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文化中的擬人化

文化 娛樂 漫畫 動漫

約有800年歷史的國寶《鳥獸人物戲畫》,借助擬人化的兔子烏龜等動物,風趣幽默地描繪了人類社會。《鳥獸戲畫》如今還被拍成了動畫片,周邊也很有人氣。而且,現代的日本,不僅動物,國旗、車站、血型等萬事萬物都可以擬人化形式出現,堪稱擬人化大國。讓我們來看看這種現象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將各國國旗擬人為武士

將各國國旗擬人化的專案「World Flags」備受熱議。該項目是將各國的國旗擬人化後,再通過插畫和漫畫的方式來介紹世界各國的歷史和文化,這樣在舉辦各種活動時,便能有效渲染氣氛。當然了,這個策劃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給東京奧運會造勢。

其角色的特點,一言以蔽之,就是「帥哥武士」。從中可以看出策劃方的意圖:武士這個詞彙眾所周知是日文本化的象徵,因此策劃方希望通過這一內容把地球人的眼球吸引到日本身上。此外,體育報導中也喜歡使用這個詞彙,作為向世界傳達資訊的日本產角色,在理念上也是很適配的。

這次沒有用老少咸宜的吉祥物角色,也沒有用大受男性歡迎卻飽受非議的美少女形象,而是用了「帥哥」形象,這點很有意思。帥哥/美少女擬人叫做「萌系擬人」,是00年代後開始在東亞各國流行開的,但在其他地方卻沒有太大波瀾。各國的反響如何呢?此外,就拿受眾群體來說,這個帥哥擬人能在男性群體和中老年群體裡獲得多大支持呢?我們在等待東京奧運會的過程中又多了一個有趣的八卦可以討論。

左起依次是日本、西班牙、法國、俄羅斯、英國的國旗擬人角色©WORLDFLAGS
左起依次是日本、西班牙、法國、俄羅斯、英國的國旗擬人角色©WORLDFLAGS

角色創作

創作新角色時,主題肯定不能只限於一個。比如各地區的吉祥物角色,構成角色的元素裡要有該地方的特產、著名景點、當地的象徵性花鳥,還要有著名的歷史人物等。我居住在埼玉縣上尾市,隔壁桶川市的吉祥物形象就是頭戴市花紅花,一身江戶旅人裝扮,體現的是中山道桶川宿這個保留了江戶風情的歷史景觀。

桶川市吉祥物「小桶」
桶川市吉祥物「小桶」

在這些具體元素之上,再加入「未來」、「和平」等抽象概念元素,就拼湊出了如今地方政府和企業、以及各種活動相關的吉祥物了。

如果把這種各元素混搭出來的角色姑且叫做複合型,那麼與此相對,也就會有一個主題創造一個角色的情況。

各個車站、各條鐵路、各個商場、各個咖啡店、各種血液成分、各種電腦語言、各種節假日等等。一個車站對應一個角色,一條鐵路對應一個角色,類似這種根據單一元素創作的角色,我們權且叫作單一型。

複合型是為了創造新角色,而「將符合理念的多個元素融為一體」。拿各地吉祥物來說,那就是要加入當地的特產和名勝等元素了。

與此相對的,單一型就是在創造新角色時,「只是用某個特定的主題元素」。例如用天王州ISLE車站來創作新角色。從名字來說,適合設計成日本人和歐美人的混血兒。然後再用人的形象來表現車站。換句話說就是「將車站擬人化」。於是擬人化角色就誕生了。

就像這樣,擬人化在如今的日本隨處可見。更準確地說,在創作角色的時候,擬人成為了一種不可或缺的表現手法。角色文化,無論邊緣還是主流,如今已然滲透到日本的方方面面,可以說這種手法已經必不可少了。

