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資料庫

「靖國神社」的基礎知識

政治外交 社會

每年一到8月15日終戰紀念日,日本首相和閣僚參拜靖國神社問題就會被高度關注。每次參拜後,中韓等國都照例進行一番嚴厲批評和抗議,雙邊關係日趨冷淡。安倍晉三首相2013年12月26日參拜了靖國神社。受此影響,日中關係和日韓關係急劇惡化。在國內外引起廣泛爭議的靖國神社,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神社呢?這裏就介紹一些與靖國神社有關的宗教、歷史以及政治意義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其中有些甚至連日本人都不知道。

明治新政府創建「東京招魂社」,以祭祀陣亡軍人

樹立在靖國神社內的大村益次郎銅像(圖片提供:Fujifotos/Aflo)

靖國神社的緣起,可追溯到江戶時代幕府末年,為弔唁長州藩(今山口縣)1863年組建的奇兵隊(*1)勇士之靈,高杉晉作(1839~1867年)倡議營建招魂社。1868年戊辰戰爭(*2)結束之後,在江戶城(今皇居)為陣亡的政府軍(薩摩、長州、土佐、肥前4個藩)軍官舉行了招魂祭祀活動,同時還在京都東山(今京都市東山區)祭奠政府軍的陣亡者。

以此為契機,祭奠和顯彰在幕末和明治維新時期陣亡者的活動在全國盛行。日本陸軍創始人大村益次郎(1824~1869年)奏請明治天皇在東京創設「東京招魂社」。明治天皇於次年1869年,在現在東京的北九段地區創建了「東京招魂社」,合祀了戊辰戰爭的陣亡者3,588人。只不過,3年之後正殿才竣工。此後的1879年,已經改由軍方直接管理的東京招魂社,改名為「靖國神社」。 

西鄉隆盛、江藤新平、白虎隊沒被合祀在內

建立靖國神社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顯揚表彰為天皇一方戰鬥陣亡的政府軍官兵。眾所周知,在1877年的「西南戰爭」(*3)中反抗明治政府而戰死的西鄉隆盛和1874年發動「佐賀之亂」的江藤新平因為屬於「賊軍」,未被合祀在內。當然,會津藩(今福島縣)的白虎隊(*4)也因是反對明治政府的「賊軍」,且最後全體剖腹而死,沒能進入靖國神社祭祀之列。

另一方面,在戊辰戰爭之前的「安政大獄」(1859年)中被江戶幕府處死的吉田松陰、橋本左內等人,由於是「新政府這邊的人」也被合祀在內。並非陣亡而是因結核病死的高杉晉作也被合祀其中。對於這樣的做法,直到現在都還有人表示不滿。

戰後駐日盟軍總司令部廢止了國家神道,靖國神社改組為宗教法人

靖國神社原本目的是為了「鎮魂慰靈」。但經過日清戰爭(*5)、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逐漸從「慰靈」轉向「顯彰」。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為日本士兵在和戰友告別時常誓約「在靖國神社再相見吧」,靖國神社便成為了日本士兵的心靈寄託之所。在軍國主義大潮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陣亡者被作為「英靈」供奉祭祀在靖國神社中。

但是,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在戰爭結束後不久的1945年12月15日,公布了「神道指令」,為確立信教自由和排除軍國主義,廢止了國家神道。根據第2年即1946年制定的《宗教法人法》,靖國神社在1946年9月改組成了宗教法人。

奉祀在靖國神社裏的「神」,是指那些陣亡的或因戰場負傷病死的軍人、軍屬,以及相類似情況的人們。每當有新的陣亡者出現,就會履行合祀手續將其加入「祭神」裏。根據靖國神社的資料,現在合祀總數已超過246萬人。

(*1) ^ 所謂「奇兵」,是指由藩士以外的武士和庶民組成的混成部隊,與藩士、武士組成的撰鋒隊相對,非正規軍。奇兵隊中最為出名的一支是長州奇兵隊,屬於長州藩的常備軍之一,成立於1863年——譯註。

