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響在廣島長崎的安魂曲

長崎的和平鐘聲——永井隆博士和他留下的核爆記錄

社會 文化

1945年8月9日11時2分,浦上天主堂上空500m,第2顆原子彈爆炸。那裏是一個禁教令頒布以來在長崎形成的天主教徒聚居地。爆炸時,在天主堂裏進行祈禱的祭司和數10名信徒當場死亡,整座教堂被炸毀。附近的長崎醫科大學也有多人遇難。在醫科大學醫院遭受原子彈轟炸而身負重傷的醫生永井隆博士,從此開始了他的漫長戰鬥——一場將核爆受害者的記錄流傳後世的戰鬥。

「愛人如己」:名曰「如己堂」的住所

「慰藉、鼓勵、長崎的鐘聲,啊,和平的鐘聲響起」

Sato Hachiro作詞、古關裕而作曲、藤山愛一郎演唱的這首《長崎和平鐘聲》歌曲,曾在二戰結束不久的1949年廣為流唱。如今,距離長崎遭受原子彈轟炸(1945年8月9日)已經過去了70年。回顧當時,有一個人令我們不能遺忘,那就是曾經寫下《長崎和平鐘聲》等許多著作的放射科醫生、長崎原子彈轟炸的倖存者永井隆博士。

雕刻在「如己堂」附近坡道牆壁上的《長崎和平鐘聲》的音符和歌詞

永井博士本人雖也遭受了原子彈轟炸,但他卻救治了許多核爆受害者。永井的足跡及其著作,是原子彈轟炸這一人類「負遺產」的第一手證據;與此同時,他的一生,也是一位天主教徒祈求和平的愛的旅途。

在長崎的象徵——「和平祈念像」附近的一條坡道上,有一個兩張榻榻米大房間的小木屋。永井博士將它命名為「如己堂」。在患上白血病,飽受病痛折磨之中,永井在這裏用4年半的時間寫下了17本書。如己堂這個名字取自天主教中「愛人如己」的訓誡,包含了他不忘遇難者眾多的原子彈轟炸中心地區——浦上地區人們的傷痛累累的內心,自己也要憑藉著這份愛活下去的意志。

筆者拜訪了已經被許多日本人遺忘的永井隆博士的「如己堂」,並來到緊鄰如己堂的長崎市永井隆紀念館,採訪了紀念館館長、永井隆的孫子永井德三郎先生(49歲)。

遭原子彈轟炸前2個月,被告知「生命僅剩3年」

在「如己堂」為核爆倖存者做檢查的永井隆博士。「永井隆紀念館」內展示

永井隆博士1908年(明治41年)出生於島根縣松江市。長崎醫科大學(現在的長崎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從事放射線醫學的治療和研究,同時還積極投身於當時最嚴重的疾病——結核病的治療工作之中,因此患上了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他被醫生告知「只有3年的生命」時,正是在長崎遭受原子彈轟炸前的2個月。當時他只有38歲。

原子彈爆炸的那天,永井博士正在大學醫院,他的右顳動脈被切斷,身負重傷。最愛的妻子綠被燒死在家裏。永井博士這樣描寫轟炸後的場景:「地獄!地獄!聽不到任何呻吟。名副其實的死後世界!」(《長崎和平鐘聲》)

遭遇原子彈轟炸後的永井博士,拖著重傷的身體投入到救護和救援活動中。隨後,他撿出夫人的遺骨埋葬了起來,從8月12日起連續58天,擔任第11醫療隊隊長,在長崎市光山町設立了救護所,救治遭受原子彈轟炸的人。這期間,永井博士一度陷入病危狀態,但是奇蹟般地恢復了過來。

第2年(1946年),他升任長崎醫科大學教授,然而在這一年的7月,他病倒在長崎站,此後便一病不起。狹小的家中,他趴在被褥上,以驚人的毅力開始寫作。2年後,他搬進了「如己堂」,這間只有兩張榻榻米大的小木屋是浦上地區的人們四處找來用原子彈轟炸後火災中燒剩下的木材為博士搭建的。

