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後的日本

創造性的破壞(Emergent Destruction)

政治外交 社會

今年3月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給日本帶來了戰後最為嚴重的災害。在災區重建的同時,日本迎來了思維定勢的轉換期。以建設去核電和零碳社會為目標,日本正在接受新的創造力的考驗。

日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東日本大地震災難。在時過百日後的今天,這次地震與海嘯造成的巨大災害,很有可能被定性為人禍而非天災,留載於史冊。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雜亂無章的應對、在推進核電廠事業的陰影中隱藏著的種種不合理與浪費、政治家們目不忍睹的醜態,進而在沒有明確方針的情況下展示出的重建方案與增稅論。只能說,借款將達1,000兆日元的負債大國日本,面臨著更為艱鉅的考驗。但是因禍得福,我們可以認為,一個創造全新日本的時代來臨了。為此我們遇到了以新的邏輯思考“日本應該怎麼做?”的機會,這是我們的幸運。

戰後日本思維定勢的轉換

首先讓我們看一看日本在戰前與戰後思維定勢轉換的情形。在戰前的日本,從物理角度,設想了阻礙日本發展的有三大不利條件。

  1. 缺乏天然資源,特別是石油資源;
  2. 四面環海的小島國;
  3. 存在高達7,500萬人的剩餘人口。 (德國當時有6,000萬、法國有4,000萬人)

日本以這種不利條件為由,謀求在南亞及滿洲(中國東北——譯註)擴張領土。這種帝國主義的野心,最終迎來慘痛的失敗,戰後日本被迫重新從零出發。但是出乎大多數人意料,日本在此後實現了奇蹟般的發展,建成了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在此,值得矚目的是戰後日本思維定勢的轉換。戰後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依據與戰前截然不同的思路構築的,即:

  1. 沒有天然資源就從國外進口;
  2. 四面環海的島國正好有利於進口;
  3. 日本擁有近1億人口的龐大內需市場和優秀勞動力。

日本將這種新的思維付諸於實踐,從世界各地進口原料,推進大量生產和大量銷售。原先認為人口過多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大實驗地,在這裡接受了檢驗的日本製造的產品,加上附加價值出口到世界各地。如此出色的思維定勢轉換,在歷史上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新時代的到來:去核電與零碳社會的領頭人

那麼,大震災後的大時代觀、應有的未來是怎樣的呢?閉目靜思,我們能立刻看到為世人羨慕的日本之未來,那就是:

“作為去核電和零碳社會的國際領頭人,構建分散型的城市國家,將能源消費降低到如今的一半以下,就能維續富足的生活,並通過與世界分享這種技術和智慧來換取財富。”

首先,這次大地震表明了核電廠的極大危險性以及依賴於核電所造成的經濟體制的脆弱性。正如眾人所指出的那樣,原子能發電是核燃料的最終處理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的技術。如果說钚的半衰期是2萬4000年,那麼再轉變成安全物質還需要其10倍的時間。在沒有技術能夠進行再處理的現在,只能是或埋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或投棄到海洋。人類誕生2萬5000年,在比此更漫長的年月裡,要開發出安全的技術來保管這些極度有害物質,人類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就是說,唯一的選擇,是與這種技術訣別。如果我們把已高達1,000兆日元的巨額債務留轉給下一代,甚至再加上一片污染的國土,那就太不負責任了!所以,日本必須率先做去核電的世界領頭人。

對這一主張,必會有人提出反對,但那是僅僅站在供給方理論上的議論。

“迄今維持日本經濟實力的電力供給,如沒有核電,能做得到嗎?”

這種反駁,只不過是當年曾對西山彌太郎(時任川崎製鐵公司社長,不顧一萬田的反對,建造了鋼鐵聯合企業千葉製鐵所)大發雷霆的一萬田尚澄(時任日本銀行總裁)的思維,也就是不懂思維定勢轉換的那種人的思想。現在日本需要的是需求方的重大創新。在煽動電力供應不穩定之前,必須及早加以改善的,莫如說是需求方的節制。

創新減少需求

所謂需求方的創新,具體來說就是加速開發和普及以智能電網、智能電錶為基礎的智能大廈、公寓以及節能環保城。


在橫濱港未來21地區建成的實驗性智能住宅(照片提供:積水住宅株式會社)


Panasonic利用位於神奈川縣藤澤市的19公頃舊廠房土地,與其它8家公司一同著手實施智能城計劃“Fujisawa SST”。(照片提供:Panasonic株式會社)


“Green First”與“Network Technology”融為一體的“觀環居”。驗證新型住宅的舒適性和恆久性。 (照片提供:積水住宅株式會社)


