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面刃」──社群媒體對於日本民眾的政治意識與投票行為之影響
政治外交 社會-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網路能否促進政治參與?
民主政治的「主角」是我們這些擁有投票權之選民,但親自接觸政治鬥爭與政策制定現場之機會有限,要獲取相關資訊,往往必須仰賴各種媒體。根據日本國政選舉期間由「明朗選舉推進協會(明推協)」所進行之全國性調查(*1),直到2000年代初期,選民取得政治及選舉資訊的主要媒介首推報紙;此後電視躍升首位,近年網路則逐步崛起,已超越報紙。
另一方面,在已開發民主國家之中,日本民眾的政治參與程度長期以來皆偏低(*2)。政治體系穩定卻難以推動改革,加上政治家的個人後援會及利益團體對選舉之影響甚巨,或許削弱了選民參與政治的意願。前述明推協於2024年眾議院選舉所進行之調查顯示,選民不參與投票之原因(可複選)包括:「對選舉缺乏興趣」(24.3%)、「不相信選舉能改善政治」(17.3%)、「個人一票無足輕重」(11.6%)等。此外,近年日本青年之投票率僅約高齡者的一半,亦成為日本民主主義的一大隱憂。
不過,網際網路,特別是在廣泛的資訊傳播及社群建構上極具影響力的社群媒體,或許可以激發過往自認「局外人」之選民,使其重獲政治參與之熱忱。
對於報紙或電視等傳統媒體提供之政治資訊感到「空虛不滿」的選民,可藉由網路深入挖掘個人關心的議題,並透過社群媒體與意見相近者交流,或與持不同見解者爭辯論戰。一旦個人的網路瀏覽紀錄、社群媒體的追蹤關係及發言內容遭分析出政治傾向,其接觸之資訊便可能逐漸被侷限於同質性內容(filter bubble,過濾泡沫,又稱同溫層),並經由相似意見之間反複互動,進一步強化既有觀點(echo chamber,回聲室效應)。
以川普登場之近期美國總統選舉為例,即使社群媒體被視爲導致輿論兩極化與社會分裂之隱憂,但亦有觀點認為,正因如此而提升政治關注,反而促成選舉競爭加劇與投票率提高。由此可見,社群媒體對於民主主義而言,可以說是一把「雙面刃」。
社群媒體掀起一部分選舉熱潮之功過得失
2024年日本東京都知事與兵庫縣知事的選舉期間,社群媒體的運用備受矚目。對於缺乏傳統政治資源──亦即所謂「地盤(在地人脈)、手提包(資金與幕僚)、招牌(知名度)──的政治人物,特別是政壇新人及其支持者而言,社群媒體儼然成為展開「游擊戰」的重要武器。社群媒體成為候選人直播競選活動與即時轉播選舉相關活動的平台,支持者則透過此平台形成緊密連結,這些皆使得選舉的「臨場感」得以廣泛傳遞給許多人。特別是對於目前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現象心懷不滿,以及對於主流媒體與所謂「既得利益階層」抱持猜忌與不信任的選民,極可能透過社群媒體和影音內容,深刻共鳴於主張改革的候選人。一部分選民熱烈追捧之行徑,更被稱為「粉絲應援活動」。
事實上,透過社群媒體進行的選舉,似乎並非圍繞著抽象的政策主張或缺乏鮮明個人色彩之政黨,而更多是聚焦於候選人本身。2024年眾議院選舉中,國民民主黨的大幅進展,格外引人注目。然而,政治學者團體所進行的調查(JESVII調査)分析顯示,社群媒體的重度使用者對國民民主黨及玉木雄一郎代表之評價,並未高於他人;唯獨對於現實政治抱持強烈不滿的社群媒體使用者,對於玉木代表的評價才顯著提升。
