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日本的轉折之年

日本網際網路的開端與發展

財經 社會

有著「日本網際網路之父」之稱的作者,是日本電腦科學的最高權威,請聽他對日本網際網路發展和普及過程中的一些歷史事件的講解,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網際網路,原本是作為學術領域的試驗性網路發展起來的,用作大學、研究機關之間相互聯絡、交換論文及研究資料等非營利用途。1995年Windows95的發售,使得這個以研究人員為基礎的網路迅速普及開來。在此,我著重談談日本網際網路的發展及其社會背景。

JUNET——日本最早的研究用途電腦網路

網際網路的技術起源,通常認為是1969年由美國國防部的研發部門APRA主導開發的ARPANET和同年在AT&T公司貝爾實驗室誕生的UNIX操作系統。這兩個分別獨立開發出來的技術邂逅,便催生了網際網路。

ARPANET,其開發的動機並非出於大家常說的軍事目的,而是由於當時ARPA所研發的電腦過於昂貴,因此他們試圖有選擇地把其中幾臺電腦主機通過高度可靠的方法串聯起來,以共享計算資源和研究成果。「把世界上所有電腦串聯起來」的想法,並非一開始就出自美國國防部,如此的勃勃雄心其實萌發於一部分年輕研究人員當中。我也是其中之一。

1984年,當時我還是東京工業大學的一名研究人員。我使用從美國帶回來的數據機(modem),把東京工業大學、慶應大學和東京大學的電腦串聯起來,創辦了日本最早的學術電腦網路,命名為JUNET(Japan University Network)。但在當時,用數據機連接電話線路,是不被正式認可的行為。

第二年也就是1985年,發生了一件對日本網路發展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電信事業法》的頒布實施。之前由日本電信電話公社和國際電信電話株式會社(KDD)兩家壟斷的通訊事業從此實現了自由化,多元化的電信服務受到各界的極大期待。

隨著這部法律的實施,數據機終於得以合法使用。但卻有人擔心組織之間相互發送電子郵件可能會對既有的郵政事業形成威脅。而且,組織之間相互通信使用的是網路通訊協議(TCP/IP),而非當時國家推進的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這樣是否可行也是一個問題。

以美國為中心,建成了很多學術領域的試驗性網路,這中間也包括日本的JUNET。但是,它們採用的聯網方式都不盡相同。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1990年前後,出現了把所有的學術網路聯接起來的動向。

在日本,由我牽引,1988年發起了由企業、大學、政府機構成員參加的「WIDE(Widely Integrated Distributed Environment)項目」聯合研究小組,以期推動基於TCP/IP的廣域通信。

在美國學術界,主導選擇TCP/IP作為聯網協議標準的,是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教授Lawrence Landweber的研究小組,這個小組承擔著建設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CSNET(Computer Science Network)網路工程。這個網路的初衷只是為了讓研究者之間的資訊交換變得更快,所以一開始是以使用電子郵件為前提進行建設的。1981年開始投入使用的CSNET,在80年代通過TCP/IP方式把世界上180多所大學連結在一起。這成為美國主要網路的前身。WIDE是在1989年接入該網路的。這就是以學術領域為中心開端的網際網路的發展過程。

「大眾網路」和「電腦通信」的合作

在網際網路初期階段,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潮流,那就是「電腦通信」。日本90年代初期有PC-VAN、ASCIInet、Nifty-Serve等電腦通信服務,它們曾試圖與網際網路互通電子郵件,但存在著規則障礙。原因如上所述,電信公司之間是使用國際標準OSI來交換資料的。

網際網路是大眾網路,而電腦通信則是由既存的大型運營商主導的,嚴重受國際標準的束縛。但由於OSI並沒有實際發揮作用,使用三大公司電腦通信服務的用戶,無法與其他電腦通信服務公司的用戶之間互通郵件。

