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冠肺炎疫情思考日本人的「健康素養」

社會 生活 醫療健康

如今新冠肺炎相關的資訊氾濫,如何判斷醫療健康資訊的可信度,就很考驗個人的辨別能力了。為此我們採訪了致力於推廣「健康素養」理念的聖路加國際大學中山和弘教授。

中山和弘 NAKAYAMA Kazuhiro

聖路加國際大學教授。專業為保健醫療社會學、看護資訊學。博士(保健學)。主要研究題目是市民、患者、醫務人員能否基於正確資訊做決策、醫療第一線是否以患者為本做出了切實的醫療支援。目前在《每日新聞》連載專欄《決定健康的能力》。

謠言的傳播和偏頗的資訊輸出

從「新冠病毒怕熱,得多喝熱水」「中藥有預防效果」「多吃納豆,多喝優酪乳可以提高免疫力」,到「厚生勞動省為了解決口罩不足的問題,開始生產帶日本國旗標誌的口罩」,毫無科學依據的預防偏方和假消息等等,諸如此類的各種資訊充斥著整個網路和SNS。

隨著疫情的擴大,謠言也在海外散播開去。如何加強準確的資訊傳遞,如何判斷資訊的可信度,考驗大家辨別能力的時候到了。中山和弘教授指出,特別在日本,「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前就有不少人表示日本沒有與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相當的機構,也沒有足夠的公共機構向國民傳遞簡單易懂的健康資訊,因此很難獲取準確的醫療資訊。」

他表示,1月16日日本宣佈了首例確診病例後,媒體發佈資訊的方向就存在一些問題。「厚生勞動省在較早階段就通過推特發佈了具有日常可操作性的資訊,比如勤洗手可有效預防傳染之類的。這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媒體卻花了大量精力去報導不斷增加的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資訊是用來説明人們做決策的。風險資訊出來了,如果我們對付得了,那就可以降低風險,但是如果對付不了的話,那麼風險資訊就只會加劇精神負擔而已。同樣的,你要跟國民說好多地方的衛生紙都被搶光了,那就等於是在煽動消費者『趕緊去買』。我覺得他們根本就不懂什麼叫『風險傳播(Risk Communication)』。既然新冠肺炎明明有人治癒出院了,那麼除了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之外,我們也應該同步公佈治癒的人數。報導資訊全面立體,不偏不倚是很重要的。此外,報導新冠肺炎的消息時也必須儘量避免專業術語,使用簡明易懂的語言。」

評估資訊的要點是「人物、對比、出處、目的、時間」

要想不被偏頗的資訊和謠言左右,能夠自己獨立思考判斷和行動,就需要我們從平時起有意識地提高「健康素養」。健康素養就是指,一個人如何獲取、理解、評估各種健康相關資訊,並且基於這些資訊做決策的能力。日本人的健康素養跟外國人比起來是高還是低?中山教授使用了2014年歐洲研發的以普通人為對象的健康素養標準來跟日本做了對比調查。該調查通過「醫療保健(生病或出現症狀時對醫療資源的使用等場景)」「疾病預防(打預防針、體檢、疾病預防行為等)」「增強健康(評估生活環境,參加保健健身活動等)」3個領域,來對「獲取」「理解」「評估」「利用」健康資訊的四大能力進行評估。中山教授使用了47道題,對20~69歲的1054個日本人實施了調查,然後將調查結果與德國、荷蘭、西班牙等歐洲8國的結果進行了比較。

比如在獲取醫療保健資訊方面,有一道題是「獲取比較在意的疾病治療的相關資訊時的難度」,一共有「非常簡單」「比較簡單」「有點困難」「非常困難」這4個選項。調查結果顯示,在所有題目中回答「困難」(「有點困難」+「非常困難」)的日本人所占的比例要高於歐洲8國的平均水準。其中,「從網際網路等媒體獲取的疾病相關資訊是否可信的判斷難度」一題,歐洲平均有49.7%的受訪者認為「困難」,日本則高達73.2%。

當然,這只是平時的調查,在如今「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狀況下再做調查,或許歐洲的結果也會不一樣吧。不過我們還是知道了,儘管日本人平時非常依賴於網路資訊,但在判斷資訊可信度時,很多日本人還是認為難以判斷。

在判斷獲取的資訊是否值得信賴時,中山教授推薦大家記住幾個關鍵字「人物、對比、出處、目的、時間」,代表五大要點。

  • 發佈這個資訊的人是誰(人物)?換句話說,是具有可信度的專家嗎?一定要警惕網上的匿名訊息。
  • 跟其他資訊對比過了嗎?換句話說,其他資訊或許傳遞的是不一樣的內容。
  • 出處是哪裡?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依據,那或許只是個人的意見和感想而已。
  • 這些資訊發佈出來的目的是什麼?換句話說,可能只是一種宣傳。
  • 資訊發佈的時間是什麼時候?換句話說,資訊可能已經過時了。

這種未經確認的資訊一旦在SNS上不斷轉載,錯誤資訊和謠言瞬間就會擴散開去。本來附上「出處」連結是網路的一大優點,但很多資訊要麼沒有出處連結,要麼即使是有連結,轉帖的人也不看不確認就直接轉發了。