(*2) ^ 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內戰。1868年,打倒德川幕府的倒幕勢力和維護幕府的舊幕府勢力之間發生戰爭,史稱「戊辰戰爭」——譯註。

(*3) ^ 西南戰爭,發生於日本明治10年(1877年)2月至9月間,是明治維新期間平定鹿兒島士族反政府叛亂的一次著名戰役。叛軍推舉當時因政策分歧已下野歸隱的西鄉隆盛為統帥。因鹿兒島地處日本西南,故稱之為「西南戰爭」——譯註。

(*4) ^ 戊辰戰爭中,舊幕府勢力在各地不斷戰敗,會津也成為了戰場。會津藩勢力屬舊幕府勢力,盡全力抵抗明治新政府軍。其中一支由16~17歲的少年組成的軍隊被稱為「白虎隊」。

(*5) ^ 中方稱「甲午戰爭」——譯註。

首相和閣僚以公職身分參拜,與政教分離原則相抵觸

關於首相和閣僚的參拜情況,在靖國神社成為宗教法人之後,1951年10月18日,時任首相吉田茂和內閣閣僚、眾參兩院議長在秋季例行大祭中,以公職身分參拜了靖國神社。這是戰後最早一次以公職身分進行的參拜。

但政府在那之後,於1955年發表了一個統一見解,明確了立場:「政府認為,內閣總理大臣和其他國務大臣以國務大臣的身分參拜靖國神社,比照憲法第20條第3項(政教分離原則),是有問題的。」

關於以公職身分參拜是否符合憲法這個問題,政府採取了這樣的立場:「雖然沒有進行是否違憲的判定,但不可否認這樣的參拜是有違憲嫌疑的。」政府還聲稱,「(由於事關重大)我們一直都採取了慎重的立場,一貫的方針是嚴格控制以國務大臣的身分參拜靖國神社」。

不過,在那之後的歷屆自民黨內閣,首相和閣僚們以公職或私人身分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仍在繼續。

最大的問題是合祀「甲級戰犯」

東京審判中的前首相東條英機(圖片提供:Aflo)

問題在於合祀「甲級戰犯」。所謂「甲級戰犯」,是指在戰後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東京審判)上,根據《波茨坦宣言》第6條所定義的戰爭罪(危害和平罪)被判定為有罪的人。

1978年10月17日,靖國神社將前首相東條英機(陸軍大將)、前首相廣田弘毅(外交官)、前首相平沼騏一郎(樞密院議長)等被判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而死於獄中的14名甲級戰犯,以為國犧牲的「昭和殉難者」名義納入了合祀之內。其中包括了廣田弘毅等非軍人身分的平民,這是作為特例辦理的。

甲級戰犯被合祀的過程稍微有些複雜。戰後,有200多萬陣亡者沒被合祀入靖國神社,遺屬方面提出希望合祀的要求。但已成為宗教法人的靖國神社不能單獨決定是否合祀,在1956年厚生省援護局向全國發布通知後,靖國神社便開始接受符合《遺屬援護法》或《軍人恩給法》的陣亡者。

1978年合祀甲級戰犯,當時未對外公布

戰犯的合祀,是從1959年乙級和丙級戰犯開始的。14名甲級戰犯的合祀,在20世紀70年代初,得到了靖國神社崇敬者總代會的同意。但考慮到國民感情因素,最終到1978年才實現合祀。當時並沒有公布,直到第2年通過媒體報道才為公眾所知。

但即便是在甲級戰犯合祀之後,自民黨歷任內閣首相還在參拜靖國神社。福田赳夫(1次)、大平正芳(3次)、鈴木善幸(9次)、中曾根康弘(10次)、橋本龍太郎(1次)、小泉純一郎(6次)、安倍晉三(1次)等7位首相,都是在首相任期內去參拜的。福田赳夫首相是在合祀第2天去的,據稱當時他還沒被告知已經合祀這一事實。而宮澤喜一首相則沒有明確表示自己是否去參拜了。