1990年,我搬到了慶應義塾大學的湘南藤澤校區(SFC)。於是,我在該校區安裝了上述3家電腦通信公司的線路,組建了能夠通過網際網路互通電子郵件的機制。要想連接NIFTY-Serve與PC-VAN、PC-VAN與ASCIInet,必須使用OSI方式聯接。但我們以要與網際網路交換郵件為由,將以上3家分別連上了網際網路。

最終,通過網際網路的郵件列表功能,事實上在3家公司的用戶之間都可以收發郵件了。在日本,網際網路獲得社會認可最重要的契機之一,就是與這種電腦通信的合作。

阪神大地震使網際網路的「知名度」大增

1995年,發生了一件日本網際網路普及過程中里程碑式事件。那就是,同年1月17日發生的阪神大地震。那時,電腦通信和網際網路之間已實現了對接。災區的志工們在國內利用電腦通信,通過網際網路與來自海外的援助人員攜手合作,表現得非常活躍。

電腦網路和電子郵件的使用,大大有助於人們的交流和社區建設——就是在1995年1月,整個社會強烈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另外,就在普通人開始強烈關注網際網路的這一年的11月,Windows 95發售了(美國於同年8月發售),讓每個人都有了使用網際網路的可能,用戶因此而劇增。當年年底,「網際網路」入選「新詞流行語大獎」的前10位。

後來,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又使人們認識到,現今利用SNS和智慧手機、普通手機的網際網路成為了社會生活的基礎。就這樣,日本以這些實際體驗為基礎,大大深化了人們對網際網路社會化應用的認識。

在摸索中前行的日本首家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

另一方面,要讓網際網路商業化,依靠大學裏的志工們作用是有限的。在美國,1990年美國地震研究中心的系統管理員Rick Adams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提供網際網路接入服務的公司AlterNet,成為網路服務供應商的先驅。Rick Adams也曾催促我開展網際網路商業活動,但在當時日本大學的研究中,還沒有走出校園在社會上展開商業活動的意識和想法。

不過,現實問題是,希望接入網際網路的組織團體急劇增加,已經遠非WIDE這一單純的學術研究機制所能應付得了,到了必須開辦公司的狀態了。1992年,大家你幾十萬我一百萬地,一起出資湊齊了當時創業所需的最低資本金1,000萬日圓。

但是,當我們向郵政省申請成立電信公司時,郵政省起初怎麼也不肯受理。申請書上有一欄要求填寫能夠開展電信業務的根據,我們就把迄今為止試驗網路的成果以及強大的技術專家團隊力量等內容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大篇。但後來才知道,那一欄必須填寫的是銀行存款餘額的證明。也就是說,為了保護用戶利益,必須證明你的公司即便收益為零也有足夠資金維持業務正常運轉。

那時,除了日本電信電話公司(NTT)之外還能想到的電信0公司,就只有像第二電電公司這樣的大企業了,它是由豐田汽車為首的25家公司聯合成立的。當時的郵政省根本不理睬我們這樣的創業公司。經過這樣一段不太順利的時期,1992年我們創辦成立了IIJ公司(Internet Initiative Japan),網際網路商用服務供應商由此誕生。從結果來看,日本和美國的網際網路商業化運作幾乎是同時開始的。

網際網路隨Windows95的發售迅速普及,應用方面凸顯各種問題

20世紀90年代初期,日美兩國的網際網路接入服務開始,實現了商業化,也就是說只要企業付錢就能夠獲得網際網路接入服務。而網際網路在普通人中間普及開來,則是從Windows 95發售後的1996年開始的。

90年代後半期,在美國,以率先開發網際網路相關軟體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為首,在這些大學裏從事網際網路開發的研究人員,幾乎全部投身於相關的商業活動。基礎研究等稍微超前一些的研究,反而變成了以日本為中心而開展。比如,與瀏覽器和電子郵件的「國際化」(除英語之外還能支持處理世界各國語言)相關的技術革新,以及基於當時被稱作「下一代網際網路協議」的IPv6的網路通信技術,都是日本引領開發的。

