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新政權與國際關係:如何處理朴槿惠外交政策的「負遺產」

政治外交

韓國政局因前總統朴槿惠被罷免繼而被逮捕而陷於動盪之中。韓國總統選舉將於5月9日舉行,屆時成立的新政府須儘快重塑朴槿惠政權喪失的國際信用,與周邊國家開展對話。

進步派在韓國總統選舉中勝利可期

2017年3月31日淩晨,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結束了從前日上午至深夜對前總統朴槿惠的訊問,並以涉嫌受賄等罪名簽發了對朴槿惠的逮捕令。朴槿惠於當日被收監,成為1948年韓國建國以來第3位受到逮捕的前總統。

圍繞前總統的相關調查,對正在進行的總統選舉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3月10日,總統彈劾案獲得通過,朴槿惠被罷免總統職務。之後,關於這位前總統的醜聞仍舊不斷見諸報端,支持朴槿惠政權的保守派完全尋找不到重振黨勢的切入點。朴政權執政黨「自由韓國黨」(前身為「新國家黨」)黨內的「親朴派」和「非朴派」形成對立局勢,故而在如何應對醜聞風波這一問題上一直無法統一意見。一度回暖的該黨支持率再次陷入低谷,僅維持在10%左右。

令自由韓國黨大傷腦筋的是,雖然多數韓國國民贊成彈劾朴槿惠並要求嚴肅追究醜聞,但另一方面又存在部分狂熱的朴槿惠支持者。也就是說,自由韓國黨陷入了兩難境地:如果轉向批判朴槿惠,那麼將失去作為該黨主要支持力量的「親朴派」;反之,如果繼續支持朴槿惠,那麼又將失去絕大多數國民的支持。而打著與朴槿惠決裂的旗號從當時的新國家黨中分裂出來的部分勢力所建立的「正黨」則被「親朴派」稱為「叛徒」,支持率尚不足5%。韓國的保守勢力整體都受困於「朴槿惠桎梏」。

更為重要的是,對朴槿惠的彈劾及後續的刑事判決不僅造成政權崩潰,還極大程度地破壞了韓國保守派迄今賴以生存的勢力基礎。

最終結果就是,1988年金大中政權成立以來所形成的以保守派和進步派的相互角逐為基調的韓國政治結構正面臨著巨變。關於5月9日總統選舉的民調顯示,支援率領跑的是曾參加2012年總統選舉的當時的民主統合黨人、現屬「共同民主黨」的文在寅。2003年至2008年,文在寅擔任進步派領袖盧武鉉總統的秘書長等職務,是盧武鉉政權的中流砥柱。民調還表明,支持率緊隨文在寅之後的是「國民之党」的安哲秀。兩人分別於4月3日和4日在各自黨內舉行的總統候選人選舉中獲勝,成為政黨公認的候選人。兩人都是十足的進步派,如果沒有發生重大醜聞事件,那麼幾乎可以斷定新任韓國總統將從進步派人士中產生。

朴政權導致韓國與周邊國家關係惡化

預計將由進步派執政的下一屆韓國政府會如何開展外交政策呢?可以肯定的是,新政府將同保守派一樣,不得不面對朴槿惠政權遺留下來的「負遺產」。

實際上,韓國正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外交課題。由於美國剛誕生川普政權,美韓兩國關係發展並不順暢。3月中旬歷訪日本、韓國、中國的美國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指出,日本是「最重要的同盟國」,韓國是「重要的合作夥伴」,對同為美國在東北亞的同盟國的日韓兩國做了明確的差別對待。在中美的矛盾焦點從朝鮮半島轉移至南海的大形勢下,對美國而言韓國的戰略重要性正在下降。再加上川普總統所關心的貿易問題的今後走向,美韓關係的前景難以預料。

中韓關係則更為緊張。3月7日,美軍開始在韓國美軍基地部署終端高空防禦飛彈「THAAD」。中國政府對此表示抗議,事實上中斷了赴韓團體遊,並關閉了為部署薩德提供用地的樂天集團在中國國內的多家超市,赤裸裸地進行了經濟施壓。

日韓關係也在2015年末就慰安婦問題達成協議後仍發展不順。日方要求韓方撤走設置在位於首爾的日本大使館和日本駐釜山領事館前的慰安婦少女像,為此在今年1月9日至4月4日的長達3個月的期間,日本臨時召回了駐韓大使。

另一方面,構成最大安保隱患的北韓正在不斷進行飛彈試驗,各國加強了對北韓制裁。

在此背景之下,韓國新政權擁有的外交選擇十分有限。對於如何改善川普政權不穩定的對韓政策,韓國幾乎是束手無策。而對於中國強烈抗議的「薩德」問題,將已經部署的「THAAD」撤回美國更是無望。至於同日本之間懸而未決的少女像去留問題,在姿態強硬的日本政府與反對撤像的國內輿論之間,無論韓國政府做出怎樣的選擇,都將背負巨大的風險。至今為止,韓國進步派尤為重視改善韓國與北韓關係。但在聯合國對北韓進行嚴厲制裁的當下,如果韓國單獨緩和對北韓制裁,不可避免將遭受國際社會的責難。

