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治看“石原新黨”

政治外交

為參加下屆眾院大選,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80)宣布辭職,迅即成立了新黨。因籌劃東京都購買尖閣諸島(釣魚島)計劃而備受注目的石原,其動向會給對抗民主、自民兩大政黨的所謂“第三極”政治勢力的集結帶來怎樣的影響,成為一大看點。

三大都市圈領導組建新黨

東京、大阪、中京(名古屋)這三大都市圈的地方政府領導及其曾任領導,令人意想不到地一齊拉弓射箭,向現有政黨發出挑戰。由居民直接選舉產生且知名度很高的大都市圈的領導人步調一致地向國家政治發起攻勢,呈現出一幅全新布局。

原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奮起日本黨全國支部長擴大會議上為組建新黨製造聲勢 照片提供:時事

石原早先就一直與眾議員平沼赳夫在探討新黨構想,因而屬於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從1999年以來連續13年執掌東京都政的石原下決心在任職期內辭職,給傳媒帶來了不小的“震驚”。

石原組建新黨,是要“為明治以來的中央集權、官僚制度重新洗牌”,並表明了摸索與大阪市長橋下徹率領的日本維新會聯合的意圖。雖說選民的反應還是未知數,但毫無疑問,因民主黨和自民黨的黨魁選舉備受關注而人氣下跌的“第三極”勢力,由此為契機再度引起世人的注目。

隨著石原的辭職,東京都的知事選舉將在11月29日發布告示,12月16日舉行投票。東京都是國內生產毛額(GDP)堪與荷蘭匹敵的地方政府。自從首位藝人出身的議員青島幸男1995年在無特定政黨的支持下當選東京都知事以來,“全國性的知名度” 事實上已成為競選知事的必備條件。這次屬於速戰速決的東京都知事選舉更是如此,而且,有無以“脫離核電”等能源政策作為爭論點的候選人登場,也成為一個焦點。

不依靠現有政黨的組織力量、以個人的號召力登上職位,這也是地方政府的知事和市長們與中央政府抗爭的力量源泉。以往將“與中央的管道”作為“賣點”的地方政府領導掌控地方政界的局面,已隨著中央的財政困境和公共事業的壓縮而崩潰。這也是在10年前致力於行政改革、刷新行政的所謂改革派知事們受到矚目的緣由。

其後,以大都市圈為中心,高知名度的知事、市長們,通過批判和反抗中央政權而獲得國民認同的現象日趨顯著。

由於石原的加入,與大阪市長橋下、大阪府知事松井一郎組織的“日本維新會”、愛知縣知事大村秀章、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等一道,日本三大都市圈的領導們無一例外地成為了新黨的領頭人。這與作為一國之首的首相在議院內閣制、“扭曲國會”中未必能發揮強權的狀況適成對比,由“總統型”即國民直接選舉產生的地方政府領導,在與地方議會的關係上居於有利地位,面向傳媒擁有強有力的發言權。國家與地方的行政之長因選出方式不同,逐漸呈現出一種逆轉現象。

或將呈現“大城市與地方”的對決

有關第三極勢力問題,今後,石原新黨(太陽之黨)、日本維新會、大家的黨等3黨如何展開政策協商將成為焦點。核電廠的重啟與新增等能源政策、消費稅增稅的評價將受到關注,但往往被視為政策一致的分權改革中,也並非不存在引起混亂的火種。

一般認為三股勢力在把都道府縣重新整編為數個區域,即引進“道州制”方面的觀點是一致的。但是,日本維新會所重視的消費稅的地方稅化,過去曾被石原指責為“不可能”。

如果所有消費稅地方稅化,同時廢除地方交付稅,有可能引發各地區複數稅率的爭論。此外,如果進行單純分配,為把稅收財源轉向大都市圈,依然需要某種形式的財政調整功能。石原對現行的都道府縣、市町村的體制下構建這種體系的現實性表示了懷疑。

橋下就消費稅的地方稅化問題,提出把消費稅提高到11%,其中的6%作為平衡地方之間稅收差異的財源,而關鍵的一點是把實現“道州制”作為其前提條件。然而,不管怎樣,許多偏遠地區對廢除地方交付稅抱有很強的警惕和反抗。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地方政府領導的新黨攻勢,孕育著引發大都市圈與偏遠地區對立的可能性。

另外,橋下在“大阪都構想”中,主張將府改為“都”。石原對此表示強烈反對,認為“有元首、有國會的地方才是都”。這些涉及國家觀的部分,或許也是不容忽視的要素。

聯繫到都知事選舉,在展望“道州制”時,如何定位首都東京也是一個重大的爭論點。

政府第28次地方制度調查會在2006年發表的有關引進道州制妥當性的答辯書中,基本上把東京都編入“南關東州”,同時也提出了可以把現在的東京都全域、 23個區作為單獨州的設想。如何定義首都的功能和作用,關係到對道州制的整體制度設計。

與一般的市町村相比,東京的特別區(23區)在稅源、權限上受到制約,作為居民自治的方式,這原本也是應該積極探討的課題。地方政府領導率領的新黨派進軍中央政權以及東京都知事的換班,也會為地方政府的自治領域帶來多種多樣的課題。

(原文寫於2012年11月2日)

道州制 京都 大阪都構想 橋下徹 石原慎太郎 地方分權 人羅格 第三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