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森林再生之路——自伐型林業

自然環境 社會 工作勞動

由於木材價格低迷以及人口過稀,林業從業人員日漸減少,因無人養護而棄置在那裡的「荒蕪山林」逐漸增加。文章著眼於小規模林業所有者,探討如何走上森林再生之路。

進口木材驟增,國內森林荒廢

日本國土70%的面積被森林所覆蓋。日本也被稱為「綠色列島」,人們自古以來就將森林作為能源、建築材料以及生活物資的供給源加以利用。日本人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桃太郎》的開頭寫道:「老爺爺常常去山裡砍柴」,可見山裡的雜草對於農業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將雜草鋤進農田裡,可以保持耕地的地力。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一度成為日本的森林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這種狀況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由於化肥的普及以及原油的進口,對雜草和薪炭的利用急劇減少,森林漸漸遠離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隨著經濟成長和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建築材料和造紙用木片等產業用木材也由國外大量進口。1955年日本木材自給率為96%,到1970年下滑到不足50%,而2002年降至最低點18.8%。日本國內所使用木材的8成以上都要依賴進口了。

日本約4成的森林是為生產建築用木材而種植的人工林,其中大多為戰後的上個世紀50年代之後種植的。日本屬於亞洲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培育人工林時,清除林中的雜草和攀援植物以及間伐等作業必不可少。但是,由於人們對森林資源的利用逐漸減少,越來越多的森林不再實施這種作業。也有人指出森林環境正在日益惡化,如林中變暗,下層植物無法生長,土壤流失,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等。也就是說,日本森林資源過度利用的問題轉化為利用過少,資源的持續利用成為重大課題。

資源利用過少導致就業人口急速減少,由此引發勞動力的老齡化問題。林業在年輕人心目中變為缺乏吸引力的產業,甚至成為「危險、骯髒、勞累」的「3K工作」(這3個日文單詞的首字母發音都是Ki——譯註)的代名詞。林業的衰退也是山村人口減少的原因之一,很多年輕人都移居到大城市求職。

森林所有者也漸漸上了年紀,不再踏入自己的林地,森林所有權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各地都發生私有林未登記入冊的情況。

林業復甦的新風向

然而,最近林業界開始出現了兩種新風向。其一,大規模木材加工廠的基本原料轉為利用國產材,隨著生物質發電廠的啟動運營,木材的生產量也逐漸增加。國內生產之所以再現生機,除了海外進口的原木價格上漲以及日圓下跌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戰後營造的國內人工林迎來了資源利用期。大規模木材需求的產生對穩定的木材供給提出要求,為此政府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如利用高性能林業機器以提高生產率,制定所謂流通合理化政策,以促進大規模生產及流通。以前一直圍繞著支持間伐採取措施,2014年開始鼓勵主伐(為利用木材本身而進行的採伐),到2017年,木材自給率已經恢復到36%。

另一種新風向是,越來越多的2、30歲的年輕人從城市移居到山村並開始從事林業工作。這種動向在21世紀之初被稱為「回歸田園」,受到人們的關注,而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之後,這種現象更是有增無減。不少年輕人表示:「忽然意識到,即使住在東京,也很有錢,可是一旦發生大地震,超商裡東西都賣沒了,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生存能力。」年輕人口向山村流動,現代年輕人為什麼會從事林業這種令人厭惡的「3K工作」呢?筆者追隨這些年輕人的足跡,走訪了日本各地的林業工作現場。

移居鄉村的年輕人,林業與其他工作兼做

從城市移居過來的年輕人,其就業方式的特點是,將幾種職業組合起來獨立經營,以此維持生計。與林業相組合的職業,多數情況下包括擔任農戶或戶外體育運動的指導、餐飲店經營者、攝影師、花道老師、木匠、出版人、IT服務人員等多種自營工作。

舉個例子,有位30多歲的女性從事皮划艇教練工作,兼營林業。她說,這份工作很不穩定,雖然在夏天的節假日可以當教練賺錢,但颱風來襲時收入銳減。林業的收入雖然算不上豐厚,但它是冬季可靠的收入源,將兩者結合起來可以保證整體生活的穩定。樹木的採伐可以靈活安排時間,很容易與根據客人的需要限定時間的工作結合起來進行。林業作為一種副業,易於與其他自營經營進行搭配。可以從使用鏈鋸和小型貨車生產柴薪開始,初期投資並不是很大,這也使加入該行業較為容易。

