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日本人的結婚現狀

高效化的網上配對相親服務

社會

最近,問及剛結婚的夫妻「在哪裡認識的?」,他們會回答「網路」,進一步交談得知,他們是通過匹配應用相識的。這是怎樣一種服務,他們是如何相識並最終走入婚姻殿堂的呢?本文就婚介行業最大規模的牽線配對服務APP「Pairs」,採訪了其運營公司和用戶。

嚴格進行註冊審核,杜絕可疑訪問

當今時代,在網際網路上尋覓結婚對象已司空見慣。或許有人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怎麼會呢!」「那不是很危險嗎?」不過從註冊會員人數來看,實際上其難度與以往相比已大幅下降。2012年開始提供婚介服務的配對應用「Pairs」,會員人數累計達800萬人,成為業界知名的最大規模社交平臺。此外還有「Omiai」「with」等各類APP。

配對APP「Pairs」首頁(左)與登錄後的頁面(右)(Eureka提供)

首先令人擔憂的是,配對服務與以往的所謂「約會網站」有何不同。關於後者,2003年出臺了旨在預防未成年人賣淫等違法行為的《約會網站規制法》。然而此後依舊不斷有國中高中學生遭遇恐嚇、搶劫和強姦,2008年又進一步強化了法律規範。

Pairs的開發運營商、株式會社Eureka宣傳部的田山慶子就兩者的區別做了如下說明。

「『約會網站』的服務,是每次發送資訊都要求會員追加費用,服務費不斷上漲,而且網站運營者自身也會開設『釣魚帳號』,扮演『詐騙幫手』的角色。而Pairs採用的是按月收費的形式,女性基本上是免費,男性每月3,480日圓起(根據結算方法和方案而有所不同)。男女均為免費註冊,需要通過審核,不滿18歲的者不可利用。Pairs當然不存在『詐騙幫手』,我們只為那些真心誠意希望交往和結婚的人提供服務。」

根據2017年美國Match Group的調查,18歲以上沒有交往對象的人當中,利用配對服務的比例,在美、英、法、德各國分別占44%、52%、58%和60%。「在美國,配對服務已經被大眾廣泛接受,日本因為『約會網站』服務成為社會問題,所以要落後於歐美。不過根據我們至今為止掌握的資料,通過Pairs交往並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者已經超過15萬人。」

要想利用Pairs與匹配對象之間互發資訊進行交流,需提供身份證明以核實年齡。該公司有40名操作員值班,每天24小時、365日全天候服務,負責審核、巡視和諮詢工作。為了遮罩不當畫面和語言,事先安裝了檢測系統,利用AI和機器學習檢測使用者的上網記錄。

從眾多註冊會員中選擇價值觀相合者

上傳到Pairs的履歷,除了年齡、居住地、身高、職業和年收入等基本資訊外,還可以填寫其他更多的資訊內容,比如對結婚的想法、是否想要孩子、是否願意參與家務和育兒、初次約會費用由男方支付還是各付各的等等。這些項目不填寫也無妨,但是從相識到交往,再到進入談婚論嫁階段,這些都是容易產生雙方認識上分歧的事宜,而且又很難當面開口詢問,因此提前核實有利於後續進展。

Pairs的履歷頁面(Eureka提供)

Pairs還有社群功能,數量已超過10萬。這一功能並非由服務提供方設定,而是由會員自行創建。有「喜歡出國旅行」「熱愛音樂」等正統的社群,也有「吸菸喝酒」「注重獨處時間」「歡迎深夜12點以後聯絡」等凸顯行為模式與個性的社群,加入這些社區,就有機會與趣味相投的人結識。

田山說:「給感興趣的異性點『贊』,如果對方回覆『贊!謝謝!』,那麼雙方就配對了,接下來就可以互發資訊交談。我們對利用Pairs結為伉儷的夫婦進行了採訪,以女性點『贊』為契機成功匹配的案例非常多。我們為會員提供支援,讓女性和男性都能以自己真實的面貌對人生做出選擇。」

給對方點「贊」,得到回覆則匹配成功,可以互發資訊交談(Eureka提供)

用戶方面有哪些想法呢?我們採訪了兩對利用Pairs結為伉儷的夫妻。

「你找不到意中人!」

第一對夫妻2014年6月相識,7月開始交往,2015年7月結婚。丈夫A今年31歲,妻子B年長8歲,39歲。他們有一個1歲半的孩子。A說:「我是在看到網上的廣告後,帶著消遣娛樂的心情開始的。」他和20多名女性互發過資訊,實際見面者超過5人。

先是給中意的對象點「贊」,1天之內收到回覆,利用Pairs的資訊功能大概互發了5輪資訊後,轉移到LINE上,3天後就決定「見面談吧」。有人上午和下午分別與不同的異性約會,不過大家都是這樣尋找意中人的,彼此心照不宣,所以即使公開承認,也都不會介意。

