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松陰及其弟子們

革命的體現者——高杉晉作

歷史

吉田松陰死後,門下弟子的激烈行動,讓長州藩在政治上自取滅亡。在此混亂之中,極短時間內取得軍事上的成功,踏上討伐幕府、明治維新之路的,卻也是吉田松陰的高徒。

在最谷底時出場

1864年9月8日,高杉晉作初次現身於世界史之中。以下敘述來自英國外交翻譯官薩道義(Sir Ernest Mason Satow),他描寫了英法美荷4國在下關戰爭(譯註:長州藩不滿幕府開國,決定攘夷,而與英法美荷爆發衝突,又稱馬關戰爭)之後,雙方停戰交涉的狀況。

「中午回到艦上,我所熟識的伊藤俊輔(註:伊藤博文)已然來到,他說長州希望能談和,因此全權委任家老,也就是世襲的高等官員即將前來談判。當時,為了迎接此尊貴之士,即刻派出了一艘小艇,未久,家老抵達旗艦的後方甲板。他身著稱為「大紋」的黃色禮服,其上綴有淡青色圖案(桐葉和花朵),雖然頭戴絹帽,但走到中間甲板時便脫下,此時丁髷的髮結緩緩垂落於頭後方,而下半身穿的白絹衣著,閃耀著讓人眼睛一亮的純白色澤。身份比家老低一級的2名同行者,雖然也頂著髮結,卻未著正式袍衣。」

「他們被請到船室內,由吉拉爾神父(Abbé Girard)、勞德(Fred. Lowder)和我擔任翻譯,來到提督面前。他們首先說明,長州藩主承認戰敗,欲建立友好關係,希望進行和談。三人分別自稱是長門的家老宍戸備前的養子宍戸刑馬(Shishido Gyōma)、擔任參政職位的杉德輔和渡邊內藏太。」

「觀察日本使者的態度,發現逐漸產生變化,相當有趣。使者初踏上船艦時的態度,如惡魔般地高傲,但態度逐漸軟化,沒有任何抵抗地便接受了全部的條件,似乎受到伊藤的影響。」

「達成停戰協定後,逃往鄉間的人們,沿著危險砲台附近的道路,進入下關的市街。他們因為戰爭已經結束而感到由衷的喜悅。除了伊藤和井上(註:井上馨)兩人以外,每個曾將歐洲人視若夷狄的長州人,都忠實地遵守協定,從這點看來,他們長州人可說值得信任。」(薩道義著,坂田精一譯『一外交官の見た明治維新』,譯註:中譯書名《明治維新親歷記》)

薩道義在場見證了從開戰到談和的全程狀況,前一年的1863年,為了實行「攘夷行動」,長州藩對通過關門海峽的外國船舶多次砲擊,而4國的開戰,便是對長州的砲擊所展開的報復行動。雙方開戰的結果,長州藩大敗。4國的艦隊不僅砲擊,更派遣陸戰部隊登陸,擊潰長州藩的守備部隊,徹底地破壞砲台。這是13世紀末時,由忽必烈所率領的蒙古帝國入侵日本以來,又有外國軍隊登上日本本土進行戰鬥的重大事件。

高杉晉作(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如同薩道義所言,長州藩在此次停戰交涉中,轉換了一直以來強烈執著的排外方針。剛好約在1年前,英國為了報復生麥事件(譯註:1862年9月14日,4名英國人乘馬行走在武藏國橘樹郡生麥村(現在的橫濱市鶴見區)的東海道上,遇見薩摩藩的儀仗隊伍,依照日本慣例,平民需讓道並跪拜,但英國人拒絕而導致衝突,造成四人之中,一死二傷的慘劇),挑起薩英戰爭,砲擊鹿兒島,擊破薩摩藩的軍隊,讓薩摩藩轉為採取親英政策。藉此,英國與當時對抗幕府的兩大勢力――薩長二藩締結了友好關係。而薩長二藩轉換政策方針,是個極度重要的政治判斷,決定了日本將來的命運。

負責停戰交涉的首席代表宍戸刑馬,雖「如惡魔般地高傲」,卻身段柔軟地接受了帶有重大政治轉換意味的交涉條件,但宍戸刑馬不過是個假名,他其實是吉田松陰的門下高徒――高杉晉作。

革命與國民的創生

1864年,長州藩的政治狀況已是千瘡百孔。當年8月的蛤御門之變(譯註:亦稱禁門之變、元治之變)中,軍事力量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更失去了許多尊王攘夷派的領袖;接著,又遭到4國的艦隊砲擊,只好屈服。再加上來自幕府的討伐,也只能屈服。但是,

