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經濟政策的100天

韓國:「安倍經濟學」批判性報道的背景與含義

政治外交 財經

在韓國國內,針對「安倍經濟學」的批判性報道層出不窮。一個背景原因在於韓國傳媒認為其與李明博政權的「MBnomics(李明博經濟路線——譯註)」如出一轍。在這裏筆者將分析論證上述兩種經濟成長戰略的根本性差異。

批判「安倍經濟學」的狂躁報道

大膽的量化貨幣寬鬆政策與通貨膨脹目標、以民間為中心的經濟成長戰略、機動靈活的財政政策——這就是所謂的「安倍經濟學」,韓國傳媒對此的報道存在一些情緒化成分,這讓人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連日以來,「日圓貶值的突襲造成20個相關行業中的17個行業利潤減少」「93%的中小企業受到了影響」之類報道甚囂塵上,韓國傳媒拼命渲染日圓貶值可能會對韓國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2月召開的G20會議並未提及據傳是由韓國提出的「貨幣貶值對近鄰造成的貧窮化效果」問題,這等於默認了日本的貨幣政策,韓國的情緒化論調也在這個時期達到了頂峰。

美國某歷史學家曾表示,依據加權了物價因素後的實質有效匯率進行分析後發現,過去5年間貨幣貶值行為最具攻擊性的國家非韓國莫屬,韓國批評日圓貶值的做法具有偽善性(Financial Times1月25日)。

也有一些專家冷靜地指出,對於手機和家電等已經確定全球市場份額的商品來說,日圓貶值不會引發問題,莫如說由於對日進口依存度較高的零部件和材料成本下降,韓國企業還會從中獲益。然而,馬上又出現一種情緒化論調認為在李明博政權下,只有少數大企業得到發展,中小企業並未受益,這種論調很快蓋住了前面專家的聲音。說到韓國​​的中小企業,如果是承包型企業,現在仍然處於大企業不公平交易的壓力之下,而出口型企業為了規避匯率風險,銷售一些莫名其妙的衍生商品,致使許多企業出現損失,這些往事至今令人記憶猶新。針對日圓貶值的情緒化論調因另一種受害者心理而被放大了。

李明博政權的「MBnomics」與安倍經濟學

不過,情緒化報道的本質或許在於韓國傳媒認為安倍經濟學與被稱作MBnomics的李明博(Lee Myung-bak)政權經濟政策如出一轍,特別是將量化貨幣寬鬆政策理解成了力圖通過操縱日圓貶值來實現出口主導型經濟復甦的嘗試。

下圖是將2010年日圓與韓元的有效匯率設定為參數100後繪製而成的,由於資本流入量增大,李明博政權上台的2008年2月之前,韓元的實質和名義匯率一直處在相當高的水準。實際上,這段時期韓國國內也爆發過擔憂韓元不斷升值會導致經濟崩潰的情緒化言論。慌了手腳的李明博政權縮小了遠期匯率頭寸限額,引入了外匯健康性徵收金等制度,並屢次干預市場,遏制韓元升值。

由於被懷疑違反了OECD的資本自由化規定,這些措施曾一度被作為調查對象,美國方面則多次警告其不要干預市場。另一方面,在雷曼危機和歐洲財政危機爆發後,形勢逆轉,大量資本流出,導致韓元匯率暴跌。不過,通過與美國、日本、中國等國互換貨幣,危機局面得到控制,「財閥」類大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短期流動性,韓元貶值極大地促進了韓國的出口。

面臨危機的李明博政權進一步加強了政府干預。在世界主要國家中,韓國推出了規模僅次於俄羅斯的財政擴張型支援措施,並同時推進實現了本國與歐盟(EU)及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FTA)。韓國電力作為一家國營壟斷企業,長期通過強行維持低廉價格來確保本國的產業競爭力,最終因經營惡化而成為了股東的狀告對象。政府主導的資源開發方面,某些官員通過釋放有關開發喀麥隆鑽石礦的虛假消息來操縱股價事件等醜聞也相繼曝光。儘管這些政府干預的副作用已經顯現,但韓國傳媒仍然容易受制於這樣一種思維——日本「嫉妒」MBnomics為韓國帶來的發展,推出安倍經濟學是為了追趕韓國。

李明博的「747計劃」

MBnomics著眼於通過減稅和放寬限制來促進企業成長和經濟成長。作為承諾,李明博提出了「747計劃」(經濟年均成長7%,國民人均收入達到4萬美元,經濟規模達到世界第7位)。然而,通過誘導韓元貶值和以財閥為動力實現的出口主導型經濟成長,以及伴隨全球化的國際社會競爭日益激化,這些因素都導致社會差距擴大,青年人失業率不斷攀升,加劇了社會的不滿情緒。據中央日報報道,韓國經濟在最近5年間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韓元貶值」。除了貨幣危機時期外,韓元兌美元匯率一直處在最低水準,兌日圓更是始終維持在歷史最低水準。可是,儘管出口在「韓元貶值」影響下一路向好,但經濟整體業績遠未能達到最初的承諾目標。李明博政權5年執政期內的平均成長率僅為2.9%。

