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我很好!

一趟勇氣的旅行——從臺灣甲仙到日本福島,臺灣風尚團隊想做的事

社會 臺灣香港

從一個外來者的角度,應該如何面對災區及災後重建。甲仙經歷過嚴重的颱風災害,小林村甚至整個消失;福島因地震及核電廠事故受重創,至今無法擺脫受災區的印象。所謂的災後復興,在物理上或許容易辦識,道路、建築修復了,但心理上的重建及陰影卻不易衡量。地方創生,並非只是一時的經濟援助,重要的是以學習的態度和當地的居民互動,讓當地回到原本的生活,讓在地的文化傳承並永續經營,互相尊重彼此學習。

2017年日本311地震後的第七個夏天,臺灣風尚旅行團隊跟隨「福島,元氣?」計畫前去會津若松地區,開始他們的小旅行探路。

風尚旅行是一家「非典型」的旅遊業者,早期主要協助那些想要自助旅行卻不敢踏出第一步的人完成夢想,是一間「勇氣專賣店」。之後他們策劃「離題旅行」「習作假期」,不純粹是旅行,還有跟地方產業與人文故事結合的用意。

總經理游智維,在311地震後不久,當各國都在撤僑,許多人想要離開日本的時候,他選擇飛往那裡,出發動機來自於地震發生之後的第10天,收到一位與他們有伙伴關係的日本朋友Haruka來信。信中提到,她看到一則NHK報導,一位岩手縣的郵差,於震災後第一次送信,雖然有三分之一的郵件因為找不到收件人或找不到房子而無法投遞,他們可能去避難所,也可能進了醫院,或者已經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不過郵差說,他還是非常高興且榮幸地繼續這份工作,倘若收件人收到郵件之後,可以感受到日子如常流動,生活就會慢慢恢復正常。那位日本朋友說她看到這報導很受鼓舞,決定每天將這些災區故事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發給合作夥伴,直到日本慢慢恢復……。

游智維看完信,極度感動,決定飛往日本,「不是旅行,而是一個真誠的探望,探望我們熟悉的日本與親愛的朋友。」

從莫拉克風災開始的甲仙小旅行

在311地震發生的前兩年,也就是2009年,臺灣南部經歷嚴重的莫拉克風災,位於甲仙地區的小林村被土石流掩沒。2012年,風尚團隊因為做美濃小旅行的田野調查,得知楊力州導演正在拍攝一部以甲仙國小拔河隊激勵災區為主題的紀錄片「拔一條河」(2013公開放映),他們都認為,甲仙人要站起來,一定要靠觀光,因為風災之前,甲仙就是靠觀光獲利,風災之後,政府雖然投入經費去造橋鋪路,可是旅客還是不會來,因為那是一個發生過重大災害的地方。

游智維在災後造訪甲仙,是搭乘當地社區大學主任開的小貨車,以隨身背包當作枕頭,躺在後車斗望著山谷與樹林間的一片蔚藍天空,那晚恰好是平埔族夜祭。

「投入甲仙小旅行的想法,其實不只是因為甲仙國小拔河的故事,而是甲仙來自柬埔寨、菲律賓等地的新住民媽媽,在風災過後集結起來,開始小朋友的陪伴計畫,演話劇給小朋友看。她們有人是甲仙農會產銷班的班長,社區協會的理事長,彼此互相支援,一起煮飯,如果有多餘的菜,就給經濟狀況比較不好的家庭,她們會說,『請幫我們把這些菜帶回去』。」

於是風尚開始進行甲仙小旅行計畫,兩個階段,共16個團,超過千人參與。

「我們並沒有去強調那是災區,因為原本甲仙就很有特色,譬如我們帶他們去拔龍鬚菜,去芭樂園,去跟阿嬤玩遊戲,去平埔族聚落。這是過去在推展觀光的時候不會去論述的地方。並不是來到災區,而是在地有很多新的東西可以學習。」

「參加者在出發之前可能會抱著去災區關懷的角度,可是去了之後,會被甲仙人的開心跟熱情感動。並沒有想像中的悲傷,他們努力過生活,就算跌倒也要站起來,就好像,拔河還是要努力地拔。」

「如果你的出現是認為要幫助我,那麼請你回去」

游智維說,「我們一直在溝通一個觀念,不是誰在幫助誰,而是互相學習。布農族作家霍斯陸曼.伐伐寫了一本書《玉山魂》,我在每一場演講,都會提到書裡面一段話。『如果你的出現是認為要幫助我、教育我,那麼請你回去。如果你將把我的經驗看成你生存的一部分,那麼或許我們可以一起努力。』這段話非常重要,原本是從原住民的角度,但那不只有原住民,而是臺灣所謂的知識份子或城市裡面的人,有真心,可是沒有細節,因為沒有細節,所以常常用一種不太對的態度去處理這件事。也許感覺所謂的資助好像實踐了,可是實際上,在心理上的體貼是沒有的,那種沒有尊嚴的援助,有時候反而是一種羞辱,或一種……嗯,就是,可惜。」

「並不是我們在幫助地方什麼,反而從地方也得到很多東西,所以雙方是互相合作學習,這是我們一開始就確定的態度。以甲仙旅行為例,譬如進入芭樂園,那些新住民媽媽跟大家解說芭樂怎麼栽種,所以她們領的是講師費。小朋友領的也是講師費轉換而成的獎學金,因為他們要教大家怎麼拔河。也就是說,參加這個旅行團,每一個你在甲仙遇到的人,都是老師。」

「類似這樣的地方小旅行模式確認之後,會盡量將實際運作經驗轉給在地的團隊。而風尚跟日本的合作狀況,跟在臺灣的方式並無不同,譬如我們帶去小島藝術祭,京都老舖,我們做的旅行核心價值其實是一樣的,都跟文化,在地永續經營有關。」

