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報告

趙啟正的基調演講:日益重要的中日公共外交

政治外交 社會

在紀念日中邦交正常化40週年的專題研討會上,趙啟正先生做了基調演講,他在演講中就日中兩國與美國的關係進行了比較,並闡述了中國的公共外交,還結合中國公眾意識不斷變化的背景,表述了他對民間交流寄予的期待。

中美對“公共外交”的定義不同

中國開始使用“公共外交”一詞不過5─6年的時間,以前用得更多的是“民間外交”。2011年,我訪問了美國、日本和韓國,就“公共外交”進行了調查研究,切實感覺到它的必要性。

美國人說公共外交是他們的發明,其實並不盡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有“公共外交”這個詞,美國人只是把它放進教材裏進行了定義而已。但是,美國的這個定義跟中國人或日本人的定義並不盡相同。

傳統的定義認為,公共外交就是政府出資的宣傳事業,讓外國人對自己產生好感、影響外國人對本國的印象。比如,美國之音、福布萊特(Fulbright)學者邀請計劃等等,都是政府出資,目的是讓對方國家對自己有好感。這些也都是必要的,但是隨著國與國之間的移動成本下降,民間也肩負起了向外國介紹自己、宣傳自己的責任。

另外還有以加強國際的相互理解為目的、以民眾為主體開展的公共外交,今天的研討會就是一個具體例子。目的明確,就是討論中日外交、中日友好關係。

趙啟正先生

另一方面,美國人發明了一個詞叫“二軌外交”。這個詞的意思是退休後的政府官員和媒體之間的交流,或是外交官回國後也繼續和駐在國政府及民間開展各種交流,這也是一種民間外交(*1)

易受輿論影響的中日公共外交

其次,我想強調的是,中日之間的公共外交或者說文化外交有著重要意義,因為中日兩國政府都容易受到輿論的強烈影響。

以中國的高鐵為例,本來中日合作是條捷徑。日本朋友也反覆提出,“京滬高鐵就讓日本來做吧”,甚至連中國鐵道部也是這樣想。但要是中國鐵道部真的這麼做了,就會成為眾矢之的。結果是從三個國家引進高鐵。這樣做很麻煩,因為零部件都不一樣,需要準備大量的備品,還要分頭培養很多的技師。試運行的時候,還必須兼顧到各方。

但是,鐵道部不得不那麼做,原因是日本的技術確實比較便宜,但是要是只買日本的列車,會引起輿論的強烈反對,可能日本也有類似的情況。正因為此,我想強調公共外交在中日之間尤為重要。

中日關係的複雜性

中日關係比中美、中歐關係更為複雜。為什麼?因為這裏面還有一個美國因素,美國對中日雙方的關係都發生著影響。在文化上,中日之間非常接近,更容易理解,中國人和日本人之間交朋友,比跟美國人更容易溝通。要是彼此說話聽不懂,還能用漢字筆談,而且地理位置上也更接近。

但是,在政治關係和軍事關係上,美日之間走得更近,中國則被遠遠撂在一邊。如果把政治、文化、經濟放在一起來看,到底應該重視哪個?如何處理彼此的關係?在這個問題上,日本會受到美國的影響。中國人常說,“世界上有兩個國家最聽美國的話——歐洲的英國和亞洲的日本”。所以我們在處理對日關係的時候,一定要考慮美國的因素。

日美聯合軍事演習的地點越來越靠近中國,中國老百姓對這一點反應強烈。美國大驚小怪說中國已經擁有航母了,可惜這航母還不是中國製造的(*2)。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已經有航母了,而中國到今天連一半的航母都製造不了。

中國民眾喜歡給政府挑刺,可就是對政府在軍事領域的投入卻沒人提反對意見。為什麼?因為日美聯合軍事演習都演到黃海了。也許你們會說假想敵是北朝鮮,但中國人卻認為這種解釋十分可疑。因為北朝鮮那麼弱小的國家,拿它當假想敵情理不通,所以大家自然會想:軍事演習說到底還是演給中國老百姓看的吧?要是問中國老百姓,“你覺得日美軍事同盟對於中國來說是威脅嗎”,大多數人都會回答“是”。

都說美國人採取的是“接觸( Engagement )”和“遏制(Containment)”相結合的“圍交(接觸加遏制,Containment +Engagement = Congagement)”政策,這就像開汽車,一下子踩剎車,一下子踩油門。如果沒有美國因素夾雜在裏面,中日關係相處起來會容易得多,這是中方的基本認識。

多種原因造成中日雙方的好感度下降

民眾層面的關係更加複雜。每年,中日雙方都舉行聯合民意調查。調查顯示,去年日本人對中國的好感度是20%,而中國人對日本懷有好感的也只有30%。

日本人對華好感度不高的理由很多,其中一個是意識形態上的問題,日本是民主主義國家,中國是共產主義國家。日本是多黨制,中國是共產黨領導。不過,意識形態的問題對於一般日本人的影響真的有那麼大嗎?

