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日本的轉折之年

依靠匯率政策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時代

政治外交 財經

多年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是「日圓升值」導致了日本經濟不振。的確,在1995年達到頂峰的「日圓大幅升值」拉開了製造業海外轉移序幕,造成了嚴重的產業空洞化。然而,匯率真的是根本原因嗎?恐怕一切都是國際收支不平衡、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率慢性下滑等結構性問題造成的後果吧。而我們現在是否擁有解決這一根本問題的辦法呢?曾作為大藏省國際金融局長、財務官代表日本參加了廣場協議和盧浮宮協議(Louvre Accord)等重大事件的「貨幣大老」,筆者將帶我們一起回顧激盪變化的30年。

使各國經濟長期扭曲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

由各個已開發國家對匯率實施協調干預來控制主要貨幣匯率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簽署生效至今已過去30年時間。恐怕當時沒有任何人預測到了現在的世界經濟形勢。

對於30年前的當事者來說,最大的課題是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國際收支如果出現赤字,那麼該國就難以在國內採取經濟刺激措施。因此,為了擺脫這種狀況,應該通過操縱匯率,誘導本國貨幣的價值處於相對低位,消除國際收支赤字——這種論調自然會在赤字國家高漲起來。

當時,即20世紀80年代,美國面臨巨額的國際收支赤字。同時還有財政赤字,處於「雙赤字」窘境。另一方面,日本和德國保持著貿易順差。對於美國來說,當時的首要課題是如何擺脫這種狀態。而作為解決辦法,美國在各種金融政策中將焦點對準了修正美元升值的手段。當時,相關各國都將美國這種狀況視為一個國際問題。因此,廣場協議這樣一種多國之間的協調行動才可能實現。

當時日本和德國是對美貿易順差國。說白了,在戰後世界,日本在政策上對美國具有極強的依賴性,一直採取對美合作態度。因此,日本表現出高度熱情,而歐洲各國並沒有那麼上心。不過,最終各方還是很配合地參與了這一行動。

回顧之後的世界形勢,80年代時,雖然廣場協議產生出了調節匯率的效果,但並沒有解決什麼問題。

干預匯率最終未能解決問題

簽訂廣場協議兩年後,各方又簽訂了盧浮宮協議(Louvre Accord),但結果就連美國也對匯率所具有的效果徹底產生了懷疑。簽訂盧浮宮協議時,人們的結論是相較於僅靠市場的力量來實現調節,更需要採用人為的干預對策,但最終發現這也並不正確。

作為國際收支不平衡相關函數的變量之一,就算完全依托市場的力量,匯率也不一定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既然如此,那麼我們能否通過人為的、政策協調的方式,以市場以外的力量來加以調節呢?答案也是否定的。經歷過廣場協議、盧浮宮協議後,各國決策者都產生了某種意義上的無力感。

後來發生了什麼?80年代中後期,日本出現了經濟泡沫,90年代以後泡沫破滅,從此陷入了長期的發展停滯狀態。1995年,日本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日圓大幅升值,釀成了被稱為「產業空洞化」的事態。反觀美國,80年代末到1990年,柏林牆拆除,冷戰結束,這樣的地緣政治因素比經濟因素更有效地刺激了美國經濟復甦。雖然最終只是曇花一現,但美國的確擺脫長年衰退狀態恢復了活力。與過去相比,80年代以後的世界經濟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了非經濟因素的影響。

尤其是日本,在那段時間,陷入了漫長的低成長期,潛在成長率出現了下滑。已經完全不存在只要操縱匯率,發動諸如貨幣戰爭之類的行動,採取損鄰政策,日本經濟就可以回升這樣的事情了。現在人們對日圓升值、日圓貶值這些匯率政策的作用和效果的評價也不同於30年前了。

進入全球性低成長時代後,各國普遍採取了寬鬆的金融政策。此時,匯率就不再是主要的政策目標了。重申一下,各國現在並不是為了採取帶有損鄰意圖的匯率政策而實施金融寬鬆舉措的。為了想方設法拉動國內需求,旨在更加立竿見影地提高資產價格的金融政策和量化寬鬆政策就成為了核心。從現實情況來說,匯率政策在經濟政策中的作用整體呈現下降趨勢。

