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食堂——「一起做」「一起吃」的重要性

社會

為那些在家裏無法充分攝取食物的單親家庭兒童免費或廉價提供餐飲的「兒童食堂」,正在全國範圍內增加。本文介紹針對兒童貧困和單獨就餐問題所採取的對策。

從學校看到的兒童貧困現象

從2005年開始,筆者一直以學校輔導員的身分從事有關兒童問題工作。這項工作的任務是充分認識孩子們在學校生活中產生的問題與他們所處環境之間的因果關係,從而為他們提供教育保障並改善他們的生活。

現今孩子們的以下這類問題,並非發生在特定地區。

——對長期不來上課的孩子家進行家庭訪問時,看到的是凌亂不堪的東西堆滿房間,他們要照顧年幼的弟妹,連飯也吃不好,家裏還散發著一股異味。在健康和衛生兩方面都令人擔心。

——因患齲齒,導致滿口都是蛀牙,多年未經治療。他們也沒有系統接受耳鼻科的診療,不能進游泳池。

——國中生在公寓內聚眾鬧事,或和夥伴一起反覆盜竊。

這樣的孩子,根本不是去上學的狀態。

學校方面要求家長共同配合來改善孩子們的處境,但多數情況是,學校根本聯絡不上家長。到底發生了什麼情況?當我們去走訪那些放心不下的孩子們的家庭時,看到的是他們的家長內心的苦惱及其面對的貧困問題。

貧困與疏於照管孩子之間的關係

有一位家長患有智能障礙,理財和做家務都有困難。她既沒有跟任何人學過做飯,也沒拿過菜刀。所以,他們在外就餐的次數增加,生活保護費半個月就花光了。還有一位家長,因為是單親,每天早出晚歸地工作,抽不出時間去給孩子購買學習用品,也沒空檢查孩子的作業,不僅經濟窘迫,而且也無暇陪伴孩子。

此外,還有不少家長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比如有的人以前勝任一切家務,現在卻無論如何也支配不動自己的身體。孩子們便學著做幫手,哥哥姐姐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任務。

結果是孩子們被置於了「疏於照管(Neglect)」的處境中。所謂「疏於照管」,指的是未給予一個人生活所必需的東西,包括衣食住以及充滿愛意的招呼和眼神等。疏於照管在日語中表達為「拒絕養育」或「放棄育兒」,給人以父母有意不為孩子提供生活之所需的強烈印象。

然而,實際情況是家長本人也處於需要援助的狀態,但他們中很多人卻沒有利用或併不了解福利制度。儘管他們拼命努力,也還是無法過上正常的生活。另外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可信賴的親朋好友,孤立於社區,越來越缺乏「依賴別人的能力」。這種家庭貧困與兒童疏於照管交織而成的悲慘現實,由於其複雜性而很難被社會廣泛理解。

在義務教育的起跑線上,即已萌生了不平等

導致這種現況進一步惡化的一大因素,是日本的義務教育實際上並非無償,不少費用是由家長來承擔的。例如,進入公立學校時所需的校服(制服)、體育服、室內鞋、道具箱、學生書包(小學)、國中高中學生書包等費用。

入學後還要繳納數不清的費用,其中包括營養午餐費、遠足和畢業旅行等課外活動費,以及輔助教材、針線包、實驗和實習材料、社團活動等費用。雖然有就學援助制度,但是在家庭經濟狀況難以支撐的情況下,一味地責怪那些無法優先考慮兒童教育費支出的家庭,是毫無意義的。

然而,去指責那些無力承擔這些費用的家長,已成為一種遍及日本全國的風氣。而且,家長本人也以此為恥,在未能與任何人商量的狀態下,就迎來了孩子的入學年齡。於是,有些孩子從站在義務教育起跑線上的那一刻起,「教育機會均等」就沒有得到保障,失去了寶貴的成長進步的機會。

提供一個場所,共度傍晚時光

如今,為了緩解將全部責任都推卸給父母這種社會結構上存在的問題,學校輔導員與地區援助者開始嘗試各種方法為孩子們營造溫馨之地,與他們「共度傍晚時光」。課餘活動結束後的傍晚時分以及學校放假期間,孩子們可放心、安全地在這樣的地方開展活動。

