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衛省的野心與執政黨的內部矛盾,因大幅加碼國防費「特需」而擴大

政治外交

2022年9月5日,財務省發佈數據稱,2023年度預算的概算要求總額為110兆484億日圓。扣除國債費用和地方交付稅交付金後的一般財政支出為65兆9939億日圓,創歷史新高。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防衛費。未標注金額上限的「事項要求」費用激增,防衛省的概算要求金額變得缺乏透明性。本文將針對防衛省規模空前的概算要求展開分析探討。

「事項要求」激增的背景原因

2023年度的防衛費概算要求光是已確定部分,就高達5兆5947億日圓。這個數字達到了歷史新高,鑒於戰爭形式已經發生重大變化,防衛省提出了7項加強防衛力量的措施。比如,旨在應對中國「A2/AD(反介入區域拒止)」防衛戰略的「Stand off防衛能力」、旨在消除飛機和導彈等多種空中威脅的「綜合飛彈防衛能力」、有效性在烏克蘭戰爭中得到證明的軍用無人機等「無人裝備防衛能力」,等等。

與往年概算要求的一大區別在於,此次有大量專案是沒有標注金額上限的「事項要求」。近100項未確定的事項要求被算作已確定部分,甚至有傳聞稱最終的如意算盤是「爭取達到6.5兆日圓左右」(政府高官言論)。

圍繞漫天要價後的實際預算,今後到年末這段時間內,防衛省將與財務省和執政黨展開多輪激烈談判。岸田首相提出「5年內從根本上加強防衛力量」的方針,明確表示將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增加」防衛費,這相當於給防衛省撐了腰。面對這種防衛費的「特需」,防衛省、國防相關議員、國防軍工產業等各方面的種種盤算錯綜複雜。除了一些讓人感覺無視「性價比」的過分要求外,針對部分防衛裝備,據說國防相關議員和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支持者也是各持己見。

在這樣的背景下,防衛問題專家們擔心的是,且不說金額的多少,關鍵是預算談判過程中能否給出明確的判斷。

防衛大臣濱田靖一在防衛省內就2023年度預算概算要求發表講話,2022年8月31日(時事)
防衛大臣濱田靖一在防衛省內就2023年度預算概算要求發表講話,2022年8月31日(時事)

可能成為爭議焦點的兩個項目

讓我們來看看爭議較大的兩個項目。一是作為Stand off防衛能力關鍵要素的「12式地對艦飛彈(SSM)」升級版。二是作為綜合導彈防衛能力關鍵要素的「神盾戰鬥系統搭載艦」。它們都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

12式SSM升級版可以將目前國產巡航飛彈近200公里的射程提升5倍以上,即射程超過1000公里,除了陸上發射外,還可以通過艦艇或戰鬥機發射。假如射程提升至1000公里,那麼某些發射地點的射程範圍將覆蓋中國沿海地區和北韓內陸地區。或許這是為了縮小與中國的飛彈實力差距,但如果根本不知道兩國到底存在多大差距,那就無法確定正確的討論方向。

美國國防部2021年發佈的《中國軍力報告》顯示,中國擁有大約1900枚彈道飛彈,大約300枚巡航飛彈,合計擁有超過2000枚陸基中程飛彈(射程500到5500公里)。這些飛彈是阻攔美軍等勢力進入第一島鏈內側的A2/AD戰略的關鍵利器,其中不少還可以搭載核彈頭。順便提一句,美國和日本沒有這種飛彈。一旦發生飛彈交鋒,日本將處於絕對劣勢。

通常來說,射程的提升需要跨越很高的技術門檻。飛彈的可靠性是基於探測攻擊目標,引導進行精準打擊的目標鎖定能力來評判的。12式的上一代SSM(88式地對艦飛彈),僅憑自身攜帶的探測判定雷達無法探測到在海平線另一邊航行的敵方艦艇。按照陸上自衛隊官員的說法,「單獨使用的極限距離為距海岸40到50公里」,為了克服其弱點,海上自衛隊的巡邏機會靠近攻擊目標收集對方位置資訊,通過衛星通信手段將資料傳達給飛彈發射部隊。

12式導彈進行了改良,可以在飛行過程中通過全球定位系統(GPS)隨時更新目標資訊進行引導,但要想具備準確命中1000公里外內陸地區攻擊目標的能力,尚有待今後的技術開發。順便提一句,美國戰斧巡弋飛彈的本體上配有被稱作「數位景象匹配裝置」的電子光學感應器,具有主動識別、探測目標的能力。美軍強大的太空基礎設施體系為其提供了技術支撐,而日本並沒有這種力量。就算日本的國防軍工產業火力全開,恐怕也很難達到戰斧飛彈的能力水準。