位於栃木縣宇都宮市的“大谷資料館”。各地都在積極考慮利用地下採礦遺址的自然冷卻效果,設置中央數據服務器。


犬島的藝術工程項目——“精煉所”,一個在保存銅冶煉所遺址的基礎上建成的美術館。在這裡,既有的煙囪、礦渣磚瓦、陽光和地熱等自然能源得到充分利用。(照片提供:直島福武美術館財團)
藝術策劃:柳幸典
建築:三分一博志
管理:財團法人直島福武美術館財團
攝影:阿野太一

日本的辦公樓和家庭中的冷暖氣效率與照明效率,通過感應器的智能設計,還有相當的改善餘地。通過諸如重新佈置辦公室、不斷對照明反射板等進行小改革和小創新,就能實現無與倫比的高水平節能。另外,在以幾何級數般增大的互聯網服務器的冷卻方面,細微的感應器與局部降溫技術等迄今積累的技術,也大有充分發揮作用的領域。這些感應技術、局部溫度調整、材料開發等都是日本製造業的看家本領。進而,在分散風險方面,由巨大的服務器群組成的數據中心,以不集中在一處為好。這樣,北海道、九州、中國地區的地下洞穴、瀨戶內海的犬島太陽能、風能環保建築等,今後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這些方面,日本高水準的製造生產能力也可發揮出巨大威力。需求方的創新,實際上正是日本最拿手的領域。更重要的是,這些開發的技術可以直接出口到以新興國家為主的世界各國。

但是,處在舊有思維定勢中的人,可能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擺脫核電”的方向性。只是,全國對核電的依賴約佔3成的現狀,如果通過大大小小的創新也無法擺脫的話,日本就沒有前途了。據說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降低3%的成本很難,但降低30%是可能的”,並為此做了實踐。個中的真意是,對於降低3%這個課題,一般只會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上思考,因而不會產生巨大創新;但如果要降低30%,就會帶來思考方式的轉換。30%不是一個不能做到的數字。

學校的太陽能發電

作為需求方的創新,另一點應該考慮的是在學校、特別是在中小學實行太陽能發電。如今許多書籍已經由谷歌電子化,互聯網上也有著種類繁多的信息,各個學校已不存在完善大型圖書館的必要。倒不如說,只要有優越的網絡環境與英語教育,就可以涉獵全世界的資訊。而且許多中小學只是在白天使用,這次審查重建受災的中小學時,如果能夠積極引進太陽能發電,最少可以有三大波及效果。首先,因大量太陽能電池板的訂購,估計會大幅度降低電池板的價格;其二,這還有利於搞活地方的公共事業,使地方經濟有望得以復蘇;第三,也能對開發中國家提供寶貴的樣板。


在政府主導下,為推進環保型學校設施(生態學校)的建設,中小學校正在逐步導入太陽能發電。這樣既可減少環境負荷,同時也是環境教育的活教材。(照片提供:文部科學省)

環保城市的建設與平權法案

如前所述,在去核電、零碳社會的能源開發中最重要,是為了震後重建,以建設十來個環保城市、智能城市為目標,推進新的城市建設規劃。實施地區即可以是東北地區,如果核電廠事故的處理拖後,那麼也可以是接收來自東北地區國內移民的其他地區。後面還要講到,通過由自主性強的地方政府立項,中央政府借貸重建資金,應該儘早著手建設集結世界最尖端節能技術的先進城市。


以有利於人類和環境的公共交通為目標,富山市引進的有軌電車“CENTRAM”(2009年12月開始運行)。(照片提供:富山市)

由於已經集中了各種建設環保城市、智能城市的試行方案,推進方案的具體實施已是早晚的問題。就推行時必須考慮的平權法案(即扶持行動)的實施問題,在這裡談談看法。

這就是在建設環保城市、智能城市之際,中央或地方政府在籌備過程中,需要為新興企業、當地企業、外籍企業設置一個30%的定購額度。日本所經歷的明治維新與戰後重建這兩大變革,其重要之處在於它們都是由新興階層承擔的,並且都是在對外開放的情況下,在接受外界的刺激中向前推進的。因而在建設環保城市、智能城市時,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設計、建設用材料、機械設備、ICT(信息、通信和技術)方面的硬件和軟件的置辦和採購中,作為扶持行動的平權法案,應實施10%面向過去3年內設立的新興企業、10%面向當地中小骨幹企業、另外的10%面向外國籍企業的配額。

