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經濟政策的100天

TPP談判 應以促進貿易自由化為目標

政治外交 財經

安倍政權已決定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談判。超越TPP利弊之爭,日本應通過談判追求怎樣的國家利益?請看雙日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吉崎達彥的論證。

安倍內閣上台已逾百天。當下一切進展順利,甚至有些令人生畏。

經濟狀況似乎在去年秋季觸底,今年1月到3月,內閣府的月度經濟報告連續三個月上調了基本判斷。同時,政府預算案預測2013年度日本經濟的實際GDP成長率將創近年來的新高,達到2.5%。

在外交方面,2月舉行的日美首腦會談大獲成功。儘管訪美之行最初只是單純地被視為與歐巴馬總統「打個照面」,但會談後還發表了日美聯合聲明(日文),對參加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談判問題做出了決斷。一直被認為在7月參議院選舉前會穩妥行事的安倍首相,在此做出了首個冒險之舉。

來自國內農業團體等方面的阻力一直不小。但即便如此,要想忤逆支持率高達70%的首相的決斷也並非易事,自民黨內的反對論調也已收聲。之後,日本順利地與相關各國展開了為參與談判做鋪墊的前期磋商。

安倍首相表示「TPP堪稱百年大計」,參與TPP談判已經成為政府在經濟與外交政策方面的重要課題。在此,筆者將針對其機制展開論證。

保守並不等於「小政府」

在2012年秋季的大選中,領導自民黨的安倍晉三總裁闡述了實施大膽的貨幣寬鬆政策以擺脫通貨緊縮困境的必要性。這個提議讓選民感到耳目一新,「安倍經濟學」這一說法落地生根,並成為了自民黨在大選中獲勝的一股動力。同時,出於對未來貨幣寬鬆政策的期待,市場也出現了日圓貶值和股價大幅上漲的趨勢,經濟景氣迅速改善。

對保守主義者安倍提出的貨幣寬鬆主張,在國外或許會令人產生一種格格不入之感。日本的保守政黨未必就會主張建立「小政府」。小泉政權以前的自民黨總體上擅長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戰前的政友會(全稱為立憲政友會,1900年由伊藤博文創立的政黨,1940年解散——譯註)也是如此。相反,革新派政黨卻多采用緊縮政策。

在外交與安全保障政策方面被稱為鷹派的安倍首相,在貨幣政策上採取鴿派立場,日本國內很少有人將此視為一個問題。

貨幣與財政政策發揮效果

2012年12月上台後,安倍政府全面推出了所謂「三支箭」的安倍經濟政策,即(1)大膽的貨幣寬鬆政策(2)機動的財政政策(3)刺激民間投資的經濟成長戰略。從結果來看,被稱為安倍經濟學的這項組合政策,在狹義上意味著旨在擺脫通貨緊縮問題的大膽的貨幣寬鬆政策,在廣義上則指包含了財政政策與經濟成長戰略的安倍政府的整套經濟政策。

(1)和(2)這兩支箭已射出,並正在發揮著效果。

(1)貨幣政策方面,新任日本銀行行長黑田東彥在上任之初的貨幣政策決定會議上提出了大膽的寬鬆政策,稱「將把基礎貨幣量擴大一倍」。黑田行長表明「不會逐步投入戰力」,儘管有觀點認為此舉伴有加劇資產泡沫的風險,但這一方針進一步加速了日圓貶值和股價上漲,大大超過了事前的市場預測。

(2)財政政策方面,安倍政權在2月末制定了規模為13兆日圓的修正預算案。其中提到將增發5兆日圓作為財政支出來源,這表明首相官邸與財務省的關係良好。以2013年1月開始的15個月為對象的修正預算案中所設定的公共投資,3月末之前只施行了極小一部分,其大部分將在2013年度執行,應當有助於促進該年度的經濟發展。

作為經濟成長戰略的貿易政策

這樣一來,引人關注的便是(3)的經濟成長戰略了。因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比借助貨幣和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手段更加重要。儘管如此,如同小泉政府時代的「結構改革」一樣,「經濟成長戰略」一詞雖然使用方便,但缺少具體性。在日本這樣一個市場經濟體制的已開發國家,由政府甄選民間的經濟成長領域,會讓人覺得很奇怪。

鑑於上述背景,參與TPP談判或許還會成為「第三支箭」中的一大亮點。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詬病貿易政策,尤其是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簽署進度滯後削弱了日本企業的競爭力。日本因人口減少和老齡化問題導致國內市場成長乏力,對這樣一個國家來說,貿易與投資正是維繫持續發展的關鍵。

