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冲绳

沖繩問題與東亞的安全保障

政治外交

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正在不斷複雜化。除了分析現狀之外,筆者還將從俯瞰東亞安保環境的視角展望沖繩的長遠未來。

「普天間搬遷」問題陷入膠著狀態

美國海軍陸戰隊普天間航空基地搬遷問題始終無法打開局面。事情將何去何從?

長期以來,我一直在推進普天間基地遷往邊野古的工作。我的方案是將普天間機場3分之1面積的飛機跑道建在海上,將噪音和事故危險性從人口密集地帶轉移到海上。考慮到居民的安全,這種方案肯定遠勝於現狀。但我作為參考意見提供者出席2011年眾議院預算委員會和2012年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之際,公開陳述了不應強行推進邊野古搬遷計劃的意見。我的理由何在?

因為過去在邊野古搬遷問題上,沖繩的容忍派、反對派和中間派一直各占3分之1,但2009年鳩山由紀夫首相宣布「至少也要遷到縣外去」之後,幾乎所有沖繩人都轉為了反對遷至邊野古的態度。

那是民主黨不負責任的政策。在縣外尋找普天間替代地點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理由很簡單,部署在普天間基地的普通直升機和魚鷹直升機是海軍陸戰隊的「腳」,不可能從海軍陸戰隊主體中分割出來轉移到遙遠之地。如果要轉移,就需要轉移整支海軍陸戰隊。包括瑞慶覽的司令部、漢森營和施瓦布營的演習場和其他各種設施。

民主黨政權為了替鳩山的言論擦屁股,在沖繩縣外物色了40多個候選地,但最終未能找到合適的地方,2010年5月,鳩山首相向沖繩縣民眾道歉,低頭承認還是希望沖繩縣能接受搬遷計劃。

或將再次爆發的「全島鬥爭」令人擔憂

但已經行不通了。縣民的情緒已經無法回到過去的狀態。打個比方,就好像是縣民正在餐廳裏不情願地準備吃飯時,民主黨衝上來一邊說著「這家餐廳很難吃。外面有很多好餐廳,大家一起去吧」,一邊把客人都帶了出去。然而外面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好餐廳,結果,人們又回到原來的餐廳,但飯冷菜涼,大家都沒了胃口……。

我也目睹了許多來自日本本土的社會運動家在參加沖繩的反基地鬥爭。他們的目標不只是讓美國全面歸還普天間,而是要激化沖繩的反基地鬥爭,擴大混亂局面,最終實現拆除所有美軍基地,尤其是東半球最大的美國空軍基地「嘉手納基地」的目的。

如此一來,政府與沖繩之間的對立陷入了漫長的膠著狀態,萬一魚鷹直升機引發了重大事故會怎麼樣?沖繩將出現嚴重事態,將會再度爆發1956年的「全島鬥爭」(*1)

(*1) ^ 美國眾議院發布的「普萊斯報告(Price Report)」認為,此前包括軍事用地政策在內的美軍在沖繩統治方式基本正確。對此,沖繩居民掀起大規模抗議運動。美方被迫撤回一次性支付軍事用地使用費的方針,改為採用合理價格租用土地的政策。

沖繩「遏制力」的長遠展望

到底有沒有替代方案呢?我在國會陳述意見時,雖然沒有明示內容,但提出了應該轉向「B計劃」(替代方案)。在此不作詳述,我的本意是,雖然需要花些時間,但可以通過改變海軍陸戰隊在沖繩和西太平洋地區的部署結構和自衛隊的作用,達到不必將基地遷至邊野古的目的。

當然,這需要和美國展開長期、慎重的磋商,歸還普天間的步伐也將變慢。但自做出基地遷至邊野古的決定後,19年時間已經過去了,這樣想來,那麼前述計劃還是十分有價值的。

可是,政府並未改變方針,沖繩縣知事於2013年12月批准在邊野古展開填埋工作,相關工程已經啟動。事已至此,再去主張其他方案只會徒增混亂。儘管遺憾,我還是雪藏了「B計劃」,認為現有選項中的最佳方案是遷至邊野古,再次支持了政府的方案。

假設要將邊野古搬遷工作作為應急避難措施加以推進,那麼我想再談一談長遠的展望。怎麼做才既能從沖繩大幅削減海軍陸戰隊,同時又不削弱日本的遏制力呢?

讓我們思考一下。現在日本之所以得以保持遏制力,並不是因為常駐沖繩的海軍陸戰隊可以隨時反擊來自北韓和中國的進攻。「遏制力」是整個日美安保體制的產物。

遏制力的象徵:「喬治華盛頓號」航母

其中最典型的是第7艦隊。喬治華盛頓號核動力航母以下的大艦隊,如果算上艦載機,光是硬體設施就花費了數兆日圓的巨資。將這支第7艦隊部署在靠近日本首都東京的橫須賀,就是向周邊各國傳遞了美國的強烈意志——「我會保衛日本」。這種美國對日美安保體制的承諾本身,即是遏制力的本質。

所謂遏制力,歸根結底還是能否讓周邊各國堅信「日美安保體制一定會被啟動」,它完全取決於人們的這種觀念。如果其他國家不認為「會被啟動」,那麼安保條約頓時就變成廢紙一張。換言之,平時始終保持緊密的日美同盟關係,不至讓周邊各國心生絲毫疑義,這才是日本遏制力的根本所在。