可信度高的綜合性網站根本不存在

中山教授指出,日本沒有保健傳播專家可以向市民傳遞簡明易懂的醫療健康資訊。「如何傳遞衛生健康資訊,國際上是有研究積累的,例如在美國,他們就會成體系地培養保健傳播領域的專家。但是日本還沒有這樣的培養體系。比如在日本,在傳染病專家和普通民眾之間,沒有能發揮橋樑作用的保健傳播專家,就沒辦法有效易懂地傳遞資訊。」

此外,日本也缺乏可以向市民提供簡單易懂且值得信賴的健康資訊的綜合性網站。比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下屬組織國立醫學圖書館(NLM)面向普通國民開設的Medline Plus就會提供綜合資訊,還有「Medical Encyclopedia(醫學百科書)」專欄,使用者可以按照字母順序查找詞條,詞條解說文字也簡單易懂。而作為資訊的出處,網站也會貼上CDC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等國立機構和代表性學會的連結。而且如果你想要獲得更專業的資訊,則可以通過NLM運營的PubMed網站免費搜索世界各國的論文(很多日語論文不在資料庫中)。而日本卻連可以免費搜索健康科學和醫學類論文的網站都沒有。

現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網站正在加大新冠肺炎相關資訊的披露。只不過網站的語言只支援聯合國通用的6國語言,所以沒有日文版。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也有專家開始承擔起「個人的責任」,用簡明易懂的語言向日本民眾傳遞綜合資訊。3月16日,京都大學山中伸彌教授開設了新冠病毒相關資訊的網站,他寫道:「該網站僅出於個人的責任感而開設,與京都大學和iPS細胞研究所並無關係。」網站上除了簡單易懂地解說冠狀病毒的特性,還貼上了相關論文和資料,以及之前的報導的連結。而且還把資訊分為「有依據的正確資訊」、「大概率是正確的,但還需要更多證據的資訊」、「或許是正確的,但證據不充分的資訊」、「為了今後的防治工作,需要儘快收集證據的專案」幾大類進行介紹。「許多專家對日本的現狀實在看不下去了,於是開始以個人身份發帖。這點真的非常寶貴。」中山教授說,「不過,我也希望他們能夠發帖指出,讓這種只能個人站出來發聲的狀況一直持續下去是不正常的。」

做決斷的技巧

健康素養高,指的是能夠獲取準確的資訊,並最終能在自己的健康相關問題上做決斷。「日本人比較傾向於只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如果沒有多找一些觀點來進行比較的思考能力,就算你找到再多再正確的健康資訊,那也只會眼花繚亂無從下手。無法做決定,意味著很難形成獨立的自我價值觀,很難找出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想要提高健康素養,就必須從娃娃抓起,開展健康教育,讓孩子們學會用自己的價值觀來決定健康和生活方式。」

中山教授指出,醫療第一線必須為患者做決斷提供支援,但現階段這方面也做得不夠好。「日本有個很強的傾向,就是讓醫生來做專業判斷。醫生們也覺得應該是由他們來下決斷的。但醫療本來應該是以患者為本的,換句話說,它的目標就是讓患者能夠基於正確的資訊,做出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決斷。為此就有必要提供多個選項,客觀地說明各種選項的優缺點,説明患者為自己的治療做出決斷。醫生的解釋太過專業晦澀,患者無法理解的,就得護士來提供相應的幫助。從現狀來看,護士也才剛剛開始學習如何幫助患者做決定的技巧。」

歐美根據國際標準製作了支援患者的「決策輔助指導」(Decision aids)。中山教授正與一些同仁在展開共同研究,希望能夠設計一款適合日本的決策輔助體系。例如乳癌手術中是全切還是部分切除,在不得不做這類極其艱難的決定時,就需要構建一個體系來將各種選項的優缺點都進行數值化(標明優先程度)。將決策過程變得視覺化之後,可以幫助患者理性地做決策,親友也能對患者的價值觀有一個理解。如此一來,在之後的醫療護理中,患者的價值觀也能得到尊重。

「每個人能夠獲取資訊,並基於自己的價值觀做出決策。將這一過程變得視覺化後相互共用,這不僅僅是健康素養的目標,也是民主主義社會應有的狀態。」中山教授說,「如今正是新冠肺炎流行的非常時期,今後我們也將長期跟各種傳染病打交道,而且我們也處於慢性疾病的時代。如果透過看得見的方式將自己的長期決策與他人共用,那麼對社會也是有益的。許多患者開始寫部落格,也是想要與大家分享自己的點點滴滴,去幫助抱有同樣煩惱的人群。SNS本來就是一種互助互利、資訊共用的工具。資訊的發出方和接收方都必須做出改變。資訊發出不是簡單地給出答案,而是提供各種資訊,提供選項,而資訊的接收方則基於自身的價值觀做出決斷。從這個意義而言,我想現在日本正處於一個岔路口上。」

(參考網站)資訊素養 決定健康的能力(日文)

標題圖片:放學前給雙手消毒的小學生,2020年2月大阪市內(時事)

東京都 醫療 健康 醫療資訊 厚生勞動省 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