《長崎和平鐘聲》:GHQ審查2年才出版

然而,永井博士於1946年8月寫下的《長崎和平鐘聲》這本隨筆,在出版卻是遇到種種阻力。它雖然是從醫學角度記錄對核爆受害的記錄,但因為是世界上第1本有關核爆受害的著作,因此遭到了駐日盟軍總司令(GHQ)的嚴格審查。歷經2年多時間,才最終獲得了出版許可,而且附加了GHQ方面的條件。

這個條件,是《長崎和平鐘聲》必須和記錄1945年2月日本軍隊在馬尼拉進行大屠殺的《馬尼拉的悲劇》這本書以合訂本的形式共同出版。《馬尼拉的悲劇》是由GHQ諜報部門將神父、軍人和市民對大屠殺的口述編輯而成的一本書。合訂本中,《長崎和平鐘聲》為160頁,《馬尼拉的悲劇》為159頁,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審查有多嚴格。關於該書出版前後的經過,永井隆的兒子永井誠一(已故)先生所著《永井隆》(聖保羅出版)一書中有詳細記述。

就這樣,《長崎和平鐘聲》終於在1949年1月出版。在當時日本紙張供應不足的狀況中,此書仍然成為了空前的暢銷書。同年7月,Sato Hachiro作詞、古關裕而作曲的同名歌曲發表後也大獲成功。演唱者藤山愛一郎於第2年抱著手風琴來到如己堂看望永井博士,並在1951年1月3日播放的「第1屆NHK紅白歌合戰」上作為壓軸歌手,動情演唱了《長崎和平鐘聲》。

同時,在1950年,松竹公司將本書改編成了電影。導演是大庭秀雄,編劇是新藤兼人、光畑硯郎、橋田壽賀子,主演是若原雅夫,月丘夢路和津島惠子等。由於這是第1部描寫原子彈轟炸的電影,需要經過GHQ審查,所以沒能從正面直接描寫遭受原子彈轟炸的狀況,側重強調了人們戰後重建的心願,沒有過多地刻畫原子彈轟炸這一慘劇。

此外,英國人還以永井博士的一生為題材拍攝了電影《All That Remains: The Story of Takashi Nagai(遺產:永井隆的故事)》,這部電影從2012年開拍,拍攝時間長達4年,將於近期公映。

「奇蹟創造者」海倫凱勒的慰問

永井德三郎先生

據「長崎市立永井紀念館」的館長、永井博士的孫子永井德三郎先生說,每年來紀念館參觀的人大約有15萬人。紀念館的前身是永井博士用個人財產為戰爭中的孤兒們建造的一座圖書室,名叫「我們的書箱」。後來,又利用僑居巴西的日本人的捐款和市裏的撥款,將圖書室改造成一座圖書館,並於1969年改為現在的名稱。紀念館中展示了永井博士的遺物和照片,在2000年進行了全面改建。雖然展覽空間不大,不過永井館長說,「來參觀的人當中,有的客人會默默地看上30分鐘、40分鐘才離去」。

當時有許多人來探望過永井博士,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10月8日海倫凱勒(Helen Keller)女士的突然來訪。這位被稱為「創造奇蹟的人」的偉大女性,雖然集盲、聾、啞三重苦難於一身,卻終其一生為社會福利和世界和平而孜孜奮鬥。和海倫凱勒女士的會面只有短短15分鐘,但是永井博士卻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在《我可愛的孩子啊》一書中這樣寫道:「我們握手了!一股暖流猶如在接通的電路中一樣,貫穿我的體內,瞬間流遍了全身。」