B說:「我工作的地方全是女性,沒有機會和男性相識。我告訴朋友們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男性條件:溫柔體貼、誠實可靠、有男子氣和行動力、喜歡音樂、會演奏樂器、熱愛旅行、會說英語…,朋友們都表示『找這樣的人比登天還難』。我自己也覺得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結婚了,正在這時候,職場裡有一位認真踏實的前輩和網上認識的人結了婚。所以我也在『Omiai』和『Pairs』上註冊了會員。」就這樣,B結識了心目中理想的男性A。

她利用這兩個APP共與3人見過面,當問及是否感到過可怕時,她回答說:「有人履歷上寫著『單身』,但看他以前的網路日記卻是離異。」不過這並不是網路獨有的問題,在聯誼會或職場相識也有可能遇到這種麻煩。

A說:「托這個APP的福我自己結了婚,所以也積極向朋友推薦,告訴他們說『特別好』,有兩位朋友也利用Pairs結了婚。還有一位朋友已經計畫結婚了。」他表示,棘手的問題只是難以向父母講述相識的經過,只好敷衍搪塞。

(Eureka提供)

不合意則輕鬆談「下一個」

第二對夫妻,丈夫C,今年31歲,他說:「我工作的地方女性很多,正因為這樣,我才利用了網路。職場戀愛麻煩很多,所以我希望在職場以外的地方相識。我此外還參加了大型區域聯誼會、小規模聯誼會,可是這種形式不僅每次見面的人數有限,而且在朋友召集的聯誼會上還要多方面小心謹慎。而Pairs上有很多註冊會員,還開闢了社群,可以高效鎖定中意的對象。不僅能尋找趣味相投的人,還可以利用排除功能,比如有的女性加入『喜歡高個子』的社群,這些女性就不適合自己,可以排除在外。」

C在LINE上互加好友約有30~40人,實際見面的有15~20人,他和其中3人交往過。其中一人就是30歲的妻子D。D回顧說,自己的情況和丈夫相反,在職場中沒有機會和男性相識。

「參加了1年左右小規模聯誼會和大型區域聯誼會,沒什麼收穫,我希望30歲前結婚,所以不想白白浪費時間。牽線匹對服務最初的印象是不可靠,但因為朋友利用過,所以我是把它當成徵婚的一種工具開始嘗試的。」

D於2017年1月註冊會員。在與C結識之前曾經和另外一個人見過面,因為那個人不考慮結婚,所以很快就不再聯絡了。2月份她和C初次見面,約會第3次就開始了正式交往。她真正使用Pairs的時間只有兩個月左右。

「我這種情況屬於短期集中型吧。我主動給他點了『贊』。開始時想上傳一張自己的靚照,肯定會收到很多『贊』,可是實際見面後對方感覺『和照片不一樣』就麻煩了,而且收到過多的『贊』,自己也選擇不過來。不過,那些很快就發資訊提出想見面的男性,我覺得他們很危險,所以不會去見面。我和先生在網上用文字的形式聊了1個月左右,考驗他是否誠實可靠。」

不必要的工夫可以省去,但是為了在重要問題上達成一致,雙方不能吝嗇時間。他們開始交往大約1個月後,於4月份以結婚為前提開始同居,向對方父母介紹時,兩人都含糊其辭地表示是通過婚介活動認識的。7月求婚,2018年1月結婚登記。和上述第一對夫妻一樣,他們也是相識1年左右的「閃婚」。雙方從最初交往開始,「結婚」這個目的就很明確,因此快節奏地就把婚事敲定了。

妻子D說:「我是那種在聯誼會上周圍人聊得熱火朝天時,自己反而熱情大減的那種類型,所以如果在聯誼會上相遇,對方大概不會對我產生興趣。從這一點來講,利用Pairs可以一對一地進行自我宣傳。遇上不投緣的人,可以設置為『已讀不回』,不再與對方聯絡,這方面也沒有心理負擔。因為對方以前和自己毫不相關,所以即使自己被設置為『已讀不回』,也不會感到心情沮喪,繼續尋找下一個人就是了。」

原本無緣相識的兩個人最終結為連理。對他們來講,現代社會的「月下老人」或許就是牽線搭橋的APP吧。不過,並不是任何人都能通過這種相親配對服務尋覓到終生伴侶的。有一些人不適合這種服務,或轉用其他服務,或前往婚姻介紹所等。請這位現代社會的「月下老人」為自己牽線搭橋,需要具備網路素養、與多人同時連絡交往的誠懇態度和溝通能力,並且,由自己來選擇結婚對象這種意志也不可或缺。

採訪、撰文:安樂由紀子
策劃、編輯:POWER NEWS編輯部

標題圖片:Fast&Slow / PIXTA

家庭 家族 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