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求職反映出的日本式企業經營

財經

不敢在求職時彰顯個性的大學生

又是一年求職時。當下正是明年春天畢業的大三學生忙著找工作的時候。這段時間,常能看到身穿黑色西服,在東京的商務區來回奔波的大學生。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後,日本每年大約有10%的大學生畢業生找不到正式工作。很多大學生紛紛湧向人氣旺盛的大企業應聘,企業方面表面上也說“不看畢業院校”。但實際情況是,非名牌大學的學生往往還沒有進入面試階段就遭到淘汰。另一方面,對近年來止步不前的日本企業來說,未來能否東山再起的關鍵,就在於能否網羅到有鮮明個性的各類人才。然而,很多大學生為了不輸在求職活動的起跑線上,都有意收起了個性。企業方面在轉變價值觀方面也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並未有實質性改變。競爭日益加劇的大學生求職戰線,其實也是多樣化進程踏步不前的日本企業社會的一個縮影。

日本企業一般在每年4月迎來當年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全年隨時招募從海外留學歸國的人員、有經驗者、往屆畢業生的企業還是少數。最基本的形態是3月底畢業的大學生,4月起作為新人正式就職,接受企業培訓、學習企業工作中的基礎知識。他們在大學裡所學的專業知識未必會受到重視,因為各家公司會按照自己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

“要是搭不上4月就職的車,就無法融入企業社會了”——上述現狀讓很多大學生都陷入了這樣的一種強迫觀念中。尤其是很多學生都希望進入大企業工作,綜合商社、大銀行等總是排在最受歡迎企業排行榜的前列。至於想在大企業就職的動機則顯得輕飄隨意,不是因為“發展空間大”、“工作內容獨具個性”,“大家都想進這家公司”、“知名度高,看起來比較穩定”是他們最大的理由。其中,資產規模很大,但卻缺少全球競爭力的大銀行竟然位居排行榜前列,這著實讓人有些匪夷所思。

“不看畢業院校”與現實的錯位

人氣企業能收到上萬封“求職意向書”。由於在網上填好求職動機、學歷等,點按一下就能發送,所以很多人都想“先發出去試試看”。人氣企業的招聘負責人要是每一張求職意向書都仔細閱讀,逐一篩選的話,效率會很低。大企業高層說:“我們首先讓機器從中篩選出指定大學的學生”。

“不看畢業院校”這個冠冕堂皇的原則,和求職戰線上的實際情況有著相當大的出入,這便招致了學生們的不滿。很多學生填寫了幾十家公司的求職意向書,卻連一次面試的機會都輪不到。不少人懷疑人事部挑選員工時是否依照了公平的原則,還有人覺得自己的人生遭到了否定,不光是本人,連父母也都鬱鬱寡歡。

二戰後,日本的大學升學率得到了穩步提高。半個世紀前,大學升學率還不滿10%,但20世紀90年代中期達到了30%、2009年則突破了50%。也就是說,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大學生。昔日的日本,只有少數精英能進到人氣企業工作,但如今,因大學教育大眾化而不再奇缺的大學生都競相叩打人氣企業的大門。而日本經濟又進入了低成長時代,即使是人氣企業,招人的規模也大不如前。大學生不再物以稀為貴,想不努力就進入人氣企業,自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東大畢業生越多 企業成長率越低

二戰後在日本崛起的大批企業,原本都是中小企業,如:索尼、本田、京瓷等等。這些企業的發展壯大並沒有靠名牌大學畢業生,恰恰相反,還有統計顯示,東大畢業生比例越高的企業,成長率則越低。

大學生們應該擁有這樣的價值觀——“小公司更有用武之地”、“這是一家優秀的小企業,就看我把它做大吧”;而企業方面如果仍是“招人先看學歷”,那麼就會削弱自身的發展後勁。如果不能創建一個融合多樣化價值觀的企業社會,那麼恐怕就難以從根本上改進那些走投無路的年輕人遇到的就職難問題。

多樣性 安井孝之 朝日新聞 大學生求職 就業問題 求職意向書 企業社會 大學 應屆畢業生 求職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