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區重建:東日本大地震後5年

廢爐或將需100年

科學 技術 社會

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堪比車諾比核電廠事故,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災難,現已過去了5年。一直在進行廢爐作業的核電廠廠區內,遍布著儲存核汙水的巨型水槽,每天約有7,000名作業圓在現場工作。

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的進度計劃表宣稱,在福島核事故後,最長40年時間徹底報廢核反應爐。然而,有專家指出,目前就連1、2、3號機組反應爐內已經熔融的核燃料位置都未能掌握,「徹底報廢核反應爐所需時間將以百年單位來計」。為了攻克廢爐工程中的最大難關——取出熔融核燃料,有關方面正調集國內外專家學者,集思廣益展開各種調查和研究。

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全貌,攝於2015年2月(筆者提供)

與核汙水戰鬥的5年

踏入第一核電廠的廠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1,100多個圓筒形的水槽,儲存了多達80萬t左右核汙水。要說事故發生以來的5年就是與這些汙水戰鬥的5年也毫不為過。數量龐大的水槽向我們訴說著迄今處理不斷增多的核汙水工作是何等艱鉅。

從西側眺望福島第一核電廠。在遍布廠區的水槽的盡頭,可以看到核反應爐機房

如何遏制高濃度核汙水增多是一個尤為重大的課題。地下水流入1~4號機組的機房,與原有的汙水混雜形成新的汙水。東京電力希望綜合採取多種對策,到2020年將地下水流入量控制在近乎零的水準。

其中有兩項對策較好地發揮了作用,一是「地下水繞流」對策,在機房靠山一側(西側)挖掘水井,抽取尚未流入機房的地下水並排放到海裏;二是「蓄排水井」對策,通過位於機房周圍的水井抽取地下水並排放到海裏的。迄今為止,通過這兩項對策排放到海裏的地下水總共達到了約23萬t。即便如此,每天仍有約150t地下水流入機房地下。

另一方面也出現了汙水對策引發新問題的事例。為了防止受汙染的地下水從土壤滲入海裏,2015年10月,東電採用每根長度約30m的鋼管沿著護岸建成了總長780m的「海邊擋水牆」。然而,此舉造成護岸附近的地下水位上升,迫使東電不得不抽取地下水並轉運到機房地下,1天最多時達到550t,出現了汙水對策反倒致使汙水增多這種諷刺性的結果,並且目前尚無解決辦法。凍結機房四周土壤以切斷地下水流的「凍土擋水牆」對策,雖然設備已經準備就緒,但全面凍結預計需要8個月左右。

圍繞汙水問題,安倍晉三首相在2013年9月出席國際奧委會(IOC)全體大會並代表東京作申奧陳述時曾斷言「情況已經得到了控制」。而實際上就在他這番發言前不久,剛剛曝出地面水槽洩露了約300t高濃度核汙水的問題,實際情況與首相的發言相去甚遠。而事故發生5年後,風險終於降低到了不會發生不測事態的程度,首相發言所稱「得到了控制」的狀態,總算是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

作業環境得到改善

廠區內的空間輻射量在這5年間也降低了很多。東電認為,有望在3月末將廠區範圍內的全年額外輻射量減少到1mSv以下。之前,從廢墟和地面水槽內的高濃度核汙水中釋放出的放射線,導致廠區內輻射量年間超過了10mSv,由此可見情況得到了很大改善。

為了控制廠區內的輻射量,東電在對第一核電廠(約350萬m2)內的145萬m2用地進行地面鋪修,目前該工程的84%已經完工。另外,採用多核素去除設備(ALPS),已對絕大部分儲存在地面水槽內的核汙水實施過一次處理。廠區內輻射量的下降來自這些對策產生的效果。

空間輻射量的下降也使勞動環境得到了改善。廠區內除了1~4號機組核反應爐機房周邊等局部空間,輻射量依然超過每小時100µSv外,其他絕大部分區域都不必佩戴全罩式面罩了。在距離核反應爐機房較遠的廠區西側,戶外走動只需佩戴免洗防塵口罩和穿著工作服就可以了。筆者去採訪那天,還偶然在附近的路上碰到了野生狐狸。或許已經司空見慣,工作人員們笑嘻嘻地從狐狸旁邊走了過去。而狐狸似乎也不認生,絲毫沒有打算逃跑的意思。這種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的平安氛圍,讓人感到作業現場的壓力已經有所緩解。

出現在核電廠廠區內的狐狸。似乎已經習慣了與人相處,毫無逃跑之意

2015年6月,廠區西側的正門附近建成了內設餐廳和休息區的9樓大樓。2樓的餐廳提供從核電廠廠區外的供餐中心送來的熱飯熱菜。套餐、麵食、丼飯等均為380日圓一份。一邊聊天一邊用餐的作業員們臉上流露出輕鬆自然的笑容。事故發生之初,每個作業圓每天分到的食物,只有少量的鹹餅乾和一瓶礦泉水。可以說現在的狀況已經大為改善。

為明確責任分工加快廢爐和汙水處理的決策工作,2014年4月設立了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推進公司,最高負責人增田尚宏表示,「重要的是讓廠區狀態接近正常作業現場」。如今,只要不刻意進入輻射量很高的區域,第一核電廠廠區內就已經不存在會危及人命的情況了。

熔融的核燃料在哪裏?

