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下的大學國際競爭力

為「國際競爭力」幻想所惑的日本大學改革

社會

人們總說加強國際競爭力是日本的大學面臨的一個課題,但如果認識不到「現實」與「想像」中的競爭之間的差距,那麼真正的大學改革就不會產生效果。牛津大學教授苅谷剛彥先生將直擊大學「全球化戰略」的盲點。

在圍繞大學的國際競爭力這一主題談論日本的大學時,必須首先探討國際競爭力為何構成問題。尤其是在與英國做比較時,應該重點關注國際競爭力構成問題的背景本身存在巨大差異。如果不弄清這一點,就無法進行比較,即使​​強行比較,其結果也沒有意義。

「現實」與「想像」的國際競爭

首先,讓我們通過與其它領域加以對比,探明「大學」的國際競爭力構成問題的原因所在。比如,在涉及某國企業群的生產效率、政府的外交和軍事力量,或者某國的尖端科技水準等領域時,查問該國的企業、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國際競爭力」十分正常,誰也不會有疑問。因為這些領域早已充滿了「現實(real)」的國際競爭。之所以形容為「現實的」,是因為實際已經形成了會產生競爭的舞臺(=也可以稱之為進行交換行為的「市場」)。

而在另一方面,在教育領域,比如談到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是否應當受到查問時,我覺得對此需要持保留態度。誠然,如果從構成一國經濟實力基礎的「人力資本」的質與量這個角度來考量,我們可以將義務教育納入國際競爭的討論範疇。OECD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正是這樣一個典型事例。然而,這方面的競爭與明確設定了全球化市場和競爭環境的、前述各領域的國際競爭具有不同的意義。

義務教育是由各國在國民國家內部這樣一種封閉的「內部」環境中實施的,從結果來看,不過是設定了較量哪個國家的教育更加出眾這樣一種「想像(imagined)」的國際競爭的舞臺。並沒有出現年輕學生紛紛流向擁有優良義務教育體系的國家,或與他國爭奪優秀教師等「現實的」、國際市場上的競爭。

在「現實」的競爭中處於絕對劣勢的非英語國家

基於以上論述,讓我們再看看大學教育的情況如何。的確,隨著教育全球化的發展,主要是在以英語為授課語言的國家和機構之間,形成了圍繞學生、教師、研究人員和研究經費等展開「現實」的全球競爭的舞臺。在作為本次探討主題的日英比較這一點上,英國的大學,其中的世界級的大學也處在這種競爭之中。

另一方面,在非英語國家,大學教育也和義務教育一樣,並沒有出現學生和教師的國際流動(即爭奪優秀人才)進而形成「現實」市場這種程度的競爭。雖然程度不及義務教育,但大學教育也是國民國家的「內部」事務。確實,這個領域也設定了大學排名這種「想像(imagined)」的國際競爭的舞臺。可是,在非英語國家(特別是非西歐語言國家),其結果並不會對國內的大學教育市場造成大的影響。即使出現了各種競爭,那也只是停留在國內層面。

如上所述,當我們對討論主題的背景進行整理後,關於日本的大學的國際競爭力的問題,只要與英國相比較,答案就顯而易見了。在「現實」競爭的舞臺上,日本的大學處於絕對不利的境地。只要將日語這種被西歐語言國家視為最難學的語言作為授課語言,那麼即使一部分大學採用英語授課,也不可能與將英語這種最強大的「通用語(lingua franca=不同語言集團的人作為交際工具共同使用的語言)」作為母語施行教育的國家以平等的身分展開競爭。除非在一些只有在本國才能學到、才能開展研究的某些領域,採用全球性的標準展示其具有國際公認的附加價值,否則非英語國家的大學毫無勝算。

不過,筆者說這些的目的並非為了再次確認日本的大學處於絕對不利境地的現狀,而是希望討論:在先前設定的討論主題的背景下,對於日本的大學而言,「大學的國際競爭力」在什麼意義上會成為問題、在什麼意義上又不會成為問題。因為由此即可看出日本的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競爭的前提是可全球查閱的資訊

在要求「透明性」和「可核查性」的現代社會,對於英語國家的大學而言,由於是採用英語這種國際通用語來披露資訊,所以無論是教育、研究,還是大學管理和財政情況,那裏發生的一切都是隨時向全球公開的。比如,就拿學位論文的品質來說,只要是用英文撰寫的,那麼任何人都可以查閱,無法隱瞞其評價。

上課的講義大綱和教科書也是如此。由於全部採用國際通用語表達,在全球各地都可隨時查閱。而且,資訊也在這一前提下對外公開。借助這些資訊,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地給各所大學排名。無論是教育和研究品質,還是大學的財政狀況、管理的優劣,全世界都可以一覽無餘。

在全球範圍內活動的教師、學生和捐助者在選擇目標時,這種資訊的「可接近性(accessibility)」很容易就製造出一個現實的國際競爭舞臺。在這個競爭舞臺上,大學得到何種評價是一個關乎其生死存亡的「現實」問題。

日語這個語言屏障所產生的不透明性

日本的大學又如何呢?在各種資訊中,如果不特意翻譯成英文,那麼就只有懂日文的人才能接近這些資訊。從全球範圍來看,由於日語這種極難查閱的語言形成屏障,導致日本的大學狀況顯得不透明。