另一方面,網路選舉伴隨而來之弊端亦不容忽視,諸如誹謗中傷、謠言與假新聞之散播、博取關注的驚人之舉,乃至於激化對立及煽動暴力,皆可能引發混亂局面。在海外選舉之中,自2010年代以降,選舉期間網路假訊息氾濫、敵對陣營間的惡意攻擊及外國干預問題已然浮現。2024年的羅馬尼亞總統選舉裡,即出現默默無名的候選人依靠社群媒體獲得聲勢的背後,浮現外國勢力介入之疑慮,最終導致整場選舉程序遭判定無效。在日本國內,遭人質疑的社群媒體操作與疑似違反公職選舉法之公關業者活動亦逐漸成為焦點,目前正在進行法律規範與懲處的相關討論。
中間團體之式微與社群媒體的長期影響
當網際網路乃至社群媒體逐步改變政治與選舉資訊的生態環境之際,日本人的政治意識與投票行為是否也將隨之轉變?若從結論談起,筆者推測將同時存在局部且短期的變動,以及緩慢而深遠的長期變化。
承前所述,2024年東京都知事與兵庫縣知事的選舉之中,大都市地區的居民多為積極使用社群媒體的族群,如青年及外來移居者,而且選舉形式為個人對決(首長候選人),相當適合發揮社群媒體之效能。然而,如果選舉發生於社群媒體用戶較少、年長人口比例偏高的非都會區,加上議會選舉這種高度依賴組織動員的「團體戰」模式之下,社群媒體能否真正改變政治意識與投票行為,或許無法呈現顯著成效。
即便如此,最近發生的物價高騰、食米短缺、外交摩擦以及重大災害事故等危機與緊急狀態之際,人心易浮動,導致對立與政治不滿迅速激化。新冠疫情期間,社群媒體助長「陰謀論」的盛行,即為明顯案例,至今仍記憶猶新。由此可見,特定情境與因素匯聚之時,社群媒體的影響便可能迅速擴散,短期內改變民眾的政治意識與投票行為。
此外,亦有長期而緩慢的變化。於此再次援引明推協於2024年眾議院選舉所進行之調查結果可見,民眾取得政治資訊的媒介具有顯著的世代差異:年長者偏好報紙,中年族群傾向電視,而年輕世代則愛用網際網路。隨著透過網路接收資訊的世代日益增長,自然可以預期網路對於政治的影響力將逐漸擴大。
再者,亦有研究指出,全世界皆可見到企業、勞工團體及宗教組織等傳統中間團體的衰退,因而導致依靠這些團體為政治基盤之政黨弱化(*3)。中間團體原本具備培養個人觀察政治與社會的「政治社會化」功能,如今卻因爲不依賴團體的個體增加,此功能或許轉由網路及其社群所取代。隨著時間推移,社群媒體的潮流可能緩慢但確實地改變選民的政治意識與投票行為。
雖然社群媒體目前為新興政治勢力提供有效的戰術工具,但隨著時間推移,擁有雄厚資金與動員能力的政治團體,也將透過更大規模、更細膩的操作手法掌握此工具。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之下,如何有效地向眾多選民傳遞訊息,又如何說服而獲得支持,向來是勝敗關鍵。一般認為,未來的政治動員工具絕不限於社群媒體,而將繼續推陳出新,不斷演進。
最後,筆者希望提出關於未來選舉的幾點思考。網路世界之中,關於政治與選舉的資訊真假混雜。特別是涉及以AI技術製作的深度偽造(Deepfake)影像與影片,若未借助最新科技輔助,難以辨別真假。關於此點,務必持續推展媒體機構、專業機構及平台業者的事實查核(Fact check)工作。至於個人層面,各世代皆需持續培養對訊息來源的多元化、反複確認資訊出處,以及透過身邊人際網路的溝通來審慎判斷等基本資訊的識讀能力。政治是一種複雜的動態現象,若欲真正理解其內涵,必須具備解讀個別資訊與煽動性新聞,並洞察背後「結構」之能力。隨著日本實施18歲的選民投票權,對於擁有政治權力者的教育日漸活絡,如何正確傳達政治現實,並協助年輕人在選舉中作出抉擇,將成為未來的重要課題。
標題圖片:兵庫縣知事選舉活動最終日,候選人齋藤元彥在大批選民前進行街頭演說,人人高舉智慧型手機拍攝,2024年11月16日,神戶市(共同)
(*3) ^ 水島治郎(2021):〈傳統政黨為何沒落?──「中間缺位」時代的大眾迎合主義〉(暫譯),東京財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