韓國獨自的外交政策導致「四面楚歌」

新政權的不幸之處就在於,朴槿惠政權所採取的可謂「放縱不羈」的活躍外交政策結果反而導致韓國的選擇受限。

2013年,朴槿惠政權建立之初,東北亞的中美對立局勢並不像如今這樣嚴峻。因此,當時的韓國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擁有一定的自由度。但在進入2014年以後,中美對立局面因南海問題加劇。對於推行重視中國政策的韓國,美國的不滿情緒漸增。儘管如此,前總統朴槿惠依舊繼續實施重視中國政策,從而激怒了美國。最終,在朴政權末期,韓國不得不對美國、甚至對受到美國重視的日本作出巨大的外交讓步。這就是,對美方面,被迫同意部署之前以中韓關係為由而婉拒的「THAAD」,而對日方面則在2015年末的日韓慰安婦協議中放棄法律上的賠償。

在對北韓關係方面也是如此,儘管國際形勢發生變化,但朴政權並未順勢修訂政策,從而陷入困境。在日美兩國加強對北韓制裁的同時,上臺伊始的朴政權卻通過開城工業園區加大韓國北韓經濟交流,2015年的南北交易額更是達到歷史最高點。然而諷刺的是,北韓卻在繼續實施核武及飛彈試驗。隨後,半島周邊國家對其施壓,致使韓國政府被迫關閉開城工業園區。在韓國北韓關係中,韓國失去了自己最大的外交牌。

一言以蔽之,朴槿惠政權外交的實施過程就是,因經濟成長而收穫信心的韓國在日美中俄等大國之間展開獨自外交,最終卻受制於本身國力的局限性。對自行其是的韓國政府,周邊國家加強了戒備,並為阻止韓國的行動而亮出了「王牌」。在周邊大國同時亮牌之後,夾在中美之間的韓國便無法再做出新的外交選擇。日本北韓兩國正是因為深知這一現狀,從而對韓國採取了強硬姿態。如今,韓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可謂是「四面楚歌」。

新政權應與國內外「開展對話」

韓國新政權今後該如何開展活動?自然,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拾朴槿惠政權時期喪失的外交信用。

第一,應該大開外交對話通道。正如對日和對北韓外交中所見,朴槿惠政權試圖將關閉首腦會談等對話通道作為向對方施壓的砝碼。然而,事態並未因此發生改變。相反,這種「自以為是」的外交姿態受到了許多國家的責難。

對經濟和軍事能力均不突出的韓國而言,難以憑藉自身影響力來改變韓國所面臨的國際局勢。若要改善現狀,應與周邊國家進行合作。因此,必須儘早與各國首腦舉行會談,並積極展現新總統和新政權是值得信賴的外交夥伴。如此才能在較大程度上促使周邊國家、特別是對進步派掌權持戒備態度的日美兩國改變態度。

第二,在未與周邊國家協商的前提下,應避免發出「求快不求好」的外交信號。至今為止,韓國的外交政策一直受國內輿論制約。即使在民主主義體制下,外交政策也是在與其他國家的信賴關係下才能施行的。僅以國內情況為由,單方面改變外交方針並不妥當。儘管如此,韓國以國內輿論和受其支持的政權更迭為由,不斷出現新政權全盤改變舊政權外交政策的情況。時至今日,在外交層面上,周邊國家對韓國的信任度已經大減。

那麼,具體該如何採取補救措施?最重要的是要坦率地向國民解釋國際形勢,並明確擺明「可能採納的選擇」,然後進行討論。儘管是民主主義體制,但不經討論便將國民意見直接反映到政策上,這並不是應有的政治姿態。正因是民主主義體制,面對埋首於日常生活而無法獲知國內外複雜局勢最新消息的國民,重要的是要簡單易懂地向他們解釋國家和政府所處的現狀,然後耐心地進行對話。若非如此,新政權也將很快陷入強硬的國內輿論和艱難的國際環境的夾縫之中窒息而亡。

最後,朴槿惠政權時期,韓國民眾將「缺乏溝通」作為批判總統的關鍵字。換言之,國民是在批判朴槿惠未能回應輿情。但是,「溝通」原本並非只是國民向政府這一單方向。如果政府向國民作出詳盡的解釋說明,國民便會加深對事態的理解。當然,與周邊國家進行同樣的「溝通」也是必不可少的。

最終,新政權將如何加強與國內外的溝通?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本文一律省略敬稱)

標題圖片:2017年3月31日,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簽發了對韓國前總統朴槿惠的逮捕令。圖為朴槿惠被檢方送往看守所(YONHAP NEWS/Aflo)

韓國 東亞 日韓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