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新時代」的思想教育與控制之「憲法」──愛國主義教育法之目標

政治外交 國際

中國制定並於2024年1月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法」。筆者認為此法乃習近平「新時代」思想控制之集大成,並指出其中「潛藏對於統一臺灣的強烈意志」。

習近平「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已於2024年1月1日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法」。該法第1條宣稱「凝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握有最高權力的習近平,其目標在於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因此將統一且體系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制度法制化。

草案於2023年6月開始審議,10月決議,因此實際上僅花費4個月便完成立法程序。在審議開始後,草案全文對外公布,通過網路等途徑呼籲大眾提出意見。宣稱法治的中國共產黨(以下簡稱中共)為確保統治正當性,制定法律之際,特意強調經過反映「民意」的「適當程序」。此次立法亦然。

乍看之下,法制化似乎在短時間內便大功告成,但其實不然。習近平於2019年11月已公布「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基於習近平思想提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方針。提到愛國主義教育,首先想到的便是江澤民。1990年代初期,中國面臨嚴峻的體制危機,江澤民於1994年制定「愛國主義教育綱要」,作為中共統治凝聚力的泉源,強調以愛國主義取代社會主義。

然而,這份「綱要」實際上可說是鄧小平的「綱要」。其基本指導思想確立為「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黨的基本路線」,並在其中各處置入鄧小平的言論。自1992年春季的南巡講話以來,鄧小平再次推進改革開放,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思想層面的安全裝置,有其意義。

如同在「歷史決議」裡亦是如此,我們可以說在「愛國主義教育綱要」以及愛國主義教育本身方面,習近平都在追求「超越鄧小平」的這個目標。

穩步推進的愛國主義教育與思想控制之「法制化」

習近平不僅公布「綱要」,在考慮制定愛國主義教育法的同時,一步步地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的法律相關準備工作。2014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2月13日)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9月3日)作為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相關的兩大重要紀念日,亦即所謂的「雙日」,並加以法制化。

一般認為,如此法治措施是考量到隔年2015年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與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但其著力點可說並非在於針對日本發動歷史鬥爭。由於對美國提出「新型大國關係」的美好期盼已然破滅,可以預見美中對立將更為劇烈,作為統治中國的領導人,借鑑歷史,選擇「靠近日本」,則是必然。

不出所料, 2014年12月追悼「南京事件」的國家公祭儀式上,習近平談到「二分論」,將「少數軍國主義分子」與「日本人民」區分開來。近年來,作為中國對日原則的「二分論」曾在中國內部受到批評,但在習近平的權威之下,「二分論」再度成為正式的官方立場。其後,由於日本民主黨政権對尖閣諸島(釣魚臺列嶼)實施國有化而導致日中關係陷入「戰後史上最惡劣」時期,目前已經回復至某種程度的改善步調。

除了「雙日」的法制化之外,習近平更採取其他措施。同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將9月30日新訂為追悼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犧牲者的「烈士紀念日」。一個月後即是首次紀念日當天,中央政治局常委7人齊聚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舉行獻花儀式,向全國人民展現追悼烈士的姿態。

此外,習近平於2017年10月創制《國歌法》,並統合修改過後的《國旗法》與《國徽法》等罰則條例,以法之名徹底強制「愛國行動」之施行。思及《國旗法》與《國徽法》法制化的時間點落在鄧小平「綱要」公佈之前,可以說《國歌法》也是習近平為了推出「綱要」而進行的準備工作之一。隔年4月亦制定《英雄烈士保護法》,針對侮辱烈士等行為設置詳細罰則。

綜觀習近平如此全面周至的佈局,可以說他的「愛國主義教育法」是愛國主義教育制度法制化之集大成。總而言之,該法具有習近平「新時代」思想教育與控制的「憲法」地位,可以說中國社會的愛國主義教育已然成為常態。

習近平實現統一臺灣的意志

而在愛國主義教育法之中如何討論臺灣問題?從結論來說,習近平不加掩飾地展露出對於統一臺灣的強烈意志。

先前提到習近平的「綱要」之中,僅在對於社會各界包含宗教界人士的呼籲裡觸及臺灣問題。「臺灣同胞」的定位也僅與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同胞以及海外僑胞並列,作為強化國家認同與維護國家及民族統一意識的訴求對象。

然而,在愛國主義教育法草案的審議過程裡,習近平有所行動。即使仍在草案階段,他將臺灣問題置於獨立條文,顯示習之意志,但其內容仍未超出「綱要」之範疇。總而言之,這些條文確立的程度在於,針對「臺灣同胞」以及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同胞,透過包括歷史文化、國情以及「一國兩制」的教育,強化愛國主義教育。

然而,經過審議後最終確定的條文與草案存在本質上的不同。亦即,新增條文(第23條)提出「加強推進祖國統一方針政策的宣傳教育,增強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對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神聖職責的認識,依法保護臺灣同胞的權利和利益,堅決反對『臺獨』分裂行徑,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該條文裡「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表述超越過往界線,亦改變了對於「臺灣同胞」的定位,無法忽視。

中華民族發展史的核心在於中國共產黨

愛國主義教育經常被連結至「反日」一同討論,但愛國主義教育法的真正目的與此大不相同。從就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之前,習近平便已表現出對於歷史教育的濃厚關心,獲得政權後,習不僅發行官方黨史《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同時更推動包含「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四史」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法最重要之處在於,「四史」之外更追加「中華民族發展史」。以往的「四史」以強調中共歷史角色的「歷史語言」為基礎而成。其歷史角色在於擺脫鴉片戰爭以來列強造成的半殖民地與半封建制度之過程裡,特別是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後建立新中國等過程之中中共所扮演的角色。

另一方面,《中華民族發展史》將目前中共的統治定位於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背景之下,強調中共承擔中華民族發展的正當性,認為中共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唯一存在,可以說是一種為了教育人民的「歷史語言」。將「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8條)獨立成文,即為其反映。

由此角度思考之際,我們不應該從「反日」教育或是針對日本展開歷史鬥爭的脈絡來理解愛國主義教育法的制定,而是應該在更大的政治目標之脈絡下進行評論,亦即,創造「中華民族」,以符合中共所追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民族組成。

標題圖片:中國江蘇省淮安市,一位法律相關人士以志願者的身份向小學生解釋愛國主義教育法,2023年12月28日(CFOTO/共同)

中國 臺灣 愛國主義 中國共產黨 思想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