沒有爆發貨幣戰爭,……但是

當然,在此期間,美國曾怒斥中國操縱了人民幣匯率,人民幣被低估。但對方如果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也就罷了,如果是開發中國家,那麼即便這麼說了,也無法保證對方會改變,事實上中國也沒有做出什麼行動。

2008年的雷曼危機以後,國際媒體上曾經出現了恐將爆發貨幣戰爭的論調。但回頭來看,最終並沒有出現如媒體所言的那種情況,這種觀點也沒有蔓延。

開發中國家曾一度憤怒地指責已開發國家實施金融寬鬆政策促使本國貨幣貶值,是在發動世界經濟戰爭。而反過來,在美國的金融政策考慮收縮量化寬鬆的階段,在相反的意義上也曾出現過這種聲音,但很快又聽不到這種聲音了。

總而言之,世界各國已經達成共識——確實存在有意為之的匯率政策,但並非這種政策加劇了國際經濟的不平衡。有人認為,今後如果美國開始收緊金融政策,恐怕美元將會升值,這次反倒會妨礙美國經濟復甦,再次導致國際收支不平衡加劇。但如果美國實施那種政策,那也並非出於匯率考慮。莫如說匯率表現的只是那種政策產生的一個結果。

金融政策找不到「退出QE」的良機

如果俯瞰全局會發現,從社會角度來說,擺脫低成長或通貨緊縮狀態非常重要,因此首先採用了利率政策,但由於沒有產生明顯效果,於是又開始轉為採用量化寬鬆——這就是現階段經濟政策的主流做法。這種做法在全球範圍得到了推廣,在某種意義上,金融政策已經用到了極致。到了這個地步,不禁讓人感覺:未來真正需要的還是金融政策嗎?莫如說,不同於以往的、個體經濟方面的東西或將變得重要起來。我覺得或許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美國就是非常好的例子。美國確實及時採取了金融政策,而且非常大膽,我覺得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不過,到了現在這個階段,我們完全不知道這是否還能讓美國經濟徹底恢復正常。雖然一直高喊「退出!退出!」,但實際上完全找不到退出QE的良機。

儘管日本和歐洲也追隨美國加大了金融政策力度,開始實施量化寬鬆,但我覺得談「退出」問題還為時尚早。說起來,我們還不知道量化寬鬆是否真的會對日本和歐洲產生效果。

總而言之,關於日本能否實現正常循環,雖然日本銀行非常自信,但最終情況尚不得而知。日本國內也漸漸出現了一種認為不能就此了事的氛圍。

在不能期待總體經濟政策產生顯著效果的世界

由於出現了希臘和中國那樣節外生枝的事件,美國也離「退出」越來越遠了。於是,就連美國也必須做一些金融政策以外的事情了。尤其是觀察就業市場可以發現,在針對金融政策的反應這個意義上,已經和過去大不一樣了。已經沒有那麼敏感了。美國有人開始宣稱已經進入了結構性低成長時代。

必須改變對經濟成長的看法了,或許會出現這樣一種趨向。如果現在這種狀況持續下去,那麼情況肯定會發生變化,大家都會說「啊,果然,原來是這樣啊」,相較於強行提高成長率,不如思考一下到底應該怎樣去適應低成長的經濟。假設無論怎麼做都不可能實現過去那種意義上的高速成長,那麼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開展經濟活動的呢?說到這個問題時,已經有人提出了「為了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的答案。恐怕必定會變成這個樣子。

比如新興國家非常可憐。他們好不容易準備享受經濟成長帶來的好處了,但卻無法如願,因為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還沒有富裕起來就人口老齡化了。但話雖如此,難道我們要因此認為人類的前途沒有希望嗎?不,恐怕我們應該將之視為一個嶄新的世界。

過去,人們總是以物質的擴充來衡量經濟。長久以來,經濟成長率也是這樣計算的。但今後可能就不是這樣了。

沒錯,要看品質(Quality)。在經濟學上,或許應該稱作服務或者情報,儘管存在各種看法,但或許可以說現在已經不再是過去那種只考慮數量(Quantity)的時代了。

(談話記錄)

標題圖片:1985年9月22日,5國財長會議決定通過協調干預匯率來修正美元升值問題後,美國財政部長貝克(James Baker)舉行了記者會(圖片提供:AP/Aflo)

美國 日本 美元 日圓升值 廣場協議 貨幣 匯率 量化寬鬆 盧浮宮協議 協調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