然而,如果在混亂局勢之中基地毫無軍事合理性地從沖繩撤出,那麼就會重創遏制力。因為周邊各國會覺得存在力量真空區。此前,中國就分別在美國、俄羅斯撤退後,通過武力從越南奪走了西沙群島和赤瓜礁,又在美國撤退後從菲律賓奪走了美濟礁。

如果中國認為「美軍已經被趕出了沖繩」,那麼他們憑藉武力搶奪尖閣諸島(釣魚臺——譯註)的可能性恐怕會顯著提高。一旦他們登陸尖閣諸島,要想驅逐這些侵略軍就很難了。那將會演變成一場戰後首次抱著戰死決心與中國展開的戰鬥。日本行嗎?到頭來,日本就可能會轉為採取「不屈不撓地展開交涉」這種自己擅長的政策方式,和竹島(韓國稱獨島——譯註)一樣,中國實際控制尖閣諸島就很可能成為常態化。

對沖繩的歧視

日本本土對沖繩的苦惱和被歧視感沒有給予充分的理解。但凡聽說美軍基地從面積上看有74%都集中在沖繩,誰都會說「那不公平」,但不會採取其他任何行動。本來,之所以會產生「74%」這個數字,是因為沖繩被歸還給日本之後,只有本土的基地有所減少。1972年時,關東地區聚集了大量美軍基地。後來,立川、調布、練馬、光丘、代代木、橫濱本牧、根岸這些地方的基地設施全部被撤除,從整體來看,本土上的美軍基地削減了65%。但是,與此同時,沖繩的基地僅被削減了20%。

要縮小「74%」這個數值並非易事。如果只是單純地減少沖繩的基地,分子和分母都會縮小,所以不會有什麼變化。要想縮小「74%」,就必須「減少沖繩的基地,增加本土的基地」。只有通過這樣「一進一出」,74%這個數值才會開始變小。

可是,除了岩國外,本土上的其他地區都只是表示聲援,無意為沖繩提供實際幫助。全國知事級別的官員中,明確表示願意接收沖繩基地的只有時任大阪知事橋下徹。

本土與沖繩之間的感情糾葛根深蒂固。在太平洋戰爭中,沖繩曾被作為本土防衛的棄子,居民也被當作了保護本土的「盾牌」,所以他們對本土抱有很深的不信任感。

東亞的戰略展望

考慮到今後中國的擴張戰略,顯然有必要儘早解決沖繩問題。中國正在推進由兩個階段構成的海洋戰略。第1階段是在2010年前後從軍事上控制沖繩、臺灣、菲律賓、婆羅洲串連形成的「第1島鏈」內側,也就是南支那海(南海——譯註)和東支那海(東海——譯註)。第2階段是在2020年前後,擁有可以在串連伊豆7島、小笠原群島、塞班島、關島、密克羅尼西亞直至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第2島鏈」內側擊潰美國艦隊的「反介入能力」。換言之,這是一個旨在確保對西太平洋大半海域控制權的戰略。中國海軍為此曾多次穿越沖繩列島進入太平洋,舉行大規模的演習。現在的日本無法應對這一問題。冷戰時期,日本採取了通過封鎖宗谷、津輕和對馬3個海峽來阻止蘇聯核潛艇艦隊從鄂霍次克海進出太平洋的戰略。因此,日本一直保持了16艘潛艇。但現在除了上述3個海峽外,沖繩列島還有4個可以自由通行的國際海峽。如果要在沖繩列島形成監視中國海軍的態勢,當然就需要過去的兩倍規模,也就是30艘以上的潛艇。遺憾的是,實際情況遠遠達不到這個水準。雖然我們絞盡腦汁通過延長潛艇的退役年限使潛艇總數保持在了22艘,但預算並沒有增加。過去10年間,中國的軍事預算成長了4倍,而日本的防衛費幾乎沒有變化。

比憲法「第9條」更好地保衛日本的,是日美安保條約

話說回來,兵力規模排名全球第1到第6的國家中,竟有4個國家集中在東北亞地區。分別是中國、俄羅斯、北韓和韓國。軍事密集度如此之高的地區在世界上絕無僅有。由於計算失誤和偶發原因,隨時爆發衝突也並非不可思議之事。

身處這樣一個關係緊張的地區,日本之所以一直不用擔心遭受侵略,是因為存在日美安保條約。日本今天的和平並非是受憲法第9條的保護而得到的。

考慮到這種狀況,那麼解決沖繩問題和確保東亞安全的方向性就顯而易見了。雖然需要一些時間,但日本必須提高自身的遏制能力。比如陸上自衛隊應該成為海軍陸戰隊。這樣一來,美國海軍陸戰隊駐紮沖繩的必要性也會降低。沖繩在大格局中的戰略定位也關係到日本能否在日美關係中承擔起這種責任分工。

標題圖片:美國海軍陸戰隊垂直起降運輸機MV22魚鷹在美軍普天間基地著陸,2015年6月10日(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中國 普天間基地 日美安保條約 尖閣諸島 沖繩 海軍陸戰隊 邊野古 基地搬遷 海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