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生活感到痛苦的人:來自精神科醫生的小小建議

我們為何害怕感到孤獨?

社會

為了躲避「孤獨」、不讓自己感到「孤獨」,人們總是企圖填滿那些空白時間。「孤獨」是需要我們如此拼命地去躲避的嗎?來聽看看每天面對患者的精神科醫生是如何給我們建議的。

填補空白時間的工具

在現代社會的生活中,我們幾乎感覺不到物質方面的欠缺,相較過去的生活已經是相當舒適的環境。然而奇怪的是,人們在物質上越是富有,內心越是容易感受到不知從何而來的空虛。即使想要的東西到手了,內心的空虛也只是得到短暫的排解,無法徹底被消除。

商家精確地抓住現代人的這種需求,接二連三地不斷地開發出各種排遣空虛的商品。為了讓我們置身於「空白時間」不會感覺到空虛,它們以各種手法,輕而易舉地吸引了社會大眾的目光。

過去,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電視,而如今則已被智慧手機所取代。在電車裡,在街邊巷口,那些目不轉睛地低頭看著手機的身影已成為我們熟悉的「風景」,不少人甚至在穿越馬路時視線也離不開手機。

可是,我們為什麼如此拼命地消磨生命中寶貴的時間,用於排遣孤獨呢?

對「孤獨」的誤解

我們拼命去填補「空白時間」,是為了躲避「孤獨」,不讓自己去感到「孤獨」。只要我們害怕「孤獨」,就會想盡辦法去排遣,以免出現「空白時間」。

然而,孤獨真的如此可怕嗎?孤獨有必要我們如此千方百計地去逃避嗎?

德國哲學家漢娜・鄂蘭(1906~1975年)將人獨處時的狀態,分為「孤獨(solitude)」、「寂寞(loneliness)」、「孤立(isolation)」三種。

「寂寞」,換一種說法,就是給人一種「孤零零」的印象,對這種狀況會讓人感到痛苦,且處在一種與自己也無法很好溝通的狀態。「孤立」是指被某種行為所干擾,不僅與他人,甚至與自己都無法溝通的狀態。

然而,鄂蘭將「孤獨」理解為一種非常理想的狀態,毫無消極色彩可言。她甚至還說,「孤獨」就是「一個人有兩個自己」的狀態。

那麼,「一個人有兩個自己」,這究竟是怎樣一種狀態呢?

所謂「一個人有兩個自己」

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恐怕需要了解人類的身體結構。

人類的身體結構
頭腦——理性的場所
心靈―感情、欲望、感覺(直覺)的場所

若僅用傳統心理學的標準圖表,很難充分說明人類身上出現的種種現象,所以後來我就採用下面這種圖表來把握人類的現象。這個圖表在實際治療中相當有用,一般人也很容易理解,所以我想用使用這個圖表來說明解釋。

可以解釋為,人類在最基礎的層面是和其他動物一樣的,由「身即心」而構成,它源於大自然的野性原理。以此為基礎,進化演化後形成「頭腦」這個非自然原理下形成的資訊處理機關,於是就有了我們人類現在這種混合的身體結構。

「頭腦」具備語言這種功能,並且可以像電腦一樣處理資訊,對事物進行推測或比較。頭腦透過上述活動,對過去和未來進行分析、預測、反省或規劃,但卻不擅長抓住當下的時刻。此外,「頭腦」有一種強烈的傾向,那就是使用「應該~」、「必須~」等「must」或「should」系列的語言來推測事態。因此,「頭腦」遇到不利情況時,還有可能單方面關閉通往「心靈」的閘門。

然而,「身」、「心」為一體且緊密相連,兩者之間不會產生矛盾。對於「當下、這裡」,即現在,總是憑直覺做出即興反應。它們採取的是「想~」、「不想~」等「want to」系列的表達方式,並不像「頭腦」那樣要逐一講求道理或找理由解釋。

基於上述前提,我們來思考一下鄂蘭所說的「一個人有兩個自己」的含義。

鄂蘭認為,一個人的身體裡有兩個部分,一個是非自然原理部分的「頭腦」,另一個是自然原理部分的「身心」,就像是有兩個人一樣。也就是說,人原本就是「一個人卻有兩個自己」。

但是閘門關閉後,兩個自己之間就停止了聯繫,而與外界的聯繫吸引了「頭腦」的注意力,於是人就變得非常執著於「是否與他人建立起了聯繫」、「被別人怎麼看待」之類的問題了。在關於「寂寞」和「孤立」的說明中,我提到「與自己沒有建立起聯繫」,指的就是這種狀態。

「孤獨」所呈現的豐富多彩和熱鬧喧囂

打開閘門,「一個人的兩個自己」所形成的「孤獨」,則與「寂寞」不同,它是一個豐富多彩、熱鬧喧囂的狀態。或為某事而感動,或得到新的啟發,或是深入地進行周密的思考,這一切都是在這種「孤獨」的狀態中進行的。

如上圖所示,專注聆聽「身心」的聲音,也是將我們自己與「自然」聯繫在一起。這裡橫跨相連的可是人類共同的「地下水層」,即人類博大精深的睿智。

請大家參照上圖,讓我進一步解釋說明。如果挖掘的深度不夠,那麼在不同的挖掘地點就會產生不同的見解:「這裡冒出的是紅色的水」,或者「不對,是綠色的水」。可是再往深處挖掘,汲取上來的水就會超越專業領域和個人的差異,具有人類共同的「真理」或「美」。

所謂「靈感(瞬間閃現的直覺火花)」,不是自己的「頭腦」經過千方百計的思考後得出的結論,而是突然闖入「身心」的想法。只有主導「身心」的自然規律與「地下水層」連接相通,這種情況才有可能實現。許許多多傑出的藝術與文學、深遠的思想以及科學發現和技術革新,都是經由這樣的通道汲取上來的帶有普遍性的成果。

這種「孤獨」的狀態,讓我們與「地下水層」的連接成為可能,比起表面上與他人建立起聯繫或獲取現有資訊,這種「地下水層」的資源要豐沛得許多。因此,面對孤獨,我們完全不必膽怯懼怕。

倘若沒有「空白時間」,人就不會進入「孤獨」狀態;而沒有「孤獨」,人也不會與自己內心進行寶貴的對話。拼命利用社群網站與他人建立聯繫,以此填補「空白時間」,而不是與自身溝通,那不過是被智慧型手機分散了注意力而已,無法消除內心的空虛和寂寞。人之所以感到空虛,並不是因為缺乏與他人的聯繫,而是「沒有與自身建立聯繫」。

我們應該拿出一點勇氣,不要一味地去「排遣孤獨」,而是有意識地為自己創造一些「空白時間」。不要畏懼「孤獨」,嘗試與存在於自己內心的另一個自己安靜地對話。這樣,你一定會開啟一個專屬於自己的真實人生,並且終有一天體驗到與「地下水層」——相接連,且汲取上來的會是無比喜悅之情。

標題插圖:Mica Okada
文內圖表:泉谷閑示

孤獨 家裡蹲 生活感到痛苦 孤單 心靈 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