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本「棄嬰保護艙」創設10週年:效果備受質疑、孩童有了解自己身世的權利

社會

熊本市慈惠醫院創設「鸛鳥搖籃(棄嬰保護艙)」,匿名保護無法養育的棄嬰,今年適逢10週年,至今共收留了130位孩童。筆者對其效果有所質疑,也指出應尊重孩童了解自己身世的權利。

慈惠醫院位於靜謐的住宅區。穿過院內的小路可以看見一扇小門,那便是棄嬰保護艙的所在之處,由慈惠醫院的蓮田太二理事長於2007年5月,仿效德國所創設。德國從 1999年開設棄嬰搖籃,一時曾多達90多所。

嬰兒出生前周遭的對應才是重點

根據厚生勞動省的統計,2014年日本遭虐待致死的孩童有44人(被迫殺害除外),比前年增加8人。其中0歲孩童有27人占61.4%。按過去10年的統計,每年遭虐待致死的孩童約在50人上下,很難看出棄嬰保護艙的設置效果。

醫院方面提供了一則案例,作為棄嬰搖籃存在的根據。有位因殺害嬰兒而遭到逮捕的女性,曾在獄中對某研究者說道:「雖然知道棄嬰保護艙的存在,但因為沒有錢到熊本。」這位研究者主張:「當有人陷於貧窮困境時,如果附近有保護艙,就可以挽救嬰兒。」

但果真如此嗎?「把嬰兒送到熊本去吧?但沒錢只好犧牲嬰兒的生命?」剛分娩完的女性會如此把金錢和生命放在天平兩端衡量嗎?擔任懷孕電話諮詢的助產師說:「新生兒會尖聲哭泣,可以想像很多人會受到驚嚇,然後反射地就用手摀住嬰兒的嘴。」未在醫療照護下出生的嬰兒,就算嘴沒有被摀住,臉上都是羊水很可能會導致窒息,沒有適度保暖也有體溫過低而致死的危險。

這位女性面對這種不知該如何是好的艱難時刻,或許不小心導致嬰兒死去。當被問到為何不將小孩送到熊本,她可能也不知如何回答,於是就以「沒有錢」當作藉口搪塞。

她所需要的是棄嬰保護艙嗎?我認為她真正需要的,應該是嬰兒出生前周遭有人注意到,然後介紹提供諮詢和醫療機構給她。遭遇困難時,有人可以伸出援手幫助她。有些父母就算不是存心虐待小孩,但因為無法控制情緒而突然下重手的例子也不少。呼籲沒有殺人意圖但不小心傷害小孩致死的人:「下手前送到我們這裡來吧」,究竟會有多大的效果?

保護艙真能拯救嬰兒的性命?

另一方面,實際將嬰兒送到保護艙的人,是否真的處於會失手讓嬰兒死去的狀態?送到熊本之前,要先調查醫院的所在地,然後搭飛機或轉乘新幹線到熊本,這些行動需要冷靜思考才能成行。根據事後調查,院方或行政事務方接觸到的當事人各有其利用原因,如生活貧困、未婚生子、社會觀感等等,但相關人士都說:「利用者的共通點是沒有人有過殺害嬰兒的念頭。」兒童相談所(*1)的前職員也提到:「就算沒有棄嬰保護艙,也有許多人會到兒童相談所諮詢,或是覺得再窮也要自己扶養,不會想要殺害嬰兒。」

將嬰兒送到保護艙的人,或許知道那是社會「公認」的機構,就算送嬰兒過去後置之不理,也不會被警察逮捕。由於保護艙是「安全的地方」,所以不會被以遺棄罪起訴。創設首日就被送過來的3歲孩童,母親在交通事故中過世,身為未成年者監護人的親戚挪用保險金,因感到自責,過了4年才出面自首,結果盜領保險金的事不了了之。另外一個問題是,孩童中有1成是身心障礙者。考量現實情況,願意認養的人不多,可能一輩子都得生活在照護機構。

(*1) ^ 兒童諮詢機構,臺灣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負責相關業務――譯註。

德國審議會建議應廢止此類保護艙

慈惠醫院所仿效的德國,在2009年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言的倫理審議會,分析設立至今的資料後認為:「可能殺害新生兒的人不會利用保護艙」、「沒有任何案例可以推斷,如果沒有保護艙嬰兒就會遭殺害」,否定了此類保護艙可以拯救嬰兒性命的可能性。此外,審議會認為問題在於棄嬰搖籃剝奪了孩子了解自己身世的權利,批判其「嚴重的缺失」、「侵害基本人權」的負面作用,並建議廢止。同時提出替代方案:在諮詢機構中以真實姓名受理,而在醫療機構則導入容許匿名的保密生產制度。

熊本市也設置了由兒童福利專家、醫生以及律師等組成的專門小組,以檢證其使用狀況。此單位認為:「容易導致輕率的棄嬰行為」,也「無法容許從頭到尾的完全匿名」,強烈要求與雙親取得聯絡。但是,此建議並無法律上的強制力,對此,醫院認為「匿名是必要的措施」而完全不退讓,雙方各持己見。

孩子因「不知道父母是誰」而感到不安

把嬰孩送到棄嬰保護艙的人,或許迴避了當下的難題,但美國休士頓大學的布朗(Brené Brown)教授認為:「羞愧感如果不說出口,將會日益增大」,秘密長久深藏心中,容易造成抑鬱或帶來上癮症狀(『不完美的禮物:放下「應該」的你,擁抱真實的自己』)。對於匿名棄養孩子的人,最終可能也沒有益處。

想要掩蓋曾經懷孕的心情並非無法理解,但被「掩蓋」的孩子該怎麼辦?我們採訪了一位被棄養的孩子,已經10多歲的他告訴我們:「不知道父母是誰很不安,想問問為何要送我到保護艙。」

兒童權利公約明文記載兒童有知道「誰是父母的權利」,但在簽署國之一的日本,被送到棄嬰保護艙的孩子們,卻如同戰爭中和親人分離的「殘留孤兒」,或許還要持續尋根到老。連正確的出生日期也無從得知。由於無能得知有扶養責任的父母是誰,甚至無法加入健康保險。不了解狀況、也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卻要被迫負起上一代意外懷孕的責任。如果保護艙真的「拯救了孩子的性命」,為何卻讓他們承受這樣的後果?

醫院的護理師們提起曾經在保護艙裡的嬰兒前落淚。有位護理師回想起當時情況:「比起救人一命的心情,想到這個孩子沒有媽媽讓人更加傷心。」

關於棄嬰保護艙的報導,大多聚焦於「拯救生命」、「延續生命」、「救人第一」這樣的論述。但如果只依據醫院方面「想要救人」的動機,以及保護了130位兒童這樣的事實,實在難以斷言真的「拯救了」孩子。「拯救生命」這樣的漂亮話語,因為難以反駁而容易讓人怠於思考,我認為即便面對崇高的理念,更須突破既有觀念,在有限的資訊中持續檢證,才是媒體報導應盡的責任。

標題圖片=設置於熊本市西區慈惠醫院中,日本唯一的「棄嬰保護艙」的門。裡面置有新生兒專用的嬰兒床。(森本修代氏提供)

福利 兒童 單親媽媽 棄嬰保護艙 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