昭和天皇參拜靖國神社(日語中稱「親拜」),戰後一共有8次(1945年、1952年、1954年、1957年、1959年、1965年、1969年、1975年)。但1975年11月21日昭和天皇最後一次「親拜」之後就停止了。關於停止參拜的理由,有看法認為,昭和天皇對甲級戰犯合祀一事感到不滿。

中曾根內閣探索以公職身分參拜的途徑

中曾根首相在1985年4月22日也參拜了靖國神社。一直到那時為止,幾乎沒有來自國外的抗議和擔憂。但是,針對8月15日中曾根首相可能參拜靖國神社,《朝日新聞》在8月7日策劃刊載了以「靖國問題」為主題的特輯,中國政府也在8月14日首次正式表明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憂慮。 1985年是日俄戰爭80週年,也是二戰結束40週年的節點。

即便如此,中曾根首相還是在戰爭結束紀念日的8月15日,與17名閣僚一道參拜了靖國神社,不過沒有採用「二拜二拍手一拜」的神道儀式,而是在正殿鞠了一躬,以公費支出了獻花費用。標榜要實現「戰後政治總清算」的中曾根首相的目的,是希望探索一種與憲法不相抵觸的「官方參拜」途徑。時任官房長官藤波孝生1984年成立了私人諮詢機構「閣僚參拜靖國神社問題懇談會」(簡稱「靖國懇」)。靖國懇在1985年8月9日編輯並發表了一份報告,稱以公職身分參拜靖國神社是可行的。

藤波官房長官在8月14日發表談話稱,「中曾根首相將以首相身分參拜靖國神社。我們非常注意與憲法的政教分離原則的關係,將通過參拜方式等來明確以公職身分參拜是不具有宗教意味的。只要採取這次這種(不行拍手禮,以公費支出獻花費用而不是神道中的『玉串料』等)方式,我們認為首相的參拜就不屬於憲法所禁止的宗教活動。」

針對小泉首相8月15日的參拜,中韓兩國強烈反彈

在靖國神社問題上再次引發新問題的,是2001年就任首相的小泉純一郎首相。小泉首相在2001年4月舉行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公開聲稱「如果成為首相,不管面臨何種批評都必將在8月15日參拜靖國神社」。但由於中韓兩國的反對,正式就任首相之後,其第1次參拜選擇了8月13日。這種未能履行競選公約的參拜,在日本國內受到批評,認為「不過是選舉策略而已」。

小泉首相在參拜前發表談話表示,「在過去的一段時期,日本基於錯誤的國策對亞洲近鄰進行了殖民統治和侵略,強加給了他們難以估量的傷害和痛苦」,同時表示「我虛心地承認我國令人悔恨的歷史,在深刻反省的同時,對於所有在戰爭中的犧牲者,謹獻上深切的哀悼之意」。

但是,小泉首相在卸任前夕,也就是5年後的2006年8月15日一大早,繼中曾根前首相之後時隔21年,在8月15日以現職首相的身分參拜了靖國神社,這也是他本人作為首相的第6次參拜。他身著常禮服進入正殿,以一鞠躬的形式而非「二拜二拍手一拜」的神道形式進行了參拜。這一年,正是靖國神社改組為宗教法人的第60個年頭。

2006年8月15日,小泉純一郎首相參拜了靖國神社(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中韓兩國強烈反彈。中國外交部發表了譴責聲明,稱這「傷害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戰爭受害國人民的感情,破壞了中日關係政治基礎」。韓國外交通商省也發表媒體聲明,「表示深深的失望和憤慨」。

第一次安倍內閣堅持曖昧戰略

在第一次安倍內閣時的2007年4月下旬的例行大祭時,安倍晉三首相向靖國神社進奉了盆栽「真榊」祭品,並個人出資支付了相應費用5萬日圓。這件事情在5月份被發現,有人披露了一張照片,照片上其進奉的盆栽放在正殿旁邊,盆栽木牌上寫著「內閣總理大臣安倍晉三」字樣。安倍首相反覆強調,「關於是否進奉了祭品,我不想作說明」。

