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我很好!

臺灣是面映照出日本的鏡子——思索臺灣「核食」進口問題

文化 臺灣香港 社會

筆者認為,與全球相較,臺灣對來自福島的產品之所以如此反感,是由於過往食安問題種下的猜疑之心,以及臺灣人在心理與物理距離上和日本很接近等因素所致。

在福島的地方小鎮觀光留宿的美好體驗

在一片彷彿綾羅綢緞的絢爛秋錦中,電車穿過宛如纖細精工的鐵橋行駛而去。

這條鐵路,是JR東日本只見線,始自福島縣會津若松市,直抵新潟縣魚沼市的小出站。沿途能一覽主要流經會津地區的只見川溪谷,每逢秋紅與初夏新綠之際,更是名聞遐邇的景勝之地。住在臺北市的徐嘉君表示,她從一本臺灣出版的旅遊雜誌瞥見只見線的照片,心裡就想:「我一定要去這裡看看!」於是,她在2015年11月中旬,趁著紅葉時分,造訪福島。

嘉君在臺北市內經營美甲沙龍,創業至今八年,或許是她的精湛技術與開朗性格使然,沙龍生意非常好,光預約客人就接不完了。也因為從事這份工作,嘉君對日本的流行資訊相當敏銳,店裡也擺了好多本日本雜誌。她至今曾赴日旅遊十次左右,平均一年會去日本一兩次。

2015年的時候,嘉君首度造訪福島。她回想當年,說當她公布自己的旅遊規劃時,身邊每個人的反應不外乎都是:「妳要去給輻射汙染嗎?」

「我一點都不在意輻射汙染的事。更何況,大家都不知道其實福島縣範圍很廣,會津若松離沿海地帶,亦即核電廠事故的發生地點,其實很遙遠,反而距離靠日本海的新潟縣更近一些。最重要的是,我去的地方當地民眾一如既往地生活,我不覺得光去那裡幾天會產生什麼負面影響。」

嘉君跟一位同行的朋友一起從東京出發到青森,然後往南,到福島縣會津若松市,留宿一晚後隔天造訪同縣的大沼郡三島町,那裡有他們的目的地景點「第一只見川橋樑」,之後再折返東京。十天下來排滿各樣豐富的行程,其中他們在福島縣內停留的日子雖只有兩天一夜,但包括與當地居民交流的種種,都在他們心中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嘉君把擺在店門口裝飾的紙板拿來給我看,手工製做的招牌上寫著「營業中」,據說是當地居民贈送的禮物。

「在大沼郡三島町,途中經過一間店鋪,由老闆娘經營理髮店,老闆則在一旁販售手寫招牌。我們雙方用破爛的日文與破爛的英文交流,過程相當開心。三島雖然是個很小的城鎮,但下了非常多工夫,試圖讓遊客玩得開心愉快。」

民眾對政府與食品大廠的控管失去信心

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之後,除清酒外,臺灣全面禁止產自福島縣等臨近五縣的食物進口。不過,有鑒於過去幾年這些產品都沒有檢驗出汙染等因素,最近歐美與亞洲各國紛紛先後放寬了進口管制,如今只剩下中國與臺灣依舊維持全面禁令。再加上近期中國也開始朝放寬禁令的方向運作,使得認為應配合國際社會腳步的相關議論,在臺灣愈演愈烈,形成所謂的「核食問題」爭議。

「臺灣親日」的想法在日本根深柢固,也因此論調多半傾向把臺灣的進口管制措施歸咎於政治問題牽連所致。的確,大多數新聞報導都顯示,蔡英文政權從上任初期就不斷嘗試放寬管制,相形之下,在野的親藍政治家與媒體則往往同聲表示反對。

然而,這件事真的是政治問題嗎?詢問過身邊親友,且觀察社群網站上的反應後,我反而覺得臺灣人的反對態度背後,其實還有更複雜的背景因素存在。

其中,臺灣民眾覺得由政府主導的檢驗不值得信任,這點恐怕是一個最關鍵的因素。這幾年臺灣頻頻傳出所謂的「食品安全問題」,諸如在澱粉食品中大量混入有毒添加物的「毒澱粉事件」;知名食用油大廠多年來集團組織化地使用回收油的「黑心油事件」;食品中混入塑化劑等工業用有害物質等等,各種問題層出不窮。這類社會問題不光導致廠商信用下滑,也讓人們對長年放任這種狀態蔓延的政府更加不信任。筆者身為一位在臺灣養兒育女的母親,這些日子的確過得很不安心,很能體會臺灣民眾覺得「坦白講真不知該相信什麼好」的無奈心情。

除此之外,還有一位曾經留學日本,不但日文說得很流利,也有很多日本朋友的臺灣人朋友這樣告訴我。

「我在核電廠事故後去過東京,曾經看到福島產的蔬菜與海產在超市裡廉價販售。坦白講,我心裡的確會覺得,連在日本都得壓低價格才賣得出去的東西,為什麼要來賣給臺灣人。」

這位朋友平常總會盡量透過科學根據,對事物做出理性判斷。從政治面來說他是支持一般稱之為「綠營」的台灣本土派。現在,就連這位朋友都對放寬管制抱持懷疑。去年有超過400萬人次的臺灣遊客造訪日本,也就是說,對總人口2350萬人的臺灣來說,起碼每6人就有1人去過日本。長年旅居日本的居民或留學生也為數不少,換言之,許多臺灣人是親眼目睹、親身感受著日本所處的現況。對於日本,這份在物理距離與心理距離上的「親近感」,恐怕亦是「核食問題」的背景因素之一。