防衛省到底打算如何精準命中1000公里外的目標呢?巡邏機或預警機不能入侵敵對國的空域。如果只是放飛出去,就會產生碰撞非軍事目標的風險。在野黨和部分媒體抨擊相關技術開發活動是在謀求「違反憲法的敵方基地攻擊能力」,但實際上,即使作為針對中國和北韓的威懾力量都讓人感到心裡有些不安。

不斷膨脹的建造費

另一個讓人擔憂的問題是海上自衛隊的神盾戰鬥系統搭載艦。建造這種艦艇,說穿了就是放棄引入陸基神盾飛彈攔截系統之後的替代方案。據稱,該艦艇將承擔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監控任務,目的是攔截北韓發射的飛彈。2020年已經召開內閣會議敲定要建造兩艘。按照已經公佈的設想,標準排水量約為2萬噸,全長不超過210公尺,寬度不超40公尺。和海上自衛隊最新的摩耶級驅逐艦相比,排水量達到2倍以上,全長也多了40公尺。

此前日本已經和美國企業簽訂採購合同,購買用於陸基神盾的「SPY7」大型雷達,放棄部署陸基神盾系統後,苦於如何使用「SPY7」,想到可用於艦載,於是計畫開始發生了變化。除了「雷達耗電量極大」(海上自衛隊官員言論)外,由於需要長時間部署在日本海負責飛彈預警,必須為船員提供寬敞的居住空間,所以船體變得更加龐大了。

起初給它的定位是專門用於攔截北韓飛彈的海上平臺,後來逐漸胃口變大,開始期待為其搭載12式SSM升級版,甚至應對中俄的高超音速武器。於是,建造費用不斷膨脹,不禁讓人擔心最終恐怕會超過引入陸基神盾的費用(約4000億日圓)。

圍繞SPY7艦的對立格局

比成本更致命的問題是,最終能否確保與美國海軍系統的相容性。SPY7原本是為了防範將來的高超音速飛彈等武器攻擊美國本土,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基於部署在阿拉斯加州的遠端識別雷達(LRDR)的新一代技術研發而成,並沒有設想過艦載用途。另一方面,美國海軍目前正處在一個過渡期,將把用作神盾艦防空雷達的美國雷神公司的SPY1依次更換為該公司研發的新款SPY6。

除了神盾艦外,美國海軍還計畫在航空母艦和登陸艦上搭載SPY6。他們設想的是,由此建立起協同交戰能力(CEC)系統,通過多艘艦艇和多架飛機組成的網路共用敵方飛彈等位置資訊,準確擊毀目標。海上自衛隊擁有的8艘神盾艦也確定了將來會搭載SPY6,只有搭載了SPY7的神盾系統搭載艦會變成不同規格的艦艇。

按雷神公司的說法,目前尚無計畫實現與SPY7的直接連結。日本獨創建造的神盾系統搭載艦到底能不能和美國海軍系統進行連結?深諳該問題的軍事專家表示,「只能由日本政府出面與洛克希德公司及美軍當局進行交涉,改造系統以實現相互連結」。為此付出的龐大研發經費,想必自然需要日方負擔。

進而言之,如何護衛缺乏自衛功能的SPY7艦這樣一個實際運用問題也不是那麼簡單。自衛隊的初衷應該是通過部署陸基神盾,將神盾艦這樣的寶貴資源從停駐日本海監控飛彈的任務中解放出來,專門負責西南諸島的防衛工作。而如果還得為其護航,那就變得本末倒置了。

實際上,一部分自民黨籍的國防相關議員和海上自衛隊的退役士兵都很清楚這些事情。儘管意見有些分歧,但總體上對SPY7艦評價不高,甚至有人揶揄其光有龐大體型,是「令和時代的大和號」。就連防衛省內部也有人私下自暴自棄地嘀咕「變成預算談判籌碼的概率很大」(該省官員言論)。另一方面,支援SPY7艦的是部分前安倍派議員,他們繼承了安倍前首相的思想,與「反對派」之間的對立狀態仍在持續。

雖然明年的概算要求還有其他問題,但至少這兩個大型專案有必要儘快展開嚴格的論證分析。首先需要做到的或許是充分公開資料和資訊,便於國會乃至民眾可以做出判斷。為了避免子孫後代將「令和大擴軍」詬病為無法挽回的嚴重失敗,希望有關方面能夠英明地反覆討論,做出最佳選擇。

標題圖片:日美兩國在陸上自衛隊奄美駐地(鹿兒島)舉行聯合對艦訓練,參訓的陸上自衛隊使用了12式地對艦飛彈發射裝置,2022年8月31日(時事)

國防 美國 中國 安全保障 飛彈 導彈 神盾 防衛 防衛費 防衛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