安倍首相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堅持曖昧立場,「我不想說去還是不去。我也不會證實是去了還是沒去」。

而另一方面,在實現了政權更替的民主黨政府時代(2009~2012年),首相都沒有去參拜靖國神社。但在野田內閣的2012年,時任國家公安委員長松原仁和國土交通大臣羽田雄一郎這兩位閣僚,在終戰紀念日參拜了靖國神社。

安倍首相2013年12月26日以公職身分參拜了靖國神社

但到了第二次安倍內閣時期,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綁架問題擔當大臣古屋圭司、總務大臣新藤義孝在2013年4月參拜了靖國神社。安倍首相也同日進奉了「真榊」祭品。

另外,1997年再度結成的跨黨派議員聯盟「大家一起參拜靖國神社國會議員會」(會長:自民黨參議員尾辻秀久)在今年4月23日春季例行大祭之際,參拜了靖國神社。參加參拜的國會議員達到了168人。參拜的國會議員超過100名,這是2005年10月以來的第一次。

在中韓兩國日漸高漲的反對聲中,安倍首相於2013年12月26日,在其就任首相一週年之際,身著常禮服以公職身分參拜了靖國神社,同時還參拜了鎮靈社。首相官邸的網頁上,用日、英、中三國語言刊載了首相談話——「安倍總理大臣談話〜為了永久和平的誓言〜」。

國立戰歿者追悼設施的構想也未能具體落實

解決靖國神社參拜問題的出路和辦法何在?

有一段時期,自民黨曾向靖國神社試探提出,希望取消合祀甲級戰犯或者採取分祀形式。但靖國神社方面表示拒絕,理由是一旦被作為「神」來祭祀,「神靈」便無法取消。

其後,圍繞甲級戰犯的分祀和修建非宗教的國立戰歿者追悼設施的探討也一直在繼續,但至今沒有結論。關於分祀,既然靖國神社方面表示了拒絕,政府也就由於政教分離的原則無法強迫作為宗教法人的靖國神社。1999年小淵惠三內閣時期,時任官房長官野中廣務曾明確表示,要探討把靖國神社從宗教法人改組為「特殊法人」,進行分祀。但一直沒有成為現實。

另一方面,關於修建國立戰歿者追悼設施。2001年的小泉內閣時代,成立了「思考追悼和祈禱和平的紀念碑等設施的懇談會」,1年後提交了建議報告,認為有必要修建非宗教的國立戰歿者追悼設施。結果也沒有具體落實。 

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有像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那樣的國立戰歿者祭奠慰靈設施。雖然日本也有靖國神社附近的「千鳥淵戰歿者墓苑」,用來作為安置身分不明或無法交接的遺骨的設施。但實際上很難說它是在國家管理之下的戰歿者慰靈設施。

基本概況

・位置   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北,與皇居北側的「北之丸公園」相鄰。從地鐵「九段下」站徒步5分鐘可到達。

・運營主體   戰前由內務省和陸軍省、海軍省管理。戰後改組為經東京都知事認證的民間宗教法人。現在主要依靠來自戰歿者遺屬、戰友等的獻納金和大額捐贈等維護和運營。支持團體有靖國神社崇敬奉贊會(會長:前參議院議長扇千景)。

・祭神   這裏供奉的「英靈」包括幕末至明治維新的志士、以及明治以來在日本國內外發生的各種事變、戰爭中殉國的軍人、軍屬等。合祀總數達246.6萬餘人。

・主要祭祀活動   春季例行大祭(4月21~23日)和秋季例行大祭(10月17~20日)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動。7月13~16日,結合日本自古以來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戰後開始舉辦「御靈祭」。在8月15日的終戰日這一天,並不舉行特殊的祭祀活動。

