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座間市的連續殺人事件中學取教訓:如何利用網路來預防自殺

社會

最近發生利用推特(Twitter)將多名有自殺傾向的女性引誘至家中並將其殺害的事件後,引起社會大眾關切。為了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有人提出應嚴格管控SNS的意見。但筆者認為,應該思考如何利用網路來有效地預防自殺問題。

在座間市發生的連續殺人事件所帶來的衝擊

受2017年10月31日發現的神奈川縣座間市屍體遺棄事件的影響,日本社會開始關注網路與自殺之間的關係。在筆者撰寫本文時,整個事件的真相還未徹底查清。媒體報導稱,從去年8月至10月的短短兩個月內,共有9名被害者屍體遭到遺棄。除受害人多之外,嫌疑人與受害者取得聯絡的方式也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嫌疑人通過SNS尋找想自殺的女性,以幫助其自殺為條件,引誘對方前來見面。

剛聽到報導時,筆者雖然震驚於受害者人數之多,但對利用SNS來引誘被害者這種手法並不感到驚訝。雖然在網路上表明有自殺願望的人被捲入某個事件的發生頻率較低,但也是斷斷續續有所發生的。當然,在SNS普及之前,這些事件是沒有SNS介入的。但是,利用被叫做「自殺網站」之類的網上電子布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BBS),引誘對方並將其殺害的事件,過去也曾發生過。筆者的博士論文(之後以書名《能否利用網路來預防自殺》出版)就是通過收集那些在以自殺為主題的BBS或SNS認識的人們的想法而寫成的。在做調查時,筆者當時還是一名研究自殺問題的博士生,許多利用自殺網站的人向筆者坦率細緻地講述了相關問題。

打造能與心懷善意的人「連成一片」的網路環境

有鑒於座間市發生的連續殺人事件,政府明確表示將實施相關對策以預防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那麼,怎樣的對策才有效呢?在此,筆者想根據迄今的經驗與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網路上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後,一般最先想到的對策就是網路管控。但是,限制網路(或SNS)上所有關於自殺的言論和資訊是不可能的。就算可以操作,卻不具有建設性。在推特上吐露「想死」、「想自殺」的人,是被逼入了不得不如此的絕境。就算刪除了這些帖子,也無法消除這些人痛苦的心情。如果對網路加以管制,最理想的是能阻止加害者與被害者取得聯絡。然而,在某個事件實際發生之前,很難認定哪些是危險的接觸。

與其讓那些發帖聲稱要自殺的人與心懷惡意的人接觸,不如設法改善推特或其他SNS的網路環境,讓這些有自殺念頭的人能夠接觸到心懷善意並可以幫助他們的人。如何進行具體的設計?因為各媒介的特性都不同,在此無法一概而論。

作為參考,筆者想介紹自己參與的NPO法人「OVA」舉辦的「夜間巡視2.0」活動。如果有人搜尋到與自殺方法相關的詞語時,利用Google Adwords,接受免費諮詢郵件的廣告會隨即跳出。當有自殺念頭的人發來郵件諮詢時,就可以根據自殺傾向大小和對方遭遇的問題,為其介紹有關的救助機構(比如,精神科醫院)進行面談,並持續通過郵件來守護對方。這樣一來,那些搜尋自殺方法的網友,就可以減少與有害資訊接觸的頻率,同時提升他們遇到救助者的可能性。

筆者想再次重申,這並不是對應所有媒介的萬能之策。但是,可以通過發揮各媒介的特點來實施更好的對策。尤其是在鎖定有自殺念頭的用戶方面,SNS是極具優勢的網路媒介。實際上,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在推特上發文稱「想去死」、「想自殺」的人,其自殺概率的確要高於其他人。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向自殺傾向較高的推友推送相關的諮詢廣告,或許可以在惡意之手伸向他們之前保護他們,並預防類似事件的發生。

實施自殺預防對策,需要投入財政資金

問題是,誰願意為自殺預防對策提供資金?不投入財政資金,自殺預防對策便無法實施,因為預防自殺本身無法賺錢盈利。通過網路發生這樣的事件後,就容易出現「網路即罪惡」的聲音,但這並不僅是推特公司的問題。推特公司可以通過網路設計來改善媒介的環境,但無法保護所有懷有自殺念頭的人。

類似此次社會熱點事件發生之後,社會對加強自殺預防的呼聲就會加大。但是,能否推動對策實施,則取決於整個社會想要如何管理這種(極少發生的)危機。而且,這還關係到我們如何看待稅收使用的有優先次序問題。令人遺憾的是,許多人認為可以將稅收用於預防交通事故,但卻不想用在預防自殺方面。如果國民的這種意識不發生改變,那麼此類事情還會不斷發生。

不能讓事件熱度一過就了結一切

最後,為大家介紹一則通過社會意識的改變來促進自殺預防對策的案例,它有關於媒體的自殺報導方式。在媒體報導藝人或政治家等名人的自殺消息後,短期內會出現自殺者增加的傾向。這種「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自殺模仿現象)」在全球都有發生。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日本偶像藝人岡田有希子自殺,隨後年輕人的自殺也有所增加。當時日本的電視報導現在還能通過YouTube觀看。在令人驚恐的背景音樂中,出現蓋著藍色帆布的遺體畫面,還有娛樂記者在事發現場來回奔波報導的場景。這些都違背了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的《預防自殺 供媒體人員參考》中的規定。

30年過去了,現在的日本媒體幾乎不會再進行這樣的報導了。儘管還不能說違反《預防自殺供媒體人員參考》的報導已完全消失,但媒體報導的方式已大有改善。這裡除了有媒體自身要遵守報導準則這種時代大趨勢之外,主要還是因為觀眾拒絕接受原先那種報導方式。為了提升收視率或報紙發行量,媒體經常會報導一些能夠吸引大眾目光的消息。只有觀眾和讀者(亦即國民)才能監管媒體抵擋這種追求數字業績的誘惑。

要改變是需要時間的,但當國民的意識發生變化後,媒體便會隨之改變,政策也是如此。如果大家能夠抵制那些將用戶安危置之不顧的SNS,那麼這些公司也不得不改善服務。相反,如果國民意識不改變,那麼現狀就不會得到改善。自殺對策也是如此。抱有人口結構問題的日本,必須採取對策加以解決的問題堆積成山。此次座間連續殺人事件會不會僅以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而就這樣消失?這也是一個直接關係到人們將預防自殺放在何等重要地位來考慮的問題。

(2017年11月30日)

標題圖片:員警站在發現9人遺體的神奈川縣座間市某公寓前,2017年10月31日(時事)

自殺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