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貿易問題的深層原因:打「強硬牌」的理由何在?

政治外交

最近一段時間,日韓關係不斷惡化。之所以會造成如今這種無法通過外交管道實現和解的狀況,筆者指出原因在於「日韓兩國都認為美國會跟自己站在一邊,在這種前提下行動,便互相打出強硬牌」。但是,筆者對這種「前提」本身提出了疑問。

隱藏在「場面話」背後的「真心話」

7月1日,日本政府公佈了新的對韓出口管制措施。顯然,深層因素在於,日本對受到原強徵勞工等問題影響而日益動盪的日韓關係感到不滿。雖然政府說的是出於安保方面的理由,經濟產業省早就計畫對部分產品加強出口管制,但真相卻是,此次的措施讓這個本來毫不相干的問題與政治掛了鉤,借安保措施這種「場面話」吐露出日韓關係惡化的「真心話」。

關於為何要在參議院選舉之前採取這種措施,流傳著各種推測。加強對韓出口管制,並不能幫助執政黨馬上提高支持度,所以如果要說其中有什麼政治考量,或許可以認為,主要是希望能夠對支撐政權的支持者,尤其是民族主義色彩強烈的人群起到宣傳效果(政治學用語叫做「集結效果」)。選舉前發佈的各種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這項措施贏得了超過半數以上受訪者的支持,如果政府和執政黨真是如此盤算的,那麼可以認為至少是有收穫的。

但此舉也留下了一些問題。正因為眾多國民對管制措施表示支持,結果就壓縮了政府的選擇空間。要求對韓採取更強硬措施的情緒在日本國內不斷蔓延,政府很可能從出口管理「白名單」中剔除韓國。一連串強硬措施恐怕會驅使反擊口吻漸強的韓國民意走向更加強硬的方向,導致日韓兩國的關係邁向嚴重對立的局面。

韓國民意聲稱「不指望外交管道解決問題」

不過,日韓兩國到底是因何陷入這種狀況的呢?正如韓國憲法序言中提及的那樣,韓國是一個基於「日本殖民地統治非法」原則而建立的國家,遵循這一前提,2018年10月韓國大法院做出了關於原強徵勞工問題的判決——這就是最初的導火線。

儘管這是關乎國家正統性的「原則」,但韓國政府長期以來卻一直努力管控著以原強徵勞工問題為代表的歷史認識問題,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其在經濟和安保方面對日依存度很高,唯恐日韓關係受損。

但是現在,日本對韓國而言重要性已經降低。實現經濟發展之後,韓國人開始覺得,即使日韓關係出現些許裂痕,韓國依然可以在經濟和國際關係方面維持自身的地位。

比如,韓國調查機構Realmeter7月3日實施的民意調查顯示,作為韓國遭遇此次出口管制後可以選擇的解決辦法,期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的受訪者占比不到4分之1。從文在寅政權的執政黨支持者來看,期待通過外交管道解決的人僅占5%。

正因為如此,文在寅政權也採用與這種民意動向保持一致的形式,譴責了日方的態度。在韓國,支持政權的進步派與反對政權的保守派之間,民意一直在趨於兩極分化,但此次保守派媒體和在野黨也主張應該對日本採取強硬態度。

雖然保守派攻擊文在寅政權「束手無策」,但也並未主張向日本讓步。韓國朝野各黨在抨擊日方態度這一點上步調一致,唯一的分歧是如何看待文在寅政權對事態惡化應承擔的責任,以及應該如何打開局面等「方法論」的問題。

韓國經濟界話語權降低也是一個原因

在思考韓國的狀況時,經濟界話語權降低這一點也很重要。韓國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團體——全國經濟人聯合會針對經濟界人士實施的民意調查顯示,多達近半數(48%)受訪者認為政府應該採取的措施是「外交對話」。作為受到此次出口管制直接衝擊的經濟界人士來說,這樣的調查結果可謂是在情理之中,但問題在於,且不說政府和執政黨,就連與自身關係密切的保守派在野黨,經濟界人士也缺乏向他們表達上述觀點的手段。由於與前政權之間的政商勾結關係遭到詬病,韓國經濟界在政治方面的話語權大幅降低,這是導致人們幾乎聽不到擔心此次出口管制會對經濟造成影響這種呼聲的另一個因素。

以川普外交為代表的「自行解決」潮流

從更大的格局出發,也就是站在本地區的國際關係這個層面上,應該如何理解日韓關係的這種現狀?海外媒體大多指出,此次日本決定採取出口管制措施的背景,與美國川普政權推行以經濟打壓為武器的外交路線存在關聯性。

