讓位完成的。在這個意義上,相較於允許出現史無前例的母系天皇,修改法律的門檻要低得多。但是,《皇室典範》是以天皇終身在位為大前提的,它保持了一脈相承的牢固體系,如果要另外新增「前天皇」(稱為太上天皇或上皇等)的身分,就必須修改各種相關法規。在什麼標準下可以允許讓位?如何處理前天皇和天皇的關係?如何重新整合傳統的宮中儀式和國際禮儀?由於會產生諸如此類的很多問題,所以很難以一般方式處理解決,它涉及到皇室相關法規的全面調整,恐需花費較長時間才能完成。

針對天皇陛下的意願,安倍首相或在秋季成立專家委員會,開展相關商討工作。

同時,安倍首相還有自己長期以來的夙願,那就是修改「由占領軍強加的憲法」。伴隨執政黨在7月參議院選舉中的勝利,修憲勢力在國會眾參兩院的議席數,達到了發起修憲動議所必需的3分之2。有人推測,在即將著手修改憲法的這個時刻,天皇陛下頗具分量的「提案」恐怕讓首相感到有些手足無措,擔心在自己截至2018年的自民黨總裁任期內,謀求修憲的政治日程可能會被打亂。

關於天皇讓位問題的討論將如何發展,也關係到戰後70年保持不變,並被視為「已經深入人心」的「和平憲法」的走向,今後還將繼續吸引國內外的密切關注。

(2016年8月10日)

標題圖片:人們在大螢幕前目不轉睛地觀看天皇陛下的視訊講話。2016年8月8日下午於大阪市中央區道頓堀(時事社)

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