話說回來,關鍵的廢爐作業又進展如何呢?1~3號機組的核反應爐機房內輻射量極高,人類無法進入。要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取出燃料,拆除機房,這在全世界都沒有先例,目前尚未進入實質性的作業。需要怎樣的技術、熔融的核燃料在什麼地方,處於怎樣的狀態?為弄清這些基本情況的調查工作,目前總算開始了。

第一核電廠已確定將報廢全部6座反應爐。據說針對在事故中幾乎沒有受損的5號和6號機組,目前的計劃是將其作為旨在報廢1~3號機組的研究設施加以利用。針對事故發生時正在實施定期檢查的4號機組,已經取出了用過核燃料池內的1,535根燃料棒。有關4號機組拆除機房的前期工作進展最快,但具體的拆除日程尚未確定,東電眼下將優先處理1~3號機組的問題。

1號機組方面,罩蓋核爐機房以防核塵埃飄散的擋板,屋頂部分已於2015年10月拆除。在拆除四周牆體擋板和安裝防風苫布後,將轉入清除機房主體上部的瓦礫工作。從燃料池中取出燃料的作業預定將在2020年度啟動。

2號機組核爐機房上部的拆除作業預計將在2016年夏季啟動。不同於發生了氫氣爆炸的1、3、4號機組,2號機組的機房大體保持了原狀,但由於機房內部的輻射量高,原有設備已經受到汙染,所以為了從燃料池裏取出燃料,必須撤去原有設備,安裝新的吊車等設備。首先要拆除頂樓即第5樓地面以上的構築物,於2020年度開始進入核燃料取出作業。

2號機組核反應爐機房(前方),其後方是1號機組核反應爐機房

氫氣爆炸導致3號機組機房頂部化為龐大的瓦礫爐,目前已清除了建築物的鋼鐵構架和巨大的混凝土塊,還鏟去了第5樓的地板,吸除了小塊的瓦礫等,清除核汙工作得到推進。為取出殘留在燃料池內的566根燃料棒,在距離第一核電廠以南約550km的福島縣磐城市,安裝了吊車的機房外罩組裝訓練,正在有關人員中展開。這個設備計劃在2016年上半年運至第一核電廠,安裝在3號機組頂部,2017年內開始取出燃料棒作業。

3號機組機房上部已撤除。右後方是4號機組

有關核反應爐熔毀核燃料的調查工作,1號機組計劃或在今年內把機器人送入安全殼中央部分附近,通過機器人放下帶有攝影機的電纜去調查那些估計已掉入安全殼底部的熔融燃料的狀態。2號機組和3號機組也預定分別在2016年和2017年內實施調查。

核反應爐安全殼內部情況的調查整體比較滯後的原因,在於內部的輻射量極高。雖然調查是採用遙控操作的機器人進行的,但放射線對所有裝置都會造成影響。只要靠近熔融燃料這個輻射源,機器人身上的半導體和電機就很可能受到巨大影響。今後,亟待開發在高輻射量下也可以運轉自如的機器人,儘管科研人員一直在推進有關研究,但實用化尚需時間。

為了真正的重建

即使成功掌握了熔融燃料的位置和狀態,也只能算是廢爐工作的開始。如何取出熔融變形的燃料棒?目前向安全殼內注滿水,採用新開發的裝置取出燃料棒這種方法被認為比較可行,但問題是能否將水灌滿安全殼。顯然,安全殼在事故中已經破損,按照現在的狀況,無論怎樣注水,都會滲漏到地下。除非找到破損部位並加以修復,否則注水就無從談起。當然,破損部位還不一定只有一處。

曾以獨立立場監督核能安全管制的國家原子能安全委員會委員長班目春樹,發生事故時負責為政府建言獻策,他認為「難以解決安全殼的漏水問題,如果不能灌滿水,那就不是可以利用機器人取出燃料棒那麼輕而易舉的事情了」。即使注滿了水,已經凝固的熔融燃料也不能一整塊地取出,還必須找到將它分割成小塊的方法。而且,即使取出了那些切割的燃料塊,又應該以怎樣的形式存放在哪裏?這些問題目前甚至都很難預測。

班目先生認為,完成廢爐工作「恐怕怎麼也得有個百年時間」。不久前確定關停的關西電力美濱核電廠1號和2號機組,預計完成廢爐大約需要30年,日本核電敦賀1號機組大約需要25年。而這些都是在沒有發生事故的正常狀態下所需的廢爐作業時間。

考慮到第一核電廠的實際情況,班目先生的預測正中要害,恐怕比政府和東電的工程進度表更切實際。政府和東電的廢爐進度表中提出的「廢爐最長需要40年」本來就沒有明確的根據。廢爐作業無法提出確切的推進方法,僅僅是熔融燃料的狀態和輻射量的狀況,工期就會大受影響。

政府和東電恐怕會在不遠的將來調整廢爐工程進度表。然而,就算因為廢爐時間拖長而指責政府和東電也是無濟於事的。報廢作業的目的並非遵守日程計劃,必須將重點放在能夠安全、確實完成廢爐工作上。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福島重建。

標題圖片:原子能管制委員會委員長田中俊一視察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2016年2月13日下午於福島縣大熊町(圖片提供:時事社)

東日本大地震 福島第一核電廠 核電廠事故 東京電力 廢爐作業 核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