簡史

1869年(明治2年) 為了祭奠憑弔在戊辰戰爭中犧牲的政府軍陣亡者,明治政府在東京北九段地區建立了「東京招魂社」
1879年(明治12年) 「東京招魂社」改稱「靖國神社」
1945年(昭和20年) 太平洋戰爭結束,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禁止政府支持國家神道
1946年(昭和21年) 日本國憲法公布
1952年(昭和27年) 舊金山和約生效。根據《宗教法人法》(1946年制定)改組為宗教法人
1959年(昭和34年) 千鳥淵戰歿者墓苑完工
1969年(昭和44年) 自民黨向國會提交了將靖國神社納入國家管理的《靖國神社法案》(後來成為廢案)
1978年(昭和53年) 前首相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被合祀
1980年(昭和55年) 政府發表了統一見解,表示以公職身分參拜靖國神社「無法否定違憲的嫌疑」
1985年(昭和60年) 中曾根首相在終戰紀念日以公職身分參拜。8月7日出版的《朝日新聞》刊載了「靖國問題」特輯。8月14日,中國政府首次正式表示對參拜靖國神社的憂慮。修改1980年的政府統一見解。
2006年(平成18年) 小泉首相以公職身分在終戰紀念日參拜,這是日本現職首相21年來的第一次。

 

以歷次戰爭分類計算的靖國神社合祀人數

明治維新 7,751 第一次世界大戰 4,850
西南戰爭 6,971 濟南事變(*6) 185
日清戰爭 13,619 滿洲事變(*7) 17,176
臺灣征討 1,130 支那事變(*8) 191,250
北清事変(*9) 1,256 大東亞戰爭(*10) 2,133,915
日俄戰爭 88,429    
合計 2,466,532

(注)戰爭的名稱和合祀人數依據靖國神社資料

合祀的甲級戰犯

東條英機 陸軍大將 首相・陸軍大臣 東京審判中判處絞刑
廣田弘毅 外交官 首相・外相 絞刑
土肥原賢二 陸軍大將 奉天特務機關長 絞刑
板垣征四郎 陸軍大將 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 絞刑
木村兵太郎 陸軍大將 緬甸方面軍司令官 絞刑
松井石根 陸軍大將 華中方面軍司令官 絞刑
武藤章 陸軍中將 陸軍省軍務局局長 絞刑
平沼騏一郎 司法官員 首相・樞密院議長 無期徒刑
白鳥敏夫 外交官 駐義大利大使 無期徒刑
小磯國昭 陸軍大將 首相・朝鮮總督 無期徒刑
梅津美治郎 陸軍大將 關東軍司令官 無期徒刑
東鄉茂德 外交官 外相・駐德、駐蘇大使 有期徒刑20年
永野修身 海軍大將 海軍大臣 判決前病死
松岡洋右 外交官 外相 判決前病死

(*6) ^ 中方稱「五三慘案」——譯註。

(*7) ^ 中方稱「九一八」事變——譯註。

(*8) ^ 中方稱「七七」事變——譯註

(*9) ^ 中方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譯註。

(*10) ^ 一般稱「太平洋戰爭」——譯註

參拜記錄

天皇參拜靖國神社

昭和天皇從戰後不久開始,每隔數年參拜一次,總計8次。1975年11月21日最後一次參拜之後,停止參拜。平成天皇即位後沒有參拜過靖國神社。

戰後歷任首相在任期間的參拜記錄

(4月為春季例行大祭,10月為秋季例行大祭)