話雖如此,但恐怕事情絕不像外界評論的那麼簡單,只是私交甚好的日美首腦單純地互相借鑒外交手法。川普政權接連做出的「單邊主義」行徑,導致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國際組織的威信下降,在國際社會上,試圖「自行解決」自身政治或經濟問題的動向正在蔓延。事實上, WTO的資料顯示,G20成員國出臺的貿易限制措施在2018年達到了WTO成立以來的最高水準,時至今日依然維持在高水準。在這個意義上,無論對錯好壞,此次日本政府對韓國採取的出口管制措施可謂是順應了當下的這種國際潮流。

在對美關係上抱有自信的韓國

川普政權的態度也對日韓各自的外交態度造成了影響。日本抱有一種朦朧的期待,認為安倍首相與川普總統私交甚好,所以美國也會支持此次的措施。在日本國內,人們認為韓國試圖與美國構建良好關係的努力已經失敗,正逐漸被孤立,這個「日益孤立的韓國」遭遇此次的出口管制措施後,表現出期待美國出面調停的態度,這甚為荒唐。

但是從韓國的角度來看,尤其是在文在寅政權的眼中,對美關係的狀況又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日方7月1日宣佈採取此次管制措施的前一天,也就是6月30日,美國與北韓首腦在板門店會面,正如這一典型事件所反映的那樣,韓國政府在與美國就北韓問題展開合作方面具有相當的自信。

韓國政府內部甚至有些官員嘲笑,日本連美國與北韓接觸的相關動向都無法掌握,安倍政權還自誇什麼日美「良好關係」。換句話說,韓國未必認為自身的對美外交落後於日本。於是就形成了今天這種局面,日韓兩國都在自認為美國會跟自己站在一邊,於是就在這種前提下展開行動,互相打出強硬牌。

「日美韓」框架是否會瓦解

不過,具有重要意義的是,相較於日韓兩國的對美看法孰對孰錯,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恐怕日韓兩國原本就對川普政權的東北亞政策抱有「相同的」錯誤認識,又都在這個基礎上展開行動。在G20大阪峰會召開前夕,川普總統曾親自質疑日美安保條約的非對等性,正如這一典型事件所反映的那樣,川普政權存在一種要對與美國相距遙遠的東北亞局勢保持距離的傾向。美韓同盟自不用說,日美同盟也並非鐵板一塊,針對本國與日韓兩國之間的問題,美國似乎講究「厘清是非」,或者說是「凡事都要有個說道」。

可是,眼下日韓兩國卻是在「美國的東北亞戰略是以美國與本國的同盟關係為基礎,在完善的整體規劃(grand design)下推行的」這個前提下來討論問題的。正因為如此,所以日韓兩國一邊設問在這個「或許並不存在的整體規劃」之中,美國會更加重視日本還是韓國,一邊展開行動。這其中存在著一些源於傳統對美關係的「幻想」,兩國一直在這種幻想中尋求美國的支持,爭鬥不休。背後的邏輯是對過去那個美國政府的印象,當年在歐巴馬政權下,美國政府曾介入因慰安婦問題產生矛盾的日韓兩國之間,撮合雙方就慰安婦問題達成了協定。

然而,對於今天的美國來說,並沒有太大的積極性要在對立的日韓兩國之間選邊站隊。如此一來,在民意不斷惡化的背景之下,對美國的支援抱有錯誤期待的日韓兩國將會繼續互相打出「強硬牌」。長久以來,本地區一直維繫著「日韓作為美國的兩大盟友與美國聯手應對東北亞的威脅」這種同盟格局,而此次的事態,或許明確昭示著這樣一個時代的終結。

「同盟國」的地位降低

日本和韓國分別與美國單線聯繫,這種關係將會隨著美國對東北亞關注度的下降而日益變得淡薄。只要沒有出現韓國遠離美國,向中國靠攏的情況,恐怕就不會出現美國選擇支持日韓中的一國,演變為以日美或者美韓雙邊同盟為核心的體制。

而這種未來已經近在咫尺。7月9日,美軍最高武官、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Joseph F. Dunford, Jr.)將軍宣佈將協調各方組建「軍事聯盟」,以保護伊朗附近海域的民間船隻。針對這個問題,川普總統已經在個人推特上表示「這些國家(而非並不依賴中東能源的美國)應該自行保護本國船隻」,作為「應該自行保護本國船隻」的國家,他列舉了中國和日本。而且首先提到的並非盟友日本,而是中國。

這種事態反映的現實是,對於美國而言,「盟友」逐漸不再具有特殊身份,日韓的矛盾正在這種大趨勢中加劇。針對這個問題,或許我們已經不能再局限於狹隘的兩國關係這種框架,而應該在更加宏觀的框架下進行重新思考。

標題圖片:G20領袖會議第三階段會議開始前,安倍晉三首相(中右)在與韓國總統文在寅(左2)握手後面露凝重神情,2019年6月29日,大阪市住之江區(時事)

美國 韓國 東亞 貿易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