1999年,在我還沉醉於引領日本網際網路技術開發的某一天,慶應大學SFC同事、經濟學家竹中平藏問我:「村井,為什麼日本的網際網路這麼落後呢?」

一開始我覺得是他認識不足而已,但仔細問了問,他有如下一些理由:「網際網路無論行政服務上還是企業中,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這樣下去會不斷損害日本的經濟競爭力,日本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將不斷衰退」。說來也是,美國的稅金申報,在採取激勵機制的同時,早就可以通過網路辦理了,金融機構也採用網上銀行等方式推動業務更加快速高效運轉。

儘管在網際網路商用化,日本幾乎是和美國同時起步的,但在實際應用方面,比起從電腦通信時代開始就已經利用個人電腦提供行政服務和展開商業活動的美國來說,日本是大大地落後了。在日本,除了大學研究人員和電腦相關企業之外,人們對利用網際網路能做些什麼完全沒有興趣,通過調查甚至發現人們還存在著拒絕的心態。

通過IT戰略推進政府行政業務電子化

在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我開始頻繁出入首相官邸、政府部門,向政治家、政府官員展開遊說。2000年,時任森喜朗首相成立了IT戰略總部,我和竹中平藏兩人均作為專家參與其中。(2001年,竹中平藏就任小泉內閣的經濟財政政策擔當大臣,負責推進結構改革。)

經過戰略會議的討論,2000年9月政府提出了E-Japan構想,同年11月制定了《IT基本法》,並從下一年1月開始實施。提出的目標,是構建超高速網路,促進電子商務發展,推進政府行政資訊化等。

但是,雖然開始實施了IT政策,但政府行政的IT化仍然難以推進。因為很多法律明文規定,必須使用書面文件和印章,必須當面辦理手續。比如,還有規定要求教師和學生必須當面授課,所以無法開展遠程函授。

於是,所有的政府機構對自己所管轄的法律進行了清查,發現其中要求當面辦理、提供書面材料或蓋印章的地方大約有9,000多處。對於這些法律,每一條都加上了這樣的補充:「或者通過同等的電子方式」。其中,商法的修改立竿見影地見到了效果董事會必須在固定場所召開的規定,經過更改,現在已可通過電子方式遠程參加。學校的函授教育也成為了可能。

不過,即使到現在,政府機構還是重視書面文件往來,中小企業裏IT化進展緩慢。也就是說,雖然日本的網際網路技術很先進,網路基礎設施也很完善,但在充分「利用」方面我認為還落後於美國。

全球化網路的未來

在思考網際網路今後的課題時,有必要考慮網際網路所創造的無國界「全球化社會」如何與被國界分隔的「國際社會」共存這個問題。國際社會應該如何維持和發展網際網路這個全球化社會呢?

就像在英語中必定加定冠詞,用「the Internet」來表記網際網路一樣,網際網路在地球上只有一個,也就是說,它指的是地球上所有事物都聯繫在一起的網路。全人類都出入其中,是它的理想,現在,大家都關注於把所有物品融匯於此的物聯網(IoT)備受人們的關注。

比如,在汽車物聯網中,地球上所有的汽車都將連接在同一個網路之中。那麼這樣的網路能起什麼作用呢?當然,汽車之間能直接互送資料避免碰撞,也能統計排氣量等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認真思考該如何充分利用由這些資料形成的全球化網路,可以說就是一個課題。

最後,如果說到最近經常提到的網際網路安全問題,最終會歸結到如何提供值得信賴的服務這個話題,也就是「品質管理」和「可靠性」的問題,而這本來應該是日本可最能一展身手的方面。但現在,這種能力並沒有發揮出來。

全球化社會中所有的服務,不久都將以某種形態通過網際網路展開,我們定將邁向一個更加重視品質管理和高可靠性服務的時代。我認為日本應擔負起責任,來引領這種高品質服務。

標題圖片:1995年11月23日,Windows 95在日本發售(圖片提供:Fujifotos/Aflo)

東日本大地震 網際網路 阪神大地震 JUNET WIDE項目 電信事業法 TCP/IP ARPANET Windows 95 UNIX NTT 服務提供商 竹中平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