設定採購框架很重要

如果對過去3年之內成立的新興企業設置採購配額,將促進大企業分生新公司的行動,加快企業的發展,並促進企業的創新活動。如同明治維新時期的下級武士走上舞台、戰後的財閥解體以及對其領導層的肅清,創造出了新的經濟空間一樣,在震後的重建過程中,也有必要設計新的經濟空間。否則,在固步自封的舊有企業主導下,是不會有任何創新的。同一地區的中小骨幹企業不僅能促進就業,還能吸引必要人材的回流。為了災區重建,聽說已經有很多年輕人或啟程前往東北,或重返自己的家鄉,為此需要有接收他們的單位。

設置向海外企業採購的框架也十分重要。就像安藤忠雄先生竭力主張的那樣,新的城市建設,如果沒有能引起外國企業關注的先進性,便失去了意義。進一步說,就是必須具有足夠魅力,引起外國企業投資的興趣。從這個意義上看,為海外企業設置採購框架,不僅能引起他們的興趣,而且通過他們的參與,還可以打破長期以來公共建設事業中封閉的運作模式,投標價格也會大大降低。另外,還會由此引入產生於多樣化思考中的創新手法。因這次震災,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受援國。向世界開放災區重建事業,也是報答的這種恩惠的重要之舉。這真可謂是日本繼明治、二戰之後的第三次開國。

作為分權化政策的道州制

在推進建設分散型環保城市、智能城市之際,一個重要的思維定勢轉換是“確立地方分權社會,排除東京一極集中(指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人口以及社會資源和活動過渡集中於東京及其周邊省份的問題)”。新建的環保、智能城市,與日本迄今所追求的“日本全國的均衡發展”模式完全不同。由於日本各地的氣候和風土各不相同,在城市建設中不能照搬“全國綜合開發計劃”的思路,開發計劃必須發揮各地的特色。按以往4 次的全國綜合開發計劃建成的車站、機場,都是千篇一律的站前風景,城市建設無序擴張。但是,以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以及生物資源和間伐材棧板進行地區發電為前提的環保、智能型城市,不僅建設手法與以往完全不同,而且也和那種能源大量消費型的職住分離、從郊區到市內上班的“20世紀型社會模式”格格不入。因而,除職、住之外,還必須推進大學、娛樂設施的創辦、設計出“職、住、學、遊”就近結合的小巧而舒適的城市空間。

實現這種高效節能型城市的建設,不能謀求中央集權型政府老一套的統一性做法。因此,有裁量權的地方政府的作用將變得非常重要。而且,從國家的危機管理上看,地方分權也很重要。國家機能集中在特定地區的危險性,在這次大地震中,已經一目了然。特別是像今天這樣,將政治、經濟、信息都高度集中在東京,那麼直下型地震一旦襲擊了關東地區,日本的國家機能就會完全癱瘓,重建之路將陷入極度混亂之中。

小於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

在此,值得注目的是各地引進高度自由的道州制。可以設想把日本分為10個左右的行政單位,各自治體確立近乎於一個國家般的自由度,日本則作為其聯合體。希望大家充分認識到,日本的面積比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還小這一事實。日本約為37萬平方公里,而加利福尼亞則有42萬平方公里。加利福尼亞州只有1名州長(相當於日本的知事),而日本卻有47位都道府縣的知事。雖然日本在經濟規模和人口數量上約4倍於加州,但不需要47倍之多的知事。造成這一現狀的,是1871年(明治4年)斷然實行的廢藩置縣。

明治政府當初斷然實行的一大行政改革,是把當時近300個藩統合為70個府縣,可謂一大英明決斷。要知道,當時東京至大阪的往來是靠徒步行走,即便是飛毛腿,單程也要花費14天時間。但是,在信息通訊手段如此發達的今天,東京至大阪的主要交通工具新幹線不到3小時就可連接兩地,然而政治體系卻還停留在100年前,這無論如何思考都是很奇怪的。而且,各地區即使具有地方自治權,但具備充分的經濟規模的,只要看看圖1,就十分清楚了。關西州和中國(日本本州島西部的中國地區)州、中部州、九州州,其經濟規模都分別遠遠超過了加拿大、韓國和丹麥。

出生率降低和人口老齡化社會的樣板城

日本出生率降低和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其嚴峻程度隨處可見。特別是在這次受災嚴重的東北地區,人口老齡化尤顯突出,受到災害打擊最大的也是老年人。但是,嚴峻的出生率降低和人口老齡化問題並不局限於日本。全世界從2005年到2010年間的合計特殊出生率(每位婦女一生中生育的子女數),在OECD(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加盟國中,繼韓國(1.22)之後,日本與波蘭(同為1.27)最低,德國(1.32)、意大利(1.38)、加拿大(1.57)、荷蘭(1.74)、英國(1.84)、法國(1.89)等國,都在2人以下。不到2個人即表明這些國家的人口今後都將減少。超過2人的國家有新西蘭(2.02)、美國(2.09)、墨西哥(2.21)等。還有,鄰國中國(1.77)也呈人口減少趨勢,從1979年嚴格執行獨生子女政策後,城市中一直保持1.0,出生率降低和人口老齡化以超過日本的速度不期而至。可以認為,出生率降低和人口老齡化是已開發國家和人口大國中國早晚會面臨的嚴峻問題,而日本可謂首當其衝。

