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衛費大增意味著什麼?面對增稅方針,日本輿論搖擺不定

政治外交

日本防衛費自2023年度開始大幅成長,5年內總額將達43兆日圓,到2027年度將增至GDP的2%。本文從多個角度解讀日本防衛費大幅成長意味著什麼。

日本的安保與防衛政策迎來重大轉折。2022年12月,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防衛力量整備計畫》,即所謂的新「安保3文書」,展示了日本安保防衛戰略的新面貌。具體而言,擁有反擊能力,重點發展網路和太空等內容備受關注。本文著眼於防衛費這個事關安保戰略全域的重要問題,就其大幅增加的意義、當前面臨的問題,以及相關經費來源在輿論和政界存在的問題等加以討論。

今後5年,日本防衛費總額將達43兆日圓

此次防衛費大幅增加,人們關注的焦點是要增至GDP2%的目標。這個目標要在2027年度,也就是始於2023年度為期5年的新版《防衛力量整備計畫》的最後一年。雖說在安倍晉三政權時期防衛費持續小幅成長,但也只達到GDP的1%多一點。簡單來說,5年後,日本防衛費將實現倍增。

但這其中另藏玄機。因為GDP的2%這一數字不僅指防衛費(即防衛省的預算),還要加上「配套補充措施」的經費,包括海上保安廳的預算、安保相關研發費用、基礎設施建設費用等與安保相關的其他經費。僅防衛費的5年總額為43兆日圓,大約。這相當於2023年之前5年防衛費總額(27兆日圓)的約1.6倍。

2023年度,日本防衛費的最初預算,包括駐日美軍整編經費等約為6.8兆日圓。預計到了2027年度,防衛費將達8.9兆日圓左右。日本當前的GDP規模為540兆-550兆日圓,2%就是11兆日圓左右。如此一來,2027年度估計將有2兆多日圓作為安保相關經費,從其他預算中列入進來。至於其中包含什麼,目前仍不明朗。

GDP的2%是一種「政治態度」

對於GDP的2%,批評者堅決地認為這是「為了2%而定的2%」。首相岸田在通過新「安保3文書」後舉行的記者會上稱「(自衛隊)目前發展得很不夠」,並解釋說GDP的2%這個數字是「從根本上增強防衛能力所需經費疊加計算所得」。如果把以往因預算不足而未能顧及的方方面面都加上,那所需金額必然暴增。

不過,估計也沒人相信GDP的2%這一數字純粹只是所需經費疊加的結果。這是一個象徵性的數字。NATO成員國的國防預算目標就是GDP的2%,而這個數字,特別是在自民黨內部的討論中,已經多次被作為「參考資料」提及。2%絕非偶然。

NATO設定GDP的2%這一目標,其實並沒有軍事上的依據。21世紀最初10年的中期,NATO為了防止各成員國的國防預算進一步下降,提出了GDP的2%這個目標,那是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NATO各國國防開支的平均值。這麼提,不過是希望各成員國努力讓國防預算「至少恢復到那時的水準」而已。

日本長期使用的GDP(最早是基於GNP計算的)1%性質也差不多,既沒有什麼軍事依據,也不是所需經費疊加計算出來的。只不過,這個數位釋放出一個政治信號——通過控制防衛費,日本不會再次成為軍事大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GDP的2%這個數字也一樣,就是表明日本的政治態度——隨著安保環境日益惡化,日本要在安保方面盡到相應的責任。

因此,批評政府「為了2%而定的2%」,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的。無可否認,這就是一個充滿政治意味的數字。但政治的本質作用是資源配置,並且可供分配的資源是有限的,必須安排好優先順序。而GDP的2%就是日本政府用以展示「重視防衛」的政治姿態。

再多說一句,如果要批判「為了2%而定的2%」,那麼曾被認為是防衛費「制動器」的1%也應當受到批判,否則道理上說不通。畢竟後者更典型。而且,如果日本所處的安保環境進一步惡化,要是按照疊加所需經費的計算辦法來確定國防預算,那麼這個比例也可能就不只2%了,甚至可能達到3%乃至更多。或許到時候,2%也會被當作新的「制動器」。

從根本上增強防衛,首先要強化基礎

那麼,增加的防衛費怎麼使用呢?從2022年底確定的2023年度預算案防衛費構成,可以明顯看出防衛省考慮的優先順序。總額約為6.8兆日圓的預算中,有很多與構建防區外發射空對地攻擊等軍事反擊能力有關的開支,比如能從敵方武器射程之外實施攻擊的遠程飛彈等。但與以往相比,這次預算案的特點體現在以下幾項上:裝備維持整備費(2兆355億日圓,約為以往的1.8倍。用於解決替換零件不足,以提升出動率)、彈藥整備費(8283億日圓,約為以往的3.3倍。持續作戰能力不足問題一直令人擔憂)、設施整備費(5049億日圓,不含軍營宿舍建設費,約為以往的3.3倍。軍事設施一直被指應當更加牢固)等。此外,用於研發和改善自衛隊員生活服役環境的預算也大幅成長了。