政府在2013年1月成立的產業競爭力會議計劃在6月之前敲定新的經濟成長戰略。某位經濟界委員意氣風發地表示:「希望加入TPP能夠帶來一場猶如改寫日本經濟「操作系統(OS)」的變革。」其目的在於,借參與談判之機,一舉推進長期滯後的相關領域的管制改革。

維持現狀則毫無作為

然而,日本國內反對加入TPP的論調一直處於強勢。由於反對情緒過於強烈,導致民主黨政權未能在參與談判問題上做出決斷。來自農業和醫療行業的反對尤為突出。

2012年3月在東京召開的商務領袖峰會上,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副代表卡特勒(Wendy Cutler)明確表示(日文),「TPP不會強制要求日本或其它任何國家對醫療保險制度實施民營化改革」,「也不要求承認包括混合診療(指醫療保險範圍之內的診療和不在醫療保險範圍之內的診療內容並存——譯註)在內的民間醫療服務提供者」。即便如此,日本醫師會等仍然沒有停止開展反對行動。或許是受到了即便保持現狀,也難以實現全民保險制度這種危機意識的影響,但保險制度的現狀與TPP之間並沒有直接聯繫。

農業方面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正因為從業人員趨於老齡化,農業作為一種產業,前景並不光明,所以才更使得人們難免對有可能導致經營環境惡化的動向反應敏感。然而今天的日本農業,「專事防守」是沒有出路的。必須採取擴大農業經營規模、鼓勵跨行業參與、振興農產品出口等根本性對策。廢除或下調關稅,確實有可能致使日本農產品遭遇國際競爭,但莫如說,我們應該以加入TPP為契機,不斷革新農業政策。

另一方面,諸如「加入TPP將促使日本經濟成長率提升X個百分點」這樣的預測也不絕於耳,對此,作為經濟學家坦率而言,根據不同的推算方法,得出任何預測結果都是有可能的。

超越利弊論

「加入TPP對日本是利是弊?」這種討論,往往是無果而終。正因為是談判,所以不做實際嘗試,最終結果就不得而知。同時,立場不同,對「利弊」的理解也會有所差異。此外,在實施變革之際的爭論中,認為將蒙受損失的行業必然會提高嗓音,這是正常現象,那些因加入TPP而受益的行業呼籲參加談判的聲音聽起來就沒那麼清晰了。

應當探究的是「TPP的本質何在?」「通過加入TPP,日本希望做些什麼?」。應該從「動機」而非利弊的角度來談論TPP。

長期以來,TPP推進派從未提及根本的動機,只是解釋說「總之不需要擔心」。而另一頭,反對派又一直唾沫橫飛地叫嚷「談判涉及的21個領域中,哪些部分存在問題」。雙方總是糾纏於毫無建設意義的爭論,這種局面令人感到非常遺憾。

應當追求的國家利益

日本加入TPP的意義無外乎以下三點。

1. 挽回在FTA競爭中的落後及參與規則制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多邊貿易談判(杜哈回合)陷入僵局,全球範圍掀起了競相簽署FTA的風潮,在此背景下,作為最後一個重大項目,TPP是日本消除落後差距的寶貴機會。同時,TPP也是在貿易、投資、智慧財產權、勞動和環境等領域制定新規則的實驗,日本沒有理由不參加這一嘗試。

2. 構建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圈TPP將成為走向FTAAP(亞太自由貿易圈)的通衢大道。同時,它將通過與日中韓FTA、東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等的競爭,有望在推動區域FTA的簽署方面產生「多米諾效應(Domino Effect)」。

3. 加速國內改革的手段目前日本的農業並非處在「只要不加入TPP就能保證前途無憂」的狀況中。早在1986年至1994年的烏拉圭回合期間就該實施的改革,如今正當行動之時。

日美共建規則的分量

TPP既不是「第二、第三次開國」這類誇張的事件,當然也不是「美國的第二次占領」。它終究只是一種貿易談判。也不應亂用「美國在外交上圍堵中國的意圖」這種額外解釋。

歸根到底,TPP將為日本帶來的國家利益就是促進貿易自由化、建立亞太地區的經濟圈。

歐債危機等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問題恐怕無法在短期內得到解決。在此期間,除了維持和發展亞洲經濟的活力外,日本還應通過貿易和投資分享其活力。

不僅如此。安倍首相2月訪美之際,在華盛頓的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表示(日文)「(日本)必須作為規則創建者立於主導地位」。經濟總量居全球第一位的美國和第三位的日本這兩個經濟大國聯手創建的規則想必會對他國具有一定的說服力。最終也希望能夠呼籲中國加入其中。正因為如此,TPP完全稱得上日本「百年大計」之名。

(2013年4月15日)

民主黨 安倍晉三 TPP 外交 安倍經濟政策 安倍經濟學 三支箭 跨太平洋夥伴協議 日美首腦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