「面對此等重大危機之際,一名年輕武士登上了藩政的舞台,他可能是當時日本公認最傑出的軍事天才――高杉晉作。」

「高杉從1864年到隔年的1865年,完全識破幕府遠征軍的動向,痛擊幕府好不容易才保住的威信。此時他所指揮的是『奇兵隊』,是高杉和麾下武將所募集並訓練的義勇軍,其革命性的要素在於,大多數的士兵和初級幹部,事實上都是由不屬於武士階級的富農、一般市民、以及必然帶有各種不同性格、傾向的浪人所組成。」

「奇兵隊打跑將軍麾下的封建式召集軍隊,率先證明了日本不只有武士才適合戰鬥,這個概念更從根本上否定了上一個世代的歷史和傳統,從此層面來看,奇兵隊正是1873年所實施的徵兵制度之先驅。其次,奇兵隊給予了無論是商人抑或富農等等屬於庶民階級的能人志士,一個發揮所長的機會,成功動員了他們的熱情,特別是購買現代武器所需的經濟援助,而且也創造出日本第一個現代軍事官僚的實例。換言之,這支長州的庶民軍隊是由貧窮武士、浪人、農民以及商人所組成,從一般市民獲得充分的資金援助,接受下級武士出身的年輕武士的指導;形成明治時期日本的政治及社會特徵的社會結構和交互關係,其縮圖正同樣地顯現在奇兵隊之中。」(赫伯特‧諾曼著,大窪愿二編譯《日本近代國家的成立》)

順帶一提,作者諾曼(E. Herbert Norman,1909~1957)是加拿大歷史學家、外交官員,年輕時受到馬克思主義的洗禮,戰前與賴世和(Edwin Reischauer)、都留重人、羽仁五郎等人皆有深交,美日開戰後,成為東京外交使館的館員,戰後獲GHQ(譯註:駐日盟軍總司令,SCAP,日本又稱General Headquarters)招聘,更曾擔任麥克阿瑟和昭和天皇會談時的口譯。此論文刊載於1940年,雖然他是知日派,但當時極力批判日本的軍國主義,此文出自他手,由此看來,他對高杉晉作幾乎是極力讚賞。

如同諾曼所指出,吉田松陰死後,長州藩藉由長州戰爭起死回生的種種變遷,都走在日本朝向明治維新的變化之前。而高杉晉作體現了整個過程。

長州的政治失控和自我毀滅

吉田松陰死後,隔年的1860年,發生櫻田門外之變,主導「安政大獄」(譯註:鎮壓尊王攘夷派和親一橋派的政治行動)的幕府大老井伊直弼遭到暗殺,以幕府的譜代大名為中心的舊體制派,瞬間威信盡失,雖然世間皆認為接下來天下將屬於主張體制內改革的一橋派,但也並未如此,動亂的主因在於京都朝廷,京都是進行政治鬥爭的主戰場,其後,長州藩成為動亂之源,而且是來自於吉田松陰的門下弟子。

打著「尊王攘夷」的名號,接近不平派的公家和各藩之中強烈反對幕府的武士,形成一股可稱為「尊王攘夷派」的巨大勢力。他們恣意地多次發布天皇的「攘夷」命令,或是針對反對派和外國人進行恐怖攻擊;在這個「攘夷」口號下陷入艱難處境的,正是幕府,由於井伊直弼被暗殺後,國內陷入一片混亂,而他們的目的是要更加擴大動亂,結果無論是「尊王」還是「攘夷」,皆淪為反對幕府的藉口。

對此,以孝明天皇為始,擔任將軍政治顧問的一橋慶喜、加上越前藩、薩摩藩、以及受命擔任幕府的京都守護職的會津藩等「幕藩體制溫存派」,一同計畫反擊。1863年9月(舊曆8月)的「8月18日政變」之中,驅逐了長州藩和親長州的公家(譯註:京都朝廷的貴族、官員),取回主導權。隔年的1864年8月(舊曆7月),長州藩的軍隊和各地親長州藩的浪人大舉上洛,攻入京都御所(譯註:天皇居住的皇宮),但被以薩摩和會津為核心的幕府軍所擊敗,這就是所謂的「蛤御門之變」,之後緊接著發生了4國艦隊砲擊下關的事件。直白說,這是多重政治失控導致的自我毀滅。