業餘創作活動的普及

稍微回頭看一看前些年,擬人化這種表現手法早就在業餘網友創作的同人志、部落格或社群網路發文中使用了。

本來擬人化作為一種比喻手法被發明出來,從古以來就是用於啟蒙或諷刺。尤其是近代社會,除了諷刺惡搞之外,還廣泛應用在兒童教育啟蒙、兒童用產品或家用產品的宣傳上。

如今,這一功能依然在沿用,不過另一方面,作為創作角色的一種手段,使用擬人化手法的場景也陡然增多。

其背景是90年代的同人文化,尤其是各種作品和作家的粉絲文化受眾群體(尤其是女粉絲)使用的表現手法。在特定作品或作家的粉絲群體這個封閉層內,用喜歡的作品角色來創作原版故事中沒有的新故事,或在全新的場景下展開新劇情,這種二次創作活動非常興盛(如今也有大家耳熟能詳的麵包超人擬人BL本子等)。這類粉絲特有的創作行為再往前追溯,就是從70年代後期開始以粉絲俱樂部的會員雜誌或動漫雜誌投稿欄等為媒介興盛起來的,然後不斷改變形態一直延續至今。

讓形態發生變化的一大契機就是網路的普及。個人網站、部落格、社群網路等匿名性高的發聲平台不斷湧現。在這裡線民不再局限於特定的作品和作家,更加鬆散的創作者/受眾關係開始形成。

想要創作能獲得大多數人共鳴的角色,已不再需要使用只有粉絲之間才通用的既有角色,也不需要從零開始創作原創角色,只要用眾所周知的主題要素來做就行了。身邊的東西——學校的硬體設施(黑板、粉筆、課桌、理科實驗室的器具、音樂教室的樂器等等)、上學上班使用的軌道和車站、放學下班後去的咖啡店或商場、購物使用的各種卡、飲食類的則有回轉壽司的壽司食材、甜品、紅酒,其他的還有地方政府、寺院神社、政黨、大學等等,從日常社會的各種東西一直到不可目視的抽象事物,進入00年代後,萬事萬物都變得可以擬人化了。

潮流剛剛興起時,很多人都愛玩一些不為人知的新鮮梗(回轉壽司的18禁BL本子或蟑螂美少女化、憲法第九條等都引發熱議),後來「啥都可以」逐漸變得日常化,最後比起玩梗,大家還是更看重作品品質過不過硬了。

走進主流文化

說起來,從政府、圖書館和員警等公共機構、企業、大學,到地方的工商界業會、商業街都開始跑去搞吉祥物角色了,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受90年代興起的本土吉祥物(軟萌吉祥物)的影響。

面向社會大眾的角色,基本路線還是走來源於兒童文化的吉祥物那種無論男女老少都能接受的形象。有時也有採用來源於阿宅文化的萌系角色路線,但是女性角色裸露太多的話,又容易讓人覺得是性暗示,所以這點多少受到了些批判。

公共機關中最喜歡利用亞文化作品的當屬自衛隊,他們創作了很多擬人角色,基本上各地方基地都有自己的專屬角色。

此外,自衛隊的萌系角色中還有設定為人形機器人的美少女存在。這與始於80年代的機甲少女一脈相承。

自衛隊山口地方協力本部的機甲娘
自衛隊山口地方協力本部的機甲娘

是擬人化,還是制服美少女,抑或是人型機器人,這些都是創作者設定的問題,從最終得到同樣效果這點來說,這都是一樣的。總之,要達成創作萌系角色的目的,我們有「擬人化」這麼一個選項。

文化史中的擬人化

日本從中世起就創作了各種擬人化的故事。「十二生肖」、「海鮮類」、「酒」、「《源氏物語》各卷」等,選擇一定的範疇,在此範圍內進行角色化處理,創造出與其他範疇相對立的構圖——這種文化一直延續至今(參見伊藤慎吾的《擬人化與異類合戰的文藝史》)。站在文化史的角度來看,就能看出這種充滿擬人化創意的文化傳統,如今又在新的文化語境下重生了。

這種深諳「擬人化」創意的傳統文化,如今似乎在融入同人志即賣會Comiket等次文化熱度和網路普及等的現代要素後,又再次煥發光彩。今後又將何去何從,讓我們拭目以待。

標題圖片:WORLDFLAGS「帥哥武士」(左起依次是日本、中國、美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國旗擬人角色)©WORLDFLAGS

動漫 動畫 娛樂 擬人 萌系 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