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同盟信仰”的陷阱——美國宣稱重視太平洋的真實意圖

政治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構築的日美安保體制當初具有兩個目的:其一,是承擔反共堡壘的作用;其二,是阻止日本再次軍國主義化(所謂的“瓶塞”理論)。之後60年間,在美蘇冷戰結束、美國主導的金融國際化進程中,日美安保體制的作用也發生了變化,同盟關係切切實實得到深化,但同時又面臨著重大的抉擇。

雖說要強化威懾力

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美中兩國圍繞建立新秩序的博弈,呈現出在經濟領域的相互依存關係不斷深化的同時,在軍事上相剋、對峙的複雜局面。

例如在南海,中國和以美國為後盾的菲律賓圍繞斯卡伯勒礁(中國名黃岩島)的對峙已經持續兩個月。另一方面,美國國防部長潘內達在越南戰爭後首次視察面臨南海的金蘭灣,與中國展開了虛虛實實的較量。

在這一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4月27日日美安全保障委員會共同發表的“修改駐日美軍整編的中期報告”呢?

“中期報告”強調,美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繼續維持美海軍陸戰隊兵力的前方存在,同時為在地理上構築分散的兵力態勢,計劃將海軍陸戰隊空地特遣隊(MAGTF)部署至沖繩、關島及夏威夷,並以輪換方式在澳洲構建駐紮部隊”,聲稱將以此“強化威懾力”。

的確,海軍陸戰隊中9,000人將轉移到國外,沖繩保留1萬人。這一系列措施確實表明了美國牽制中國的強烈意圖,然而威懾力的實際效果究竟如何呢?

避免與中國直接對峙的美國

而且,“中期報告”的最大核心是在北馬里亞納群島和天寧的日美共同訓練。

從沖繩至臺灣─菲律賓的“第一島鏈”。中國海軍已經越過第一島鏈,並試圖常態化地進入由小笠原群島─馬里亞納群島─關島延伸到南太平洋的“第二島鏈”。如今美中兩國在第一島鍊和第二島鏈中間區域的博弈已開始升溫。

然而,問題是美國對華戰略的具體內容。其核心在於“避免與中國的直接對峙”這一點上。根據這個大原則,“中期報告”中寫入的在北馬里亞納群島的日美共同訓練,與航空自衛隊和美軍在關島實施的實彈射擊訓練一起,可以看作是一種將美軍的“前方展開”前線退至“第二島鏈”的部署,這樣認為也實不為過。

再者,考慮到美國把從沖繩、關島、夏威夷、澳洲、新加坡、菲律賓作為網路納入視野的分散輪換式的新手法,其在沖繩保留1萬名海軍陸戰隊的措施,或許只是臨時之舉。

“美國不會為尖閣流血”

日美安保相關人士特別指出,“美國強調重視太平洋,但是我們不能忘卻的是它與美國財政問題的關係”。

在“重視亞洲太平洋”政策下進行的美軍兵力重新部署,一方面是想吸納亞洲的經濟活力,但在可預見的長期削減國防預算的壓力下,盡可能避免削減兵力的意圖從中起到了巨大作用,這是毫無疑問的。

歸根到底,這裡重要的是日本的主體性問題。例如尖閣諸島一朝事發,美軍會自動直接插手嗎? ——“不會的,不可能讓美國青年為尖閣流血”——這是負責日美安保的有關人士的回答。對同盟的依存一旦過度,同盟就只會成為信仰的對象。3•11東日本大地震後的“TOMODACHI(朋友)作戰”,最為日美同盟“成熟的標誌”為人讚不絕口,但作戰的成功讓人感到更加深了“日美同盟信仰”。失去了渴望自立的安保體制,或許同時意味著退化的開始。

中國 鈴木美勝 沖繩 美軍 時事通訊社 日美安保體制 中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