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我很好!

日本政府無作為的責任:謠言與「風評被害」在臺灣

社會 臺灣香港

臺灣民眾為何長久以來無法理性思考日本核災食品安全的管制問題?311東日本大地震即將屆滿7年,臺灣對核災區域的認知卻始終停留在事件發生後的當下。散播不實謠言的不負責任媒體是一大問題,加上政黨惡鬥蓋過了考證事實的基本求知態度,讓情況更陷泥沼。對於7年來日本的災區重建及變化,正因為是肉眼看不見的核災汙染,民眾更應該以自身的理性出發,檢證分析並重新審視日本核災食品爭議的問題點。

這幾年日本食品管制是否開放的問題,在臺灣吵得沸沸揚揚,問題的癥結在於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所引發的福島電廠核災以來的7年間,日本食品在臺灣的「風評被害」,從來沒有改善過,自然臺灣民意強烈抵制日本食品管制的鬆綁。

什麼是「風評被害」,稍後再討論,我們先來看看福島核災後,臺灣民眾恐懼日本食品,失去理性的判斷能力到什麼程度?

7年來的食品管制並非出於合理根據

福島核災後的7年來,臺灣許多人認為只要維持全面禁止5縣食品(福島、櫪木、茨城、千葉、群馬),就能確保臺灣的食品安全。的確,如果7年來福島的風只往南吹,全面禁止5縣食品也許還有意義,可惜福島的風也會往北吹。

大部分的臺灣人或許都沒考慮過,臺灣目前全面禁止的5縣,全部是在福島縣的南方,那難道福島的風不會往北吹到宮城、岩手嗎?不會往西吹到新潟嗎?

答案是福島的風會往北,也會往西吹。表是目前臺灣與美國對於日本食品管制的比較,如果以管制進口項目多寡來評估食品的風險性,臺灣這7年來一直在做荒謬絕倫的管制,舉例來說,我們全面管制低風險地區千葉縣的食品進口,卻一直敞開大門,讓較高風險地區的岩手與宮城食品進口。

美國、臺灣對於日本食品管制的比較

美國禁止進口項目 臺灣有管制的福島及以南四縣 臺灣無管制的福島周圍其他縣
福島:鮮奶等44項農產品 岩手:牛肉等15項農產品
櫪木:牛肉等15項農產品 宮城:牛肉等15項農產品
群馬:野生菇類等7項農產品 長野:野生菇類等2項農產品
茨城:圓木栽培香菇等6項農產品 新潟:熊肉等2項農產品
千葉:香菇等5項農產品 山形:熊肉1項
山梨:野生菇類1項
靜岡:野生菇類1項
埼玉:野生菇類1項
青森:野生菇類1項
臺灣 全面禁止福島、櫪木、茨城、千葉、群馬等五縣食品進口

資料來源:參考美國FDA針對福島核災後的食品進口管制規定「進口警示99-33號(Import Alert 99-33)」(2018年1月24日更新版:)

政黨惡鬥掩埋了事實及理性思考

過去7年間,一旦臺灣政府想要採取比較理性的管制方式,想採取美國政府式的「高風險食品項目管制」,取代荒謬的5縣食品一律通殺的管制,臺灣民眾大多強烈反對。甚至有不少專家投書媒體,為了臺灣民眾的食品安全,千萬不能改變目前的管制。但冷靜思考,這些專家真的是出於臺灣民眾食安考慮而發言嗎?如果是,他們怎麼會不知道福島的風也會往北方吹。

過去幾年,我一直在想,為什麼臺灣的日本食品進口管制會如此荒謬,為什麼全臺灣島的人,都像把頭埋進沙子裡的鴕鳥一樣,一相情願相信福島的風只往南吹,只要全面禁止福島以及以南4縣食品進口,就可以保住臺灣的食品安全。

為什麼一個2300萬,人口不算少的國家,面對日本食安問題會全面鴕鳥化?首先,我相信這是一個藍綠惡鬥的典型,國民黨執政時,民進黨拒絕所有管制變動,同樣的,現在民進黨執政,國民黨也做同樣的事。過去7年一直有政客在煽風點火,也有不同的政治團體以反對日本食品進口為名,發動反執政黨的抗議活動,在這樣的政治紛擾中,民眾很難冷靜去思考到底什麼樣的管制方式,是對臺灣民眾食安的最佳保障。

「5縣食品=核災汙染食品」的奇怪訊息

然而更深層的問題是,日本食品在臺灣的「風評被害」,還留在2011年核電廠爆發的時刻,這7年來沒有更新過資料。2011年3月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爆炸,輻射塵往上衝。當時福島的風往南吹,所以福島以南地區,受到比較嚴重的輻射汙染。臺灣政府也在3月25日宣布福島以及以南4縣食品全面停止進口。

而所謂的「風評被害」,根據日本公益財團法人原子力安全技術中心的《原子力防災基礎用語集》,是這樣的解釋:沒有根據的傳聞以及謠言造成社會大眾的負面觀感,即使沒有問題的商品以及服務,也讓消費者敬而遠之,生產者因而承受經濟上的損失。