首爾市民集會慶祝韓國與美國自由貿易協定(FTA)生效。美韓FTA歷經數年談判,最終於2012年3月15日開始生效(圖片提供:AP/Aflo)

日韓彼此不同的經濟結構與發展戰略

不過,日本的經濟結構和基礎原本就與韓國迥然不同。多年來,時刻希望追趕日本的韓國始終將關注點集中在提升製造業這一硬體領域的競爭力上。可是,日本的產業結構已經逐漸向服務業領域傾斜,製造業在GDP中所占的份額已降至20%以下。包括中小企業在內,日本企業的境外生產比例遠高於韓國企業,而且核電廠關停後能源進口量的激增已導致貿易收支出現赤字。根據產業相關圖表來看,將日本與韓國(2010年)相提並論是不合理的,因為韓國的最終需求一半份額來自於製造業而且還是出口部分。

總而言之,即使日圓繼續貶值,人們也幾乎看不到日本曾經加強匯率管制和資本限制,或是干預過市場的任何跡象。由此可見,日本量化寬鬆政策的目的與其說是通過日圓貶值來擴大出口,更應該說是為了遏制通貨緊縮環境下的內需低迷趨勢,採取相同政策的歐美國家也不得不承認了這一點,可以說G20就是做出了這樣的判斷。

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談判也容易被定性為針對韓美FTA的對抗行動。可是,在TPP的24個談判領域中,涉及廢除關稅的僅有3個領域,由於出口依存度低,且海外生產比例高,日本並不能天真地期待廢除關稅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除了農業外,對於TPP的戰略性關注主要集中在競爭法、投資者保護、智慧財產權等關稅談判之外的領域。人們希望依靠多層面的貿易框架來維繫在日圓持續升值過程中展開的海外生產網路,並利用外界壓力,推進國內農業改革,加快能源、醫療、環境、文化等戰略產業放寬限制和技術創新的腳步。莫如說,韓國電氣電子產業開始實現飛躍就是在2005年韓元升值的時期,匯率與大型FTA的生效與否也並沒有太大關係。日韓兩國不同的FTA戰略反映了經濟結構和發展戰略的差異。

此外,毋庸贅述,由於存在巨額的財政赤字,所以在財政方面,日本也無法實施像韓國那麼大膽的政府支援和干預行為。為了開展東日本大地震災後重建,提高電價勢在必行。如此一來,安倍經濟學就不會變成,也不能變成MBnomics。

過激報道的含義

過激報道實際上反映了韓國發展戰略的矛盾。儘管MBnomics一直標榜「Global Korea」,但其思維框架始終未曾擺脫追趕型國家的局限。在消息來源上依賴政府的韓國傳媒將FTA的對方國家稱作「經濟領土」。他們一面誇耀自己的成功,認為在電氣電子產業等領域「已經無需再向日本學習」,一面又在對日貿易赤字問題上思維停滯,轉而批判日圓貶值。當匯率管制和資本交易自由化導致匯率波動幅度加大時,「韓國不同於保守的日本,將會成為先進的國際金融中心」這樣的報道也就轉變為針對匯率變動的歇斯底里的批判,形成了針對日圓貶值的批判。可是,不發生大規模的資本流動就不可能形成國際金融中心,而且只要採用浮動匯率制,匯率就必然出現波動。

冷靜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如果日本經濟擺脫通貨緊縮困境,需求得到提振,那麼對於韓國而言,日本將很有可能成為僅次於中國的出口成長對象國。在日圓結算貿易比重較大的日韓之間,利用低廉日圓籌措資金的設想也將成為可能。縱觀全球,在資源開發和大型設備訂單方面,日本也通過韓國相對薄弱的商社功能和銀行的國際金融功能支撐著韓國企業。日韓的經濟利害關係在全球層面縱橫交錯,已不再是韓國官員和傳媒描述的那種單純的領土拉鋸戰。

過激報道的情緒化言論最終會擾亂政策,演變為自損競爭力的惡果。當然,從迅速發布訊息和充分履行說明責任的角度而言,日本或許還有很大的努力餘地。然而,在浮動匯率制下,任何國家的政府都必須與市場展開冷靜的對話,而準確、客觀且具有概括性的資訊則是必要的基礎。已經迎來新政權的韓國恐怕應該參悟一下什麼才是經濟運行走向成熟的必要基礎,他們應該認識到自己應經到達了能夠參悟的階段。

(2013年4月10日。標題圖片:在總統就職儀式中與新總統朴槿惠一同合照的前總統李明博(2013年2月25日,圖片提供:Aflo))

美國 TPP 韓國 李明博 FTA 安倍經濟學 日圓貶值 深川由紀子 MBnomics 貨幣 韓元 雷曼危機 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