這些與其說是新需求,不如說是過去無法顧及的方面,在防衛費增加的情況下,終於得以實現。設施整備費中,與空調相關的費用,2022年度最初預算僅列支了20億日圓(後修正為40億日圓),而2023年度預算則列支了424億日圓。這個細節很有象徵意義,反映了迄今為止自衛隊相關設施環境是多麼惡劣。

防衛省把2023年度國防預算定位為「從根本上增強防衛能力『元年』的預算」。事實上,在構建反擊能力之前,主要著眼點放在了補「作業」上。如果沒有這樣的基礎,所謂從根本上增強防衛能力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對此,防衛省應當是抱有正確的危機感的。

輿論對增稅之說搖擺不定

那麼,日本民眾對此又是何種看法呢?進入2022年,輿論對增加防衛費的支持度變高了。2022年2月爆發烏克蘭戰爭,臺海局勢緊張,加之北韓空前頻繁地試射飛彈,等等。可以說,日本一般民眾也不得不認識到,日本周邊安保環境正在惡化,國際秩序正在發生動搖。根據《日本經濟新聞》2022年4月實施的輿論調查,對於將防衛費增至GDP的2%以上,55%的受訪者贊成,33%反對。

但是,「有必要增強防衛能力」這種一般性論調,並不意味著大家「做好了自己承擔費用的準備」。也就是說,很多人的想法是,如果是「別人以某種方式負擔費用」,那就贊成;但如果要通過增稅等方式轉嫁到自己身上,那就不贊成了。這並不值得大驚小怪。

實際上,同樣由《日本經濟新聞》在2022年12月新版「安保3文書」通過後實施的輿論調查顯示,對於未來5年防衛費總額增至43兆日圓,贊成的占47%,反對的占45%,旗鼓相當。對於由此導致增稅,84%的受訪者認為岸田總理的解釋不夠充分。不過,對於政府推遲決定開始增稅的時間,50%的受訪者認為「不合理」,39%的認為「合理」。

上述調查結果,一方面反映了不願徒增負擔的國民情緒,另一方面人們也表現出對推遲決定相關財政來源的擔憂。2022年10月底,同樣由《日本經濟新聞》實施的輿論調查顯示,作為增加防衛費的財政來源,認為應該「削減防衛費以外的其他預算」的受訪者最多,達34%,遠高於「發行國債」的15%和「增稅」的9%。順便提一句,回答「沒有必要增加防衛費」的占31%。如此算來,在支持增加的受訪者中,「削減防衛費以外的其他預算」得到了近半數人的支持。

或許這也意味著,民眾並非單純不想負擔費用。當然,如果原本讓自身受益的預算遭到削減,有人也可能反對。但是,對單純依靠發行國債來補足防衛費增加部分的支持者並不占多數,這或許反映出人們對未來的擔憂。正是在這一點上,輿論是搖擺的。

「增加防衛費卻不增加負擔」無異於癡人說夢

圍繞增加防衛費的問題,自民黨內部湧現出反對岸田首相所提增稅方針的聲音。但我們有必要分類看待這些反對增稅的意見。這些意見當中,有的主張作為總體經濟政策,在當前的經濟狀況下不應該增稅;有的主張作為財政政策,根本沒必要在意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的規模;有人主張應該靈活利用外匯特別預算等或出售國有資產的收益;還有人主張應以增加國庫收入為目標,而非增稅。可見,增稅反對者也並非出自一條心。

今後5年所需的防衛費增額部分為17兆日圓,這是不可能通過一種手段全部解決的。作為增稅手段,可以想到的有上調法人稅、個人所得稅、香菸稅,但與之相關的法案還未明確何時提出。實際操作中,在增稅的基礎上,還可組合運用財政支出改革(削減其他預算)、發行國債、設置特別預算等多種手段。稅收增加也令人期待。儘管岸田政權的增稅方針備受關注,但相比今後5年43兆日圓的預算,通過增稅確保的財政來源到最後一個年度估計也就1兆日圓左右。而增稅問題引發如此大的爭議,甚至導致內閣支持率下降,造成這種局面,只能說是處理方法出了問題。

不管怎樣,「增加防衛費卻不增加負擔」的幻想是個問題。國防不是「他人瓦上霜」,不由「別人以某種方式負擔費用」,而是與每位國民息息相關的,其中自然也包括費用負擔的問題。日本民眾也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點。或許正因如此,輿論才會如此搖擺不定吧。

將經濟成長帶來的稅收自然成長部分和出售國有資產的收益用作防衛費,有可能看起來不會給任何人增加額外的負擔。但這些資金充作防衛費,就無法再用在其他地方了。防衛費與其他預算專案之間是零和關係。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就特別考驗政府統籌安排優先順序的能力。要想持續增加防衛費,政治領袖就更需要誠實地向民眾解釋清楚為什麼必須增加。

標題圖片:海上自衛隊的「白翎」號護衛艦船員在艦橋通過艦內廣播,吹響出港號角,2022年11月5日,橫濱市新港碼頭(時事)

國防 美國 中國 自衛隊 防衛省 國防經費 防衛 防衛預算 安保3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