以上述定義來解釋,我們可以說,由於許多負面的消息與謠言,讓臺灣社會大眾對於日本食品的觀感還停留在非常負面的階段。最典型的負面謠言,臺灣禁止5縣食品是因為這5縣是福島核災受災區。這5縣的食品,在臺灣被認為是被核能汙染的食物,簡稱為「核食」。

舉例來說,2016年底當民進黨政府有意解禁5縣食品時,網路媒體「信傳媒」,有一篇名為「核災食品即將入臺 政府沒讓你知道的4件事」(*1)的報導,內容說道:「蔡政府即將要階段性開放311核災受災區福島5縣市(包括:福島、群馬、櫪木、茨城、千葉)的食品進口。」這篇報導,裡面有著不少與事實不符的地方,臺灣政府的食藥署立即反擊(*2),但臺灣政府的反擊,主要是針對報導中臺灣管制不嚴的指責,對於「5縣=核災受災地區」、「5縣食品=核災汙染食品」的錯誤訊息,卻是一點都沒有反擊。

不需要查證,也不必負責的謠言傳播

為什麼5縣會被汙名化為核災受災地區,恐怕還需要社會心理學家、社會語言學家、傳播學者的研究來確定,但是可以確認的是,關於日本食品的無事實謠言,在臺灣持續性的傳播下去。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上面提到「核災食品即將入臺 政府沒讓你知道的4件事」的報導中,為了強調日本食品對臺灣的影響,指稱「由於臺灣糧食自給率僅3成,一年所有食品進口數量當中,日本食品約占4分之1」,稍微具有農業貿易常識,就知道「日本占臺灣進口食品1/4」是非常奇怪的論述(臺灣主要進口農產品是大宗穀物的小麥、玉米、大豆,這些主要來自美國,日本怎麼會占1/4?),卻廣被引用,包括政治人物(*3)、康健雜誌所訪談的毒物專家(*4)、網路媒體的主筆室社論(*5)

當然,「日本占臺灣進口食品1/4」這個經典謠言,一直住在日本,自己每天吃日本食品,卻很努力論述日本食品很危險的劉黎兒女士一定不會錯過,在她今年的文章「說謊太多,核食會是拖垮小英府的稻草」(*6)的文章中,劉女士說「臺灣進口食品4分之1來自日本,跟美國的日本進口食品只占4%完全不同」。但事實是什麼呢?以2015年為例,日本只占臺灣進口食品的6.8%。另外,2015年臺灣進口食品最大來源國美國也不過24.3%,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輕易相信與引用「日本占臺灣進口食品1/4」的奇怪論述呢?

我為了確定日本食品占臺灣進口食品的比例,特定到農委會網站查詢(*7),這個過程有點辛苦,大概花了10分鐘才查到。為什麼上述的新聞記者、政治人物、還有媒體紅人的劉黎兒女士,連這10分鐘的Google時間都不肯花,一點查證工作都不肯做呢?

個人解釋可以很隨性簡單,但在日本公然傳播「風評被害」,亦即是以不實的資料數據,發表關於食品安全的負面消息,就算沒有吃上官司,也得背負嚴重的社會道德責任,畢竟「風評被害」的結果,是使得無辜的農民、漁民或者食品公司從業人員,面對生計受創的嚴重結果。可是在臺灣呢?因為受害者在日本,與臺灣人無關,大家就輕鬆講了。

日本政府沒有提供足夠的資訊

上述「日本占臺灣進口食品1/4」,只是臺灣關於日本食品的眾多謠言之一,在這麼多不負責任(事實上,也不需要負責任)的謠言散播中,臺灣人當然對5縣食品充滿不信任。去年年底,一項由東京大學和福島大學共同進行的調查顯示,在接受線上民調的10國民眾中,以臺灣人對福島食品抱持的不安感最深,比例高達81%;其次是南韓69.3%、中國66.3%等,日本國民自己感到不安的比例為30%。

在2014年「公益財團法人日本都市中心」所出版的「地方政府的風評被害對策」報告書中寫道,要消除風評被害,最基本的對策是:關於農產品、食品、產品、土地的安全確認,並將確認安全的訊息傳散出去,亦即是空間、食品、農產品的放射性物質檢查,以及公布科學性的檢查結果。

很遺憾的是,過去的7年來,臺灣一般民眾根本無法得知日本5縣的放射性檢測結果。日本政府在國內努力做好科學檢測,並且公布資料的結果,還是有30%的日本民眾對福島食品缺乏信心,那臺灣民眾對於日本7年來食品安全改善的情形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當然很難接受日本食品管制的鬆綁。

臺灣是目前全世界對於日本食品最缺乏信心的國家,固然臺灣境內許多來自媒體、網路不負責任的謠言是造成此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日本政府的無作為,沒有提供臺灣民眾足夠、簡單可得的科學性食安資訊,來消除臺灣民眾對於日本食品的不安,恐怕也是難逃責任。

標題圖片:檢驗是否含有放射性物質「銫」的福島縣產稻米,福島縣,2017年10月26日(時事)

東日本大地震 日本 福島第一核電廠 福島 臺灣 福島,我很好! 台湾 福島 東日本大震災 台湾 福島 東日本大震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