除了理工科那樣總是用英語發表學術成果的研究領域外,無論是教育的品質,還是學生的能力水準,都不會暴露在全球性的審視目光之下。因此,即使有人製作了全球排名榜,這也不會對日本的大學市場(學生市場、教師市場、資金市場)造成深刻影響。也就是說日本並沒有置身於英語圈大學那樣的「現實」競爭舞臺。

在日本大學生中比例達到60%左右的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生,無論在大學裏學得(=成績)怎麼樣,只要就讀的是難考的名牌大學,畢業後就能在待遇優厚的熱門企業(這也要看中斷大學的學習時間從大三開始的求職活動是否順利)謀得一份工作,這樣一個事實也足以說明日本的大學幾乎與全球性的現實競爭毫無關係。日語這個屏障導致上述事實不為人知,這本身就是日本成功躲過了現實競爭的佐證。

要認識到終歸只是「想像」的競爭

話雖如此,近年來日本國內也出現了圍繞大學國際競爭力問題的爭論。然而,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前述「現實」競爭與「想像(imagined)」競爭之間的差距呢?誠然,一個國家大學教育品質的高低和義務教育的國際競爭力一樣,都是影響該國人力資本品質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即使人員和資金並未發生實際的跨國流動(順便說一句,日本的大學裏的專職教師中,外國人為6,603人,不足總數的4%。絕大部分教育和研究費用來自國內),人們也會對上述意義上的大學教育國際競爭表示關注。

通過與其它國家的大學教育進行比較,看看本國大學教育品質(在一定程度上可通過課程安排和教學大綱加以比較)和學生能力居於何種水準,這在檢討本國大學教育的優勢和劣勢時還是具有一定意義的。日語屏障使得日本的各種市場(勞動市場、大學教育市場、產品市場,亦即使用日語的1億人口造就的市場規模使這些國內市場有可能存續)免受競爭衝擊,在這個先提條件下,即便是在一個想像的競爭舞臺上,提高教育品質仍然將有助於最終提升日本的國際競爭力(經濟、科學技術、政治和外交等)。

可是,這與思考日本在何等程度上面對著現實的國際競爭,以及日本的大學因此將面臨哪些課題的行動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如果混淆了兩者,那麼很遺憾,儘管日本並沒有捲入現實中的激烈競爭,卻一心要提升現實的國際競爭力的努力,最終有可能遭到失敗。

「全球化戰略」並不會產生真正的競爭力

所謂失敗,指的是增加旨在提升大學全球排名的英語課程、增加外國教師等當下時興的「全球化戰略。」本來,既然沒有太大必要性,那麼對於大多數大學來說,這些加強國際競爭力的做法並不會引發一般認為的必要的改革。也缺乏誘因。暫且不談如果針對少數精挑細選的機構集中投入足夠資源會如何,總之按照現行做法不可能增強現實競爭力。

即便將對象限定為頂尖大學,現實國際競爭具有意義的也只是一部分領域。不,這些領域早已展開了激烈的國際競爭。其它領域和教育階段之所以沒有出現相同的情況,正如前面所述,是因為既沒有必要性,也沒有誘因。舉個例子來說,東京大學的外國教師比例僅為6%,而我所在的牛津大學則有41%的教師持有非英國國籍。東大的大學院系、研究所留學生比例合計為8%,而牛津大學為29%。單就研究所學生來看,該比例為14%對58%。即便是日本的頂尖大學,也未能成功吸引到世界各地的優秀教師和學生。

聚焦具有日本獨特附加價值的研究

舉一個身邊的例子來說,我所在的日產現代日本研究所是一所由日本企業捐建的社會科學類研究所。這樣的例子在外國的頂尖大學裏並非什麼新鮮事。數年前,東大在日本各大學中首開先河,接收外國基金會捐助成立了研究設施(數物聯合宇宙研究機構由美國的凱維里財團(The Kavli Foundation)捐贈5億7,000萬日圓設立)。這在當時相當罕見,甚至成為了媒體報道的新聞。這個例子也表明,姑且不談理工類學科的國際競爭力如何,單就人文社會類來看,從來就沒有面對過現實競爭的環境。

那麼,談到日本的人文科學類的大學和學問領域是否具有全球普遍價值這一問題,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在非西歐國家世界率先實現現代化的經歷促使這些學問都以日語形式得到了積累。這段經歷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日本人通過這段經歷學到的東西中,有許多可以作為知識通用於整個世界。對外輸送(即使需要藉助日語)掌握了這種知識的學生,雖有別於國際競爭力的意義層面,應該也算是為世界做出貢獻。認清自身與英語圈以及相似的西歐語言圈的大學之間的差異,展示具有日本獨特附加價值的教育和研究領域,這才是符合自己身段的做法。如果是在這個範圍內,那麼用英語教學也是有意義的。如今日本的大學分不清迫在眉睫的現實競爭與不必要的現實競爭。這便是引發混亂和低效率資源分配現象的問題萌芽。

(2014年1月27日)

標題圖片:英國牛津大學奧里爾學院(Oriel College)(TopFoto/Aflo)

大學 全球 國際競爭力 苅谷剛彥 牛津大學 P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