東久邇稔彥 1次(1945年8月18日)
幣原喜重郎 2次(1945年10月23日、11月20日)
片山哲
蘆田均
吉田茂 5次(1951年10月18日,1952年10月17日,1953年4月23日,10月24日,1954年4月24日)
鳩山一郎
石橋湛山
岸信介 2次(1957年4月25日,1958年10月21日)
池田勇人 5次(1960年10月18日,1961年6月18日,11月15日,1962年11月4日,1963年9月22日)
佐藤榮作 11次(1965年4月21日,1966年4月21日,1967年4月22日,1967年4月22日,1968年4月23日,1969年4月22日,10月18日,1970年4月22日,10月17日,1971年4月22日,10月18日,1973年4月22日)
田中角榮 5次(1972年7月8日,1973年4月23日,10月18日,1974年4月23日,10月19日)
三木武夫 3次(1975年4月22日,8月15日,1976年10月18日)
福田赳夫 4次(1977年4月21日,1978年4月21日,8月15日,10月18日)
大平正芳 3次(1979年4月21日,10月18日,1980年4月21日)
鈴木善幸 9次(1980年8月15日,10月18日,11月21日,1981年4月21日,8月15日,10月17日,1982年4月21日,8月15日,10月18日)
中曾根康弘 10次(1983年4月21日,8月15日,10月18日,1984年1月5日,4月21日,8月15日,10月18日,1985年1月21日,4月22日,8月15日)
竹下登
宇野宗佑
海部俊樹
宮澤喜一 (沒有證實是否去參拜了)
細川護熙
羽田孜
村山富市
橋本龍太郎 1次(1996年7月29日)
小淵惠三
森喜朗
小泉純一郎 6次(2001年8月13日,2002年4月21日,2003年1月14日,2004年1月1日,2005年10月17日,2006年8月15日)
安倍晉三(第1次組閣)
福田康夫
麻生太郎
鳩山由紀夫
菅直人
野田佳彥
安倍晉三(第2次組閣) 1次(2013年12月26日)

(*編輯部根據靖國神社的記錄等製作而成。數據截至2014年3月)

名詞解釋

・「玉串料」 所謂「玉串」,是指用白紙纏繞的紅淡比等常綠樹的樹枝,在結婚儀式或者法事等神道儀式中,由參拜者或神職人員進奉到神靈前。如果是委託神社代為祈禱,則向神社奉納相應的費用以代替玉串本身,費用名為「玉串料」。

・「私人身分參拜、公職身分參拜」 圍繞私人身分參拜還是公職身分參拜的議論有很多,很難明確區分。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受關注的是首相和閣僚、國會議員們參拜的情況。比如,前首相中曾根在以公職身分參拜的時候,為了不違反憲法規定的「政教分離原則」,沒有進奉在神道儀式中常用的「玉串」,而是用公費支付了一般性「獻花」的費用。至於私人身分參拜的例子,前首相三木武夫就明確表示了所謂的「三木四原則」——即去參拜時①不使用公車;②私人支付玉串料;③不使用公職職銜;④隨行不帶公職人員。但這也只是當時三木首相的個人言論,並非政府官方見解。

・「千鳥淵戰歿者墓苑」 1959年由國家修建的公墓,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三番町。這裏長眠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於國外的戰歿者中無法移交給遺屬的35.8萬餘具遺骨。2013年10月,來日本訪問的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和國防部長海格(Chuck Hagel)造訪了該公墓並向公墓獻花。

・「遊就館」 是在靖國神社內設立的用於展示英靈的遺物、資料和戰爭中使用過的武器等物品的設施。1882年開館,1945年9月曾被關閉,1986年重新開放。對於從滿洲事變(1931年)到戰爭結束為止的日本對外戰爭政策,遊就館是以肯定基調加以展示和解說的。

・「鎮靈社」 1965年在靖國神社內正殿南側興建的一個小神社。供奉祭祀著自幕末以來的戰爭和動亂之中死去的人中沒能合祀到靖國神社正殿裏的日本人,以及全世界的戰爭陣亡死難者。2013年12月,安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時,既參拜了正殿,也參拜了鎮靈社。

(nippon.com編輯部製作)

安倍晉三 中國 日中關係 小泉純一郎 中曾根康弘 韓國 三木武夫 首相 日韓關係 甲級戰犯 靖國神社 東京審判 國家神道 戰爭責任 參拜 東條英機 昭和天皇 駐日盟軍總司令部 GHQ 合祀 遊就館 玉串 例行大祭 招魂社 大村益次郎 違憲 分祀 戰爭結束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