1949年5月27日,昭和天皇前來遭受原子彈轟炸的長崎進行慰問,接見了永井博士。3天後,永井博士親吻了運到浦上公民館的聖方濟沙勿略(San Francisco Javier)(*1)的聖腕(聖人的手腕遺骨——譯註),並接受了羅馬教皇特使吉洛伊(Sir Norman Thomas Gilroy)樞機的慰問。同一年年底,他成為了第1位「長崎市名譽市民」。

(*1) ^ 耶穌會創始人之一,首先將天主教傳播到亞洲的麻六甲和日本,天主教會將其稱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傳教士」——譯註。

「放棄戰爭」是核爆受害者的心聲

重建於1959年的浦上天主堂

永井博士原來是出雲大社的信徒,並非天主教徒。考入長崎醫科大學後,他每天聽著浦上天主堂傳來的祈禱的鐘聲,並邂逅了帕斯卡的《思想錄》,逐漸被天主教所吸引。

1934年,他從戰地滿洲歸來,接受了洗禮,於同年8月和森山綠結婚。妻子家中7代都是虔誠的避世隱居天主教徒。永井博士將自己的教名取做保羅,源於豐臣秀吉時期的天主教殉教者,「日本26聖人」之一的三木保羅。

永井館長介紹:「人們有時會把永井隆稱作『聖人』,但是他本人並不喜歡這個稱呼。」館長說,他希望年輕一代能「理解永井隆對和平的祈願,以及通過愛他人而達到永久和平的心願,並在今後的人生中實踐這些理想」。

永井博士對於1947年5月3日實施的《日本國憲法》表示了歡迎。他在《和平塔》一書中寫道:「從沒有像這一次一樣,大家真心確信不會再發動戰爭了。這完全是這兩顆原子彈所賜。憲法已經明確表示日本將放棄戰爭,因此我們必須讓戰爭從人們心中徹底根除。」

永井博士,安息吧!

「原子彈爆炸資料館」內展示的永井博士的照片

《長崎和平鐘聲》這部書的標題,取自永井博士學生時代日日聆聽的浦上天主堂的祈禱鐘聲。教堂原本有2個大鐘,其中一個在原子彈轟炸中被摧毀,另一個於1946年12月24日被信徒們從廢墟中挖了出來。人們將那個鐘用粗大的圓木吊起來,在聖誕節前夜敲響它,用來通知人們做彌撒。鐘聲陣陣,猶如奏響了一首慰藉遇難者之靈的安魂曲,永井博士聽了,便決定用《長崎和平鐘聲》來做書的題目。

永井館長說,最近,人們經常問我,「如果永井博士還活著,對於東日本大地震之後的核電廠事故,他會說些什麼呢?」面對這樣的問題,永井館長覺得「(提問者的)有些誤會了。(永井博士)一向認為應該在事故發生以前充分了解原子能的安全性和危險性,在此基礎上採取相應措施。所以他不會有什麼特別驚人的言論。」

永井隆於1951年5月1日在長崎醫科大學去世,享年43歲。死後解剖遺體發現,永井的脾臟是正常人的35倍,肝臟是正常人的5倍。5月14日,長崎市在浦上天主教堂為他舉行了葬禮,2萬名市民參加了告別儀式,向博士道別。永井的長子誠一在他的著作中寫道,香頌歌手、演員丸山臣吾(即現在的美輪明宏)也參加了葬禮。

最後,永井館長說,「也許將來的某一天,人們會忘記這場戰爭,忘記曾經發生過原子彈轟炸」,但是他也流露出了「是時候讓永井隆永遠安息了」的意思。然而,只要長崎的安魂的鐘聲繼續敲響,永井隆就會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標題圖片)現在的「如己堂」。在從和平祈念像前往長崎市山里小學的途中,面對著右手邊坡道的一座小木房(長崎市永井隆紀念館,郵遞區號852-8113,長崎市上町22-6號,電話/傳真095-844-3496)

放射線 長崎 原子彈轟炸 NAGASAKI 長崎鐘聲 永井隆 如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