吉田松陰的門下弟子大多擔任長州藩的領袖,但是如久坂玄瑞、寺島忠三郎、入江九一、吉田稔麿等多人皆喪生於一連串的政變和蛤御門之變的激戰之中。是否應該將他們的「暴走」視為受到吉田松陰的影響?還是看作一種時代潮流?對此有許多不同意見,我們可以從吉田松陰的言行之中看到激進主義、積極行動主義的影子,但為了製造巨大動亂而屢次進行恐怖攻擊,卻也過於盲進躁動,最後的反擊行動更是有勇無謀。在他們行動之中看不到吉田松陰――他認為必須增廣國外見聞,付諸實行才能抵禦外敵――的種種見識;由於政治性煽動非常有效,但屢次濫用的後果,便是在煽動引發的事態中,作繭自縛,實在過於莽撞不成熟。最後,長州藩在1864年受到幕府的討伐(第一次長州征伐),淪落到投降的下場。

承繼衣缽之人

此時站出來收拾長州藩政治、軍事上爛攤子的,正是高杉晉作。若進一步說,他的恩師吉田松陰所擁有的方向性、對外國採取開明的政策以強化軍事力、天皇中心主義――也就是打倒德川幕府、以平等主義推動政治改革等等理念,全都在長州藩一一付諸實行。

高杉晉作在1839年,天保的混亂期告終之時,出生在長州藩中級官員的家庭,就讀藩校明倫館時成績優秀,獲得高度評價,以長州藩留學生的身份,前往江戶的昌平坂學問所進修。據說在松下村塾之中,他與久坂玄瑞一樣,深受吉田松陰的期待。其後,高杉晉作人生的一大轉機來臨,1862年,他擔任幕府貿易調查團的隨員,遠渡上海,親眼目睹清國事實上已淪為歐美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地,讓他受到莫大衝擊,回國後,和久坂一同展開「尊王攘夷」行動,前往江戶御殿山,參與了燒毀尚在搭建中的英國領事館。

高杉晉作讓日本人留下記憶的,應該就是始於此時的行動。當時,也就是1863年,他在攘夷戰的最前線――下關創設了防衛部隊「奇兵隊」。此後,在藩內各地諸多巨商、富農的資助之下,接連創設了許多相同的部隊。其總稱為「諸隊」,逐漸茁壯成為長州藩的核心軍事力量。諸隊之中,更有當時「被差別部落民」(譯註:封建時期賤民的後代,地位在士農工商之下,大多只能從事宗教上認為是低賤不潔的工作,居住在固定的貧困地區,形成部落,因此稱部落民。)所組成的部隊,可說是長州所有階級共同參與的正規軍。

高杉晉作出生之處(山口縣荻市南古荻町)

成為歷史轉捩點的功山寺兵變

爆發蛤御門之變的時候,高杉晉作反對進攻京都,而是主張割據長州,以求自立,但在訴諸軍事行動的各種層面上,無法順利說服,反而在展開說服行動時,被以脫藩之罪入獄,完全無法參與京都的戰事。但是,在4國艦隊開始砲擊下關時,因為代表長州前往談和,而獲得赦免,「如惡魔般高傲」地屹立於英國船艦的甲板上。

進行會戰的太田、繪堂的山嶽地帶(山口縣美彌市)

高杉晉作在此毀滅性的狀況之下,做出了精確的判斷轉換方向。但是並非周圍的人全都能同步跟上這個轉變,蛤御門之變後,尊王攘夷派的諸位領袖不是戰死就是下落不明,而同年秋天,幕府的第一次長州征伐中,長州投降的後果,讓在背後支持尊王攘夷派的藩主首領遭受懲罰,長州藩因而急速地倒向被稱為「俗論黨」的守舊派、親幕府派一方。一旦他們開始鎮壓尊王攘夷派,高杉晉作被迫逃往藩外、亡命天涯。

但在1865年1月12日(舊曆的前年12月15日),他回到長州,率領諸隊發動兵變起義,史稱「功山寺舉兵」。義勇軍的諸隊在太田、繪堂(現在的山口縣美彌市)周邊一帶,遭遇俗論黨政府的軍隊――駐守在荻的軍隊由以往藩內的世襲武士團組成,大約經過10日激戰,擊破正規軍,奪回了藩內政治的主導權;這個民兵在戰場上打敗正規武士團組成的軍隊,並奪取政權的事實,可說是日本史上的革命性政變。

討伐幕府戰役的實質勝利

但是革命戰爭並未就此落幕,幕府再次討伐長州。蛤御門之變後,長期潛伏的桂小五郎回到長州,主導藩政並進行對抗幕府的戰備工作。桂小五郎年紀與吉田松陰相近,並非松下村塾的門生,但卻是吉田松陰的門生,也是志同道合之士。過去曾經和久坂在京都共同領導長州藩的活動。