同樣的產品,在日本國內的品質優於出口國外的心理觀感

臺灣人對進口食品顯露出的不安,跟日本人心中的不安,兩者就如照鏡子般。在日本也一樣,人人心中各有不同的猜疑與印象。至今仍大為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行動,這一點是無從否認的。筆者之前回到日本時,在酒水量販店看到50年前遭受汙水公害周邊地區釀造的日本酒,迄今仍以驚人的廉價銷售的情況。深深感受到即便公害已經完全解決,然而人心所造出的「風品被害(不實謠言)」的威力是如此驚人。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讓人不信任的因素。

「我個人並不認為有什麼太大影響,可是,我也能體會持反對意見的人心中的感受。比方說,之前有朋友請我在日本幫他買香菸,我跟他說我會在機場免稅店買,結果他跟我說希望我在當地買,而不要買免稅店的貨。他的理由是說,賣給日本國內的菸,比專門賣給外國的菸更好抽。也有很多臺灣人認為,像腸胃藥的『若元錠』這種臺灣就買得到的常備藥,也還是日本國內賣的效果比較好。」前文提及的嘉君如此說道。

這些說法是空穴來風,事實上並沒有證據顯示日本把劣質品進口到臺灣來。對於藥品也有可能由於向臺灣出口的、臺灣國內製造的、僅在日本國內流通的幾種情況,導致某種地方的不同。然而,這樣的印象,似乎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間形成的。

「好比說拿香蕉來講,好像有人說過在日本吃到的臺灣產品,比在臺灣吃的時候好吃,而我自己也有過類似感受。或許只是我個人這麼認為,臺灣人從以前就覺得,『品質好的東西都出口到日本去,只剩下品質不好的東西留在臺灣』,這樣的想法遂演變為某種受害者的概念,覺得日本會把品質低劣的東西往臺灣送。」我的另一位朋友這麼說道。

關於這件事,說實話搞不好是因為日本擁有比較好的催熟香蕉技術,能讓香蕉更加熟成,不能算是言之有據。

然而,一個人對他人的印象,多半是由過往的各種細小經驗,包括誤會或個人深信不疑的情況,堆疊累積而成的。更何況,諸如血親、家人,或者情人與朋友等等,當彼此之間距離愈近,便會有一種更繁複的陰影與那份印象如影隨形。類似的情況,或許也能適用於國與國的關係。

核食問題成為日本對臺關係的嚴苛考驗

「臺灣很親日」,這是日本最近頻繁使用的表現方式,但事實上,「親日」並不是彷彿蓋個章就立刻定調的東西。臺灣人對日本的感情相當多樣而複雜。其中有不少良好的印象,諸如對日本的親近感與熟悉感,還有工作態度以及對日本製品的信任等,但相對的,也有不少負面印象存在。

從二次大戰前還是日本殖民地的時代開始,一直到戰後由日本與中國建交導致的與臺灣斷交,長期以來日本社會看不見臺灣的存在,直到東北震災後才重新「發現」了臺灣。而在這段期間裡,臺灣一直在日本身邊觀看,一點一滴累積起各種印象。說臺灣很「親日」,這只不過是因為粗略審視那種種印象時,正面觀感總顯得比較搶眼之故,而我總覺得現在「核食問題」之所以讓臺灣民眾備感威脅,幕後原因其實出於一股由上述反動生出的不安,認為「日本可能會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而犧牲臺灣,而到那時,臺灣政府搞不好不會保護自己的人民」。除此之外,最近日本大型企業頻頻爆出品管醜聞,這點也讓多年來對日本品質深信不疑的臺灣民眾,加深了心中的猜疑。

想著產地的廣大民眾在生產時費盡心思,小心翼翼避免產品受輻射物質影響,站在日本的角度來看,為了不讓這種種努力白費,必須透過明確且有科學根據的說明,堅忍不拔地持續推廣,一點點拾回臺灣民眾的信任,這點是最重要的關鍵所在。在這層意義上,所謂的「核食問題」,或許正是一道嚴苛的考驗,讓日本更進一步思考未來該如何面對這份日臺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嘉君說她趁今年春節連假時,帶著喜歡攝影的丈夫再次造訪了福島縣。這次她們在會津若松住了兩個晚上,然後在三島的宮下溫泉留宿一晚,造訪雪景環繞的只見線,及以「茅草屋頂」聞名的傳統建築保存地區大內宿,夫婦兩人對那裡的美景深受感動。同時也再次見了賣招牌的老闆,並和嘉君說「下次要和先生住我這裡喔」。看到嘉君如此高興地向我報告與當地深交時,連我自己也湧起了跑去福島旅行的衝動。嘉君的經驗也讓一些臺灣朋友產生興趣,甚至有人實際走了一趟福島之旅。像嘉君這樣,透過自己的經驗拋磚引玉出更多漣漪。無論他人怎麼想或自己怎麼被他人想,重要的是自己怎麼感受且怎麼想像。臺灣人的這種堅強的地方,想必是非常值得日本人借鑑之處。

月曆和環保袋(攝影:栖來光)

 

標題圖片:拿起福島居民贈送的「營業中」招牌的嘉君(攝影:栖來光)

復興 日本 福島第一核電廠 臺灣 福島,我很好! 台湾 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