這些場所的共同之處是孩子們可以和成人一起進餐、遊戲、爭吵、學會什麼事是不可以做的,共同想方設法化解煩惱,而最大的特點是非常看重與別人共同進餐這件事。

例如,放學後的孩子們像回到家裏一樣,喊一聲「我回來了」,陸續聚集到這些地方來共度傍晚時光。工作人員則回應一聲「回來啦」,迎接孩子們的到來。接下來有的孩子和工作人員一起玩耍;有的孩子打開作業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詢問旁邊的志工;也有孩子獨自一人安靜地讀書……,大家各自度過自己的傍晚時光。即便有孩子發生爭吵,但也是在大人的視線範圍內。如果他們有人做出傷害其他孩子的行為,大人會及時進行教導,並有人跟他們一起來思考向別人道歉的方法。

到了晚飯的時間,孩子們和工作人員一起準備晚飯。然後大家齊聲說「開動」,之後共進晚餐。那些平時總是獨自一人吃飯的孩子,這一天可以和大家一起邊聊邊吃。你能看到一些孩子在不知不覺間說出自己的心裏話。

總之,孩子們在這裏理所應當地享受到的,都是此前不曾有的體驗。比如,「可安心度過的時間」、「和別人一起共進晚餐」、「在大人的輔導下學習」等等。這裏的一切活動,喚醒著兒童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孩子們既了解到小夥伴的痛苦,同時又看到他們在這裏得到支援,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原來自己也可以藉助他人之力的道理。孩子們將重新獲得成長和進步的機會。父母也和支援者一道共同守望孩子們的成長,共同建構起新的關係。

為兒童制定周到的直接援助制度

考慮兒童貧困問題,也就是考慮成人貧困問題。上文介紹的實例由兩方面因素重疊而成,一是父母貧困,二是在社會上被置於不利地位,這種狀況得不到改善,便會導致下一代依然無法擺脫貧困這樣的悲慘現實。為了阻止貧困的延續,在給予父母經濟援助的同時,為兒童提供周到的直接援助制度和場所也必不可缺。

具體來講,是指免除校外活動費和營養午餐費,為上下學需要陪伴的孩子制定援助制度,建立無償的獎學金制度。同時也不要忘記那些在兒童福利中心等社會福利體系中長大的孩子,為他們的升學及生活提供援助,為國中畢業生和高中輟學生提供他們希望得到的學習援助,並免除其醫療費用。

通過為「生活在今天」的孩子們直接提供獲得本領的機會,可以防止貧困的不斷發生。

在兒童食堂的推廣中學習

2013年出臺了《兒童貧困對策推進相關法律》,作為兒童貧困對策,為兒童提供容身之所的各項工作在全國範圍內增加。除了國家採取的對策之外,作為各地區力所能及的措施,「兒童食堂」在民間團體、企業的善意中得到不斷推廣。

運營者包括飲食店主、寺廟住持、當地的志工團體等各方面人士。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改善貧困,有的是為了培養兒童良好的飲食習慣,還有的是為了與社區居民開展交流等等。但多數團體的一致目標,是創造一個讓兒童可獨自前來就餐的場所。

創設這樣的場所意義重大,這裏不僅聚集了兒童支援者,還吸引了不同職業、立場、年齡層和國籍的大人們,令大家開始一起正視生活在日本的孩子們所面臨的危機。通過兒童食堂的運營,不僅僅是經濟困難的家庭,許許多多的大人們都開始注意到孩子們在「吃飯」問題上的危機狀態,並開始攜手共同謀求改善方法。

社會也逐漸開始關心兒童的貧困對策,兒童食堂的報道還登上了大型報紙的頭版。今後,為了擁有與更多的人一起思考這些問題的機會,有必要將這個問題進一步「可視化」(*1),而把它作為一件「大家共同關心的事情」。出於這種思考,包括筆者在內,幫助孩子們度過傍晚時光的實踐者們與藝術家合作,創作了共度傍晚時光場所的主題曲《傍晚》與《我回來了》,嘗試通過音樂與影像,去創造新的契機和人們之間新的聯繫。

標題圖片:各年齡層共同進餐的「兒童食堂」,2016年7月21日,金澤市(圖片提供:讀賣新聞/Aflo)

(*1) ^生活在貧困中的孩子們 仁的故事(上)(下)》與《生活在貧困中的孩子們 智的故事(上)(下)》這兩部作品,使兒童貧困問題「可視化」,為更多的人提供了共同思考這一問題的契機。

教育 兒童 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