另外,也有很多年輕人被林業這種工作本身富有的魅力所吸引。間伐後陽光照進森林,景象異常美麗;在前人留下業績的基礎上繼續勞作,親身體會到眼前的工作與未來息息相關,內心感到十分充實;深感自身肩負著保護水源地環境的使命…這些魅力都是在城市工作中無法感受到的。也有年輕人從生產柴薪的技術開始逐步學習,直到生產優質建築木材,他們不斷提高自己的水準,並從中體會到學習技術奧妙的樂趣。

不必擁有森林也可加入的「自伐型林業」

由移居者自營的小規模林業開始被稱為「自伐型林業」,為了普及這種林業模式,2014年成立了NPO法人。法人的名稱是「實現持續性環境共生林業的自伐型林業推進協會」。通過協會獨立舉辦培訓和論壇以及向地方政府提出建議等方式,開展將「自伐型林業」推廣到日本各地的活動。

那麼,何謂「自伐型林業」?在此需要重點區分它與「自伐林業」的不同。所謂自伐林業,是指世代擁有森林所有權的林戶在自家所有的森林中培育林木,以家庭勞動力為主進行採伐的林業經營形式。這種林業經營通過幾代人兢兢業業的勞作培育森林,如今卻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嚴峻局面,因為並非所有後人都願意繼承家族林業。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自伐型林業」,讓即使不是森林所有者的城市年輕人也能與家人和夥伴一起自主經營林業,從這一點上來說意義重大。「即使不是森林所有者」這點,就是將其稱為「自伐型」的原因。

自伐型林業繼承了自伐林戶迄今為止積累的技術經驗,具體而言具有以下特點。

  • 精細勤勉的育林和砍伐作業
  • 利用小型機器搬運
  • 對所需部分一點點進行砍伐,因此小規模開闢用於搬運作業的道路即可,對山林的破壞小
  • 即使修建的道路狹窄,搬運時也不會毀壞山林
  • 採用多次間伐的形式,逐漸進行間伐
  • 進行長伐期作業,在普通採伐林齡(40~50年)2倍以上的採伐林齡段進行主伐
  • 主伐時進行小面積皆伐或擇伐

這種「自伐型林業」的運作具有抑制塌方和泥沙流失的防災功能,還起到保護森林內的植物和生物的作用。與政策推動下的短伐期的大規模林業相比,可以說自伐型林業對森林產生的負荷較少,也更利於環境保護。

森林所有者與移居者的契合是關鍵

「自伐型林業」能否順利推廣,關鍵在於非森林所有者的年輕人能否獲得森林所有者的信賴,能否讓對方放心地將運作和經營全權委託給自己。

森林所有者和移居者的關係呈現出多種類型。有購買林木或者按約定價格受託進行間伐作業的,但在不涉及金錢的基礎上構建兩者之間關係的實例也有很多。比如,所有者爽快地建造進入山林的道路,移居者為對方採集野菜和柴薪,由此獲得全權作業的工作。也開始有一些地方政府為區域內的森林所有者與移居者構建牽線搭橋的機制。地方政府將支援「自伐型林業」定位為人口過疏化對策(地區政策)。

另外,為了從森林所有者那裡獲得穩定的木材供給,國家也開始從制度結構方面進行考量。2018年5月制定的《森林經營管理法》規定,凡森林所有者不能妥善管理的森林,可以將其經營權轉讓給「具有熱情和能力的林業經營者」,這項制度進一步推動了主伐作業。總之,林業振興政策始終堅持將林業視為經濟發展產業的定位。

日本近年來頻繁發生暴雨、地震等自然災害。在災害多發的國家應該由誰,如何進行林業經營呢?日本的林業已走到左右未來森林面貌的交叉口。筆者所期待的並非20世紀那種大規模的林業經營,而是由年輕人主營的小規模「自伐型林業」的推廣。

標題圖片:自伐型林業經營者正在搬運採伐的木材。2015年,千葉縣鴨川市(自伐型林業推進協會提供)

年輕人 環境 森林 自然 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