相比而言,可能還是中國人去日本旅行,亂扔垃圾等文明禮貌做得不好造成的影響更大。但如果是因為亂扔垃圾造成日本人對中國人印象不好的話,那只要中國人改進自己的行為就可以了。當然這需要時間,不能立竿見影。但要是意識形態的話,中國在政體上是不可能讓步的,也不會輕易改變。

中日之間的交流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人員往來也十分頻繁。每個中國人都要意識到,個人的行為舉止會影響日本人對中國人的印象。日本人來中國時也是一樣,中國人是通過來訪的這些人了解日本的。為此,必須要提高中國公眾的國際意識,要讓大家意識到,在我們所置身的時代,每一個民間人士其實也都是公共外交的擔負者。

左起王敏女士、小倉和夫先生、趙啟正先生

 

提升中國公眾的國際意識

3月14日政協閉幕,我在總結中說,中國公眾的國際意識要與時俱進,海外媒體對此也進行了報道,很多人表示支持。

不過,也有人不同意我的發言。為什麼?因為儘管中國的GDP基數增大了,需要承擔更多的國際義務,可是中國的人均GDP仍然很低。

比如說,聯合國維和行動,過去中國很消極。聯合國秘書長蓋里曾經說過:“上海那麼多的高樓大廈,少蓋一個節省下來的費用就能去維和了。”但當時的中國做不到。不過,現在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中國對維和行動最為熱心。不過,中國公眾有人反對,說有必要投那麼多的錢去維和嗎?

東日本大地震之後,中國老百姓對日本的反應總體來說很好,給災區捐款,向日本運送汽油和帳篷等等。為什麼能做到這些?這是因為有人說,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日本給了中國很大的援助,這次該輪到我們幫助日本了。

日本政府控制不了日本的輿論,中國也一樣。報紙也是,現在的中國,已經不像從前那樣只用一個聲音說話了。中國的民主化進程和日本走的路不一樣,但也在不斷進步。所以中日之間的公共外交尤顯重要。

共同吸取福島核電廠事故的教訓

福島發生核電廠事故的時候,中國向日本伸出了援手。因為那不並是隔岸觀火的事。這次的記者招待會上,《朝日新聞》的記者問我“怎麼看這次的福島核事故”?我回答說,福島的核電廠事故完全是一個設想之外的事態,當初在設計階段,根本沒設想過備用發電機會被水淹。日本這次付了高昂的學費,但從中得到了的經驗和教訓,這些經驗教訓可以供全世界的人引以為戒。福島第二核電廠就沒有發生重大事故,只要搶修好電源,就不會釀成那樣大的慘禍。

日本的核電廠事故發生後,中國對境內所有的核電廠都進行了安全檢查。在考慮中日之間新的合作時,還應該同時考慮:假如日本放棄核電,會不會發生電力不足等能源問題?而另一方面,如果繼續使用核電,又將會有多大的風險?中國做核電,以前沒有民眾反對,但是福島的核電事故發生後,國內也開始出現不少種種反對的聲音。所以在這方面,中日也有很多事可以攜手去做。

不能浪費時間。日本是美國的盟國,所以對我的說法你們不一定贊同。我覺得,要是中日不和,就會被美國人利用。中國並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硬要和美國唱對台戲,跟一個強大的對手作對沒有任何好處,但也不能什麼都聽由美國擺佈。

從雙邊走向多邊的民間交流

總不能因為美國說了一句“加入TPP吧”,就唯唯諾諾地說,“好,那我就加入TPP”。由於國情不一樣,我也理解日本的立場。中國也並不是說為了對抗日本而有意不加入TP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中國還在考慮當中。

正因為中日在國與國的交往上,受到美國如此強烈的影響,所以更需要強化民間交流。實際上,中美之間的公共外交,比中日間做得更好。美日關係也遠比中日關係良好。所以我認為,中日之間不僅要在雙邊,還應該在多邊層面加強民間交流。

(*1) ^ 二軌外交,指部分政府官員以個人身份出席民間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學者為主的聚會,各自不拘泥於本國政府立場,自由地交換意見的一種溝通形式,是民間外交的一種。

(*2) ^ 此處指中國從烏克蘭購入的航母。

公共外交 趙啟正 二軌外交 高鐵 中日關係 對中好感度 對日好感度 國際意識 PKO 民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