攝影:Looky Kao

因為推廣瀨戶內藝術祭的關係,有一次游智維獲邀去愛媛縣的內子町參訪,當地業者希望他們以旅行社觀點,給日本四國這條路線一些建議。

「我們接觸的客人都是對旅行要求比較特殊的客人,旅館不夠沒關係,可以把人安排在不同的民宿。內子町有古老的街道,有木蠟的傳統產業,當地的閒置老房子又很多,我覺得木蠟是個故事,因為木蠟點著之後,不會晃動,在老房子裡面點木蠟,抄寫心經,可以讓人安定下來。結果當地人私底下來問我,願不願意幫他們策劃地方小旅行。」

感謝臺灣捐款,福島人希望有機會讓他們盡地主之誼

2017年夏天,風尚加入「福島,元氣?」的參訪拍攝計畫,去了福島會津若松地區,當時參與計畫的風尚團隊成員陳方偉說,「我不算對日本熟悉的人,去日本旅行的次數也沒有很多,所以有機會到每一個地方,都會當作新鮮的體驗。如果以我這種外行,一定是大阪、東京、京都這樣的觀光路線。對我來說,福島相對冷門,旅行資訊很少。可是實際去了之後,會覺得那裡的節奏,樣貌,是我會想要去旅行的地方。」

攝影:Looky Kao

「家人朋友會覺得,你為什麼要去福島?長輩可能會擔心,那就不要說去福島,而是去會津。可是我自己覺得,那並沒有什麼差別。我們對於福島的資料也沒有辦法蒐集得很完整,所以就抱著『用甲仙的方式』去做,就是災後重建,看他們如何從災後站起來的過程。可是我們後來去了會津地區,他們的困擾反而是如何去翻轉大家對災區的印象,他們很希望藉由這部影片,讓臺灣人知道,他們很感謝臺灣人在地震之後的捐助,真的希望來這裡讓他們盡地主之誼,好好招待大家。」

「到每個地方都一直被日本人道謝,對我來說,壓力也有點大。當初自己的捐獻很微薄,畢竟那樣的災害真的很嚴重,透過電視看到那樣的景象,當然就會覺得能出一點力就出一點力。可是我覺得,真的不是捐錢之後就沒事了,因為捐錢之後才……我覺得更值得來這裡喝他們釀造的酒、種的水蜜桃,水果做的牛奶酒,這邊的牛奶真的很好喝!」

「福島,元氣?」這個計畫,總共拍攝了六部影片。2017年底在華山的展覽,並不是計畫的結束,而是開端。

「跟甲仙的設定會很像,我們沒有談災後,只談我們在那裡挖到什麼精彩的東西,遇到什麼有趣的人物,然後這些人物背後動人的故事是什麼。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路線跟主題,應該還要繼續做一些調查跟設定。到底能不能用福島這個詞來吸引大家,直接打上『福島』,就是硬碰硬,是不是用什麼軟調性的轉換。譬如大內宿,只見線,再把福島帶進來。能夠先找到旅遊市場的切入點。否則福島跟「核」會直接產生連結,就沒有辦法用理性的態度去看有趣的行程。」陳方維這麼表示。

游智維認為公司的團隊去過福島之後,「不管怎麼樣,都想要試試看。我相信我們是有能力幫日本政府或民間去吸引臺灣人,觀光客一定是從有名的觀光景點進去,但是臺灣人從這些景點進出已經玩了20年,我們可以找出新的點,譬如之前我們規劃四國從尾道開始,可以悠閒騎腳踏車,然後去內子町,我們也同樣有能力把以福島為主的附近這幾個地方去做串連。」

「想辦法回到他們正常的生活裡面,然後你參與這樣的過程,讓他們重新站起來。」

被問到,從甲仙經驗到未來的福島旅行,有什麼想法?

游智維想了一下,「真的想要講的事情就是,去學習日本的地方創生,安倍首相把這個列為重要政策,現在臺灣行政院長賴清德也這樣想。可是臺灣談地方創生常常跟觀光綁在一起,我們是做觀光的,卻呼籲大家不要只想著觀光這件事情,好像有點奇怪,但是我覺得,地方創生要想的是,觀光可能是創造彼此理解跟創造生意的方法,因為所謂的城鄉落差存在,所以鄉村的差異,成為城市人很重要的體驗,因此創造了經濟的流動,但不只是這些,應該包含創造了生活跟生存的價值。因為地方存在它真正的價值,然後才能吸引人去認識它。」

「不要帶著幫助誰的企圖,而是學習,就像我們當初辦甲仙小旅行,都稱之為勇氣的旅行,因為臺灣面對很多國際競爭,製造業的優勢不再了,大家都覺得臺灣到底有沒有機會?對很多公司或對很多人來說,都比甲仙當初面對莫拉克風災之後的條件好太多了,如果他們都可以重新站起來,你為什麼不行?同樣地,如果有機會到福島旅行,臺灣人應該想的是,現在我們好,不代表以後永遠都會好。臺灣有一天會不會遇到像福島也好,莫拉克風災也好,921地震也好,或是像不久之前的花蓮地震,最好的方法就是,想辦法回到他們日常的生活裡面,然後你參與這樣的過程,讓他們重新站起來。真的能夠回到地方的日常,那是損害最小的。對每個地方應該都是一樣。臺灣不見得每一次都很幸運,臺灣往後每一個地方都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重點是你要用什麼態度去面對。」

標題圖片:會津鐵道與JR只見線月臺(攝影:Looky Kao)

東日本大地震 日本 福島第一核電廠 福島 臺灣 福島,我很好! 台湾 福島 復興 台湾 福島 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