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手工藝品:陶器的魅力
文化 生活 藝術-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輕奢日用品
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談到精美的陶瓷器,大家腦海裡浮現出的還是大型百貨公司或有名的藝廊裡擺放的價格高昂、用來鑒賞的工藝美術品。但是,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這種情況也發生了變化。可以用於日常生活的實用手工藝品開始受到關注,人氣逐漸高漲起來。
工藝美術品是用於觀賞的,既可以觀看,也可以觸摸,而實用手工藝品同時還被用於日常生活當中。為了購買這樣的陶瓷器、木製工藝品和玻璃工藝品,越來越多的人來到窯戶或藝廊,有些顧客甚至從國外遠道而來。著名藝術家的作品當然頗受歡迎,無名作者製作的單件作品作為輕奢日用品也被買走。
藝廊「桃居」位於東京西麻布的十字路口附近。經營者廣瀨一郎在這裡經營實用手工藝品已有30年。我來訪時,這裡正在舉辦年輕現代陶藝家橫山拓也的個展。小碗或茶杯每件的定價在3000日圓左右。這個價格並非遙不可及。對此廣瀨評價道:「既非傳統的和食餐具,也非西餐餐具。既現代又簡約,作品的風格從不固步自封,總在創新。」我請廣瀨談了實用手工藝品受歡迎的原因。
「與自然共生」:陶器越使用越有韻味
——日本的「實用手工藝品」的特徵是什麼?
廣瀨一郎 「器皿」是每天都必須使用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其實與服裝相似,是最貼身的用品。
陶藝曾經只是一部分癡迷者的事情,他們投入自己對泥土和技法的全部學識來享受其中的樂趣。但最近30年,無論男女老少都開始將陶器作為日用品來購買,這些作品可以讓人們享受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樂趣。
我認為,被視為「實用手工藝品」的日本陶器,其有趣之處在於它的雙向性。並不是製作者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單方面地將陶器交給顧客,用戶也可以通過各自不同的使用方式,為作品增添新的色彩。如何組合,如何賦予其變化,這其中充滿樂趣。
「陶器從窯中取出來並不算最終完成,只有當使用者選擇了它,用它盛菜,與手頭的其他器皿相組合,逐漸使用熟練後,才賦予其生命力。」製作者如是說。
歐洲和中國也有很多精美的陶器,但一般來講成套的器皿較多,如皇家哥本哈根或理查基諾裡的產品,而且每種器皿都有固定的用途,比如湯盤、麵包盤。歐洲和中國常見的是以含玻璃質成分的石粉為原料燒製的瓷器(*1),既堅固又美觀,不過我覺得這種樣式的陶器無法通過嫺熟的使用享受到變化的樂趣。
比較而言,日本的陶器則不一樣,使用者可以將各種形狀的器皿與其他器皿相組合,玩味它們不同的功能。特別是用泥土或黏土製作的陶器(*2),因為具有吸水性,所以用得越久,其色彩和形狀會發生變化,韻味也就越發濃厚。
日本的陶器工藝品之所以如此豐富,我想是得益於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得天獨厚的原材料。備前、萩、唐津等全國各處窯口都儲有可用作基本原料的優質泥土,而且森林資源也很豐富。手工藝品則是土、木、金屬、玻璃等天然原料在與人的雙手的因緣際會中誕生的。
與自然共生而非控制自然,這是陶器燒製的根本之所在。全神貫注地用雙手細緻打磨每一個細節,精心燒製出每一件器物。決不潦草從事,或許這也可以說是農耕民族的特點。在談及工藝品的製作時,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素質。
藝術品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日本町人文化
——「藝術品(fine art)」與「工藝品(craft)」有什麼區別呢?
廣瀨 到了明治時代(1868~1912年),「藝術品」的概念首次從西方引進日本。在歐洲,主要面向貴族製作並供鑒賞、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被稱為「藝術品」,製作頂級作品的人被稱為藝術家。而匠人製作的作品則稍遜一等,稱為「工藝品」。打個比方,仿佛一棟兩層建築,藝術品是上層,工藝品則是下層。
與此相反,日本的藝術品和工藝品就像平房結構,是並列存在的。雖然也有一部分面向特權階級的作品,但就如平民家裡的隔扇畫、屏風畫一樣,這些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從相當早的時期就融進人們的生活空間。被稱為工藝品的茶道器具、壁龕的掛畫、洗手間插有野花的花瓶,都隨季節的變化而更換。藝術品與其說是曲高和寡的鑒賞藝術,不如說已經融入了平民階層和町人文化的日常。
明治維新之後的150年,我感覺是一個探索如何使西方文化融入日本的時代,日本接受西方的種種影響和衝擊,並一直嘗試如何使其適用於日本人。那時所接受的明治以後的異文化,在上世紀90年代以後一點點地發生了變化,呈現出新的態勢。
——泡沫經濟破滅後到現在,藝術品和工藝品的變化趨勢是怎樣的呢?
廣瀨 到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的陶藝也是以藝術鑒賞為主流的。進入90年代後,泡沫經濟破滅,日本的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從經濟發展期向經濟成熟期過渡。這一時期也被世人稱為「失去的20年、30年」。隨著社會的變化,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也從「具有藝術性和鑒賞性的工藝品」向日常使用的實用陶器工藝品轉變。
上世紀90年代,與「鑒賞性陶藝品」相抗衡,「實用手工藝品」開始興起,進入摸索期和繁榮期。到了21世紀最初10年,「實用手工藝品」則遍地開花,經營個人作者作品的商店、藝廊、生活方式雜誌和網站相繼出現,工藝品市場和陶器市場人頭攢動,陶器開始在工藝品領域彰顯出強大的存在感。
我深切地體會到,這30年間陶器越來越多樣化,陶器製作者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他們希望製作出更便於在生活中使用,能夠按照使用者意願呈現出變化的器皿。
出發點是執著於自己的喜好
——「實用手工藝品」將來會如何發展呢?
廣瀨 今後10年、20年,我認為社會的分級和階層化會愈發加劇,而陶器等工藝品本身也會呈現分層化發展。肯定會出現一些致力於製作工藝美術作品的人。在陶藝這行,也會分出不同的層,有的作者渴望表現出自己的個性,有的作者想聯合起來製作不署名的作品,有的作者想往雜貨製作方向發展,等等。也有可能出現作者的志向各不相同,甚至沒有交點的情況。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今後將是一個只有真正有實力、有魅力的作者才能生存下去的時代。
我想,作品的背後一定隱藏著作者生命中最執著的追求。有些作品充滿魅力,讓人感受到要創造出什麼的衝動。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作品,什麼是好的作品,磨練自己的這種感受力,執著於自己的喜好,將變得非常重要。
——謝謝。
藝廊「桃居」
- 東京都港區西麻布2-25-13
- 03-3797-4494
- http://www.toukyo.com/
標題圖片:在藝廊「桃居」接受採訪的廣瀨先生
攝影:川本聖哉
採訪、撰文:nippon.com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