出處:平成22年度“關於出生統計”的概況(厚生勞動省)

這次受災的東北地區,在日本也是老齡化程度最為嚴重的。如果能夠建設應對老年人需求的環保、智能城市,加上先進的醫療福利制度,那一定會成為不僅是日本,也是世界的樣板事業。進而,智能城市如果能實現前面所說的“職住學遊”(上班、居住、學校、娛樂)就近結合,極宜於居住生活,那麼不僅是老年人,還能吸引眾多的年輕人,出生率也會因此提高。

創發性的破壞

但是立刻就會出現這樣的疑問:有那種改變日本的領導人嗎?答案是,並不需要那種具備超凡能力的領袖。複雜系統(complex system)的研究證明,複雜的蟻窩並不是蟻后下達指令的。非但如此,蟻后只管拼命生育子女,工蟻只是拼命搬運糧食,掃除蟻只負責打掃衛生,但是各自的營生卻構建了整體上極為複雜且功能健全的蟻窩。這種各個細小行為的總和發揮超出想像的力量,被稱為“創發(emergence)”。同樣,中東的突尼斯和埃及發生的茉莉花革命,也並沒有強有力的領袖和革命組織。嚮往自由和民主化的每個人微不足道的行動,通過Twitter和Facebook不斷擴大,致使原來認為不可瓦解的體制分崩離析。當時的信息、特別是可視動畫引發了無數年輕人的共鳴。現在日本所需要的,正是這種靜靜的茉莉花革命。這種力量,就稱為“創發性的破壞”。約瑟夫・熊彼特認為,“創造性的破壞”對創新來說不可或缺。的確,新的循環只會在舊有秩序上產生。但是,對於創造性破壞,人們往往想到超強的創業家和領袖人物。不過,今後的革命並不是那種破壞性的,不如說是每個人的一句話或細小的創新,孕育出巨大的創發性事物。


西山彌太郎(川崎製鐵株式會社第一代社長、照片中央者)
日本戰後重建的功臣。當時,建設鋼鐵聯合企業的想法被認為是非現實的,遭到周圍的極力反對。但作為技術經營者的西山確信,日本的重建,鋼鐵必不可少,從而積極推進了川崎製鐵公司千葉製鐵所的建設。(照片提供:JFE Steel株式會社)

以這次震災為契機,必然應運而生一種從根本上改變日本的形勢。那些生活在舊的思維定勢中、或者坐享既得利益的群體,一定會認為那是癡人說夢。但是,看到1945年夷為平地的東京和廣島,當時有多少人會想像到日本發展成為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呢?當時日本也並不存在超凡的領袖,不過是像西山彌太郎那樣,在舊財閥領導受到肅清後,從普通董事升為公司的“三等領導”,說出一些破天荒的大話的人,或者是像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那樣只讀過小學的企業家,由於嗅到了民眾的需求而向前邁出了一步的人們。

期待青年人的活力

這一次,也要期待年輕人煥發活力。在載人航天事業中,1961年4月被蘇聯領先一步的美國,總統甘迺迪在當年5月25日的會議上宣布:“美國將在十年內實現把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的壯舉。 ”當時,美國祇做過一次把載人火箭送入彈道軌道的試驗,所以在技術上沒有任何保證。有多少人會想到這個計劃能夠實現呢?第二年9月,甘迺迪在萊斯大學講演,鼓動美國人民說:“我們決定把人送上月球,不是因為它容易辦到,而是因為它充滿艱難險阻。”而認真對此做出回應的,是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全國各地的優秀學生競相前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1969年7月把阿波羅11號送上了月球。當時項目小組成員的平均年齡有的說只有26歲,也有說是28歲的,總之生動證明了扮演主角的是響應甘迺迪演說的學生們。

已經沒有必要期待超凡領袖人物的出現,要使秉承時代要求的“去核電、零碳社會的領頭人”來變革日本,只要每個人在不同領域發揮各自專長,具備創發性的活力。而每當打開Facebook網站,可以聽到從日本各個角落里傳來的創發性破壞和創發性創造呱呱墜地之聲。

(原文日文)

東日本大地震 思維定勢的轉換 去核電零碳素社會 智能住宅 智能城市 節能 瀨戶內海犬島 中小學太陽能發電化 環保城市 道州制 出生率降低和人口老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