桂小五郎拔擢大村益次郎――大村出生於村醫之家,屬於藩內的庶民階級,卻也是西洋兵書的翻譯者,以軍事理論家聞名,積極備戰,更與曾是敵對關係的薩摩藩,暗中締結同盟。薩摩藩雖然在蛤御門之變中扮演著主導性的角色,但1863年在薩英戰爭中敗北後,積極地接近英國,從藩幕體制自立的志向高升。對於第二次討伐長州的行動,或是破壞權力平衡,加強幕府權力,都抱持著否定的態度。

這個長州和薩摩的同盟立刻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當時長州被幕府――對外國來說幕府代表整個日本――視為敵人,而大村益次郎希望全軍都配置米涅步槍(Minié rifle),以對抗具有人數優勢的幕府軍,但海外各國皆已和幕府簽訂條約,檯面上無法直接和長州交易武器,因此必須透過薩摩藩中介,才能夠進口武器。米涅步槍和以往的步槍相比,具有長足的進步,不僅射程距離長,精準度也高。因此,士兵無需採用必須經過長期訓練的線式戰術,可以各自散開作戰。長州藩在極短時間內創建出這種配備來福步槍武裝、採取散兵戰術的無階級軍隊,與當時在西歐形成的國民軍,具有相同的特性。

由門司望向小倉,海峽的對岸是下關、彥島

1866年6月,長州展開對抗幕府的戰鬥,高杉晉作率領以奇兵隊為核心的軍隊,指揮跨越關門海峽的戰線。登上對岸的小倉藩領地,長州軍最終攻陷了小倉城,占領關門海峽的兩岸。

此役在戰略上帶來了決定性的成果,因為如此一來,長州便能封鎖當時國內最大物流通路之一的北前航道,加上與九州島南端的薩摩藩締結了軍事同盟,成功地讓西九州脫離了幕府的勢力,也因此,雖然幕府的奉行所仍在長崎――日本國內少數的國際貿易港口,但實質上已落入西國雄藩的掌控之中,他們無視幕府禁令,開始自由地進行海外貿易。此時,西國諸藩事實上已從幕府獨立,也就是高杉晉作倡導的「割據」。

靜靜地退場

「對於長州,這一年之間,幕府將軍大肆宣稱將取回逆賊的頭顱,而從江戶派遣軍隊前往討伐;對於這樣處置方式,中途並未受到京都朝廷的掣肘,然而派遣的高官,假造表面順從,圖謀和睦之事,不正是對於將軍的最大羞辱嗎?現在,再也沒有人說將軍是日本的主權者,若無法控制應該服從自己的人,無論是那些不受控制者或是外國人,已經沒有人認為將軍掌控著日本的主權,而對他心存敬畏與忌憚。外國政府與將軍締結條約,可說是天大的錯誤。」

這是薩道義在1866年匿名發表的論文的一部份,此文發表在當時他居留的橫濱的英文報紙上,翻譯成現代用語後,如上所述。這篇文章發表後,立刻被翻譯並加上《英國策論》之名,廣為日本重要人士所知,對幕末政局造成巨大的影響。此文的主旨在於,從履行條約能力的分析來看,幕府在國際上已經無法代表日本政府,應該以天皇為中心的諸侯聯合政府代表日本才是。

值得注意的是,判斷幕府已喪失統治國家的能力時,所舉出的實際事例,就是討伐長州的敗戰。在政治史上,倒幕和明治維新本身完成於1868年1月3日的王政復古兵變,以及隨後戊辰戰爭的最終結果,但對於薩道義,或是進一步說,在大英帝國的認知之中,在1866年長州戰爭的階段,早已跨越了無法回返的轉捩點。

但關鍵人物高杉晉作卻在攻陷小倉的隔年,也就是1867年的5月,患肺結核死去。他也和其恩師吉田松陰一樣,無法親眼見到明治維新的到來。

死後,高杉晉作葬於奇兵隊的根據地山口縣下關市吉田。到了1911年,墓旁立了彰顯碑。碑文由伊藤博文所題,其開頭如下。

「動如雷電,發如風雨,衆目駭然,無敢正視者,此非我東行高杉君哉?」

(編輯部 間宮淳)

標題圖片:兵變之地‧功山寺境内所建造的高杉晉作銅像(山口縣下關市長府)

明治維新 武士 吉田松陰 西鄉隆盛 坂本龍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