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探險

日本明治時代的工業革命

歷史 文化

明治維新後,日本迅速走上了邁向現代國家之路。在短短20幾年間便完善了鐵路、電話和郵政等基礎設施建設,開始大規模生產並出口棉紗和生絲,掀起了工業革命的熱潮。日本之所以在短期內得到如此發展,其原因在於江戶時代培育起的強大技術實力。

政府主導下的現代國家政策

明治政府的木戶孝允和大久保利通等人冒著政府瓦解的危險,在明治4年(1871年)果斷施行了廢藩置縣措施。當時的日本還是地方分權型社會,270個藩(統治者為大名)分別掌握著強大的軍權,各自為政。將這些藩國一舉廢除,從某種意義上講可謂一場政變。木戶等人佔據了明治政府權力的中樞,決心要早日將日本建設成現代化國家。

政府高官最懼怕的是日本淪為各國列強的殖民地。當時印度、東南亞已淪為殖民地,中國在鴉片戰爭戰敗後,也將香港割讓給英國。鑒於如此形勢,統治者認為,像日本這樣的小國如果想一直保持獨立,就必須在政府的主導下儘早轉型為現代國家,實現經濟的繁榮,並依靠經濟實力加強軍事力量,從而保護自己的國家不受列強的侵略。

因此,在廢藩置縣措施實施僅數月後,明治政府就派出很多高官長期遠赴歐美考察,這就是由岩倉具視擔任團長的岩倉使節團。包括津田梅子(6歲)在內的很多留學生也隨團前往歐美學習。這些人回國後,為日本的現代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電話、郵政和鐵路等基礎設施相繼完善

明治政府還大力推行殖產興業政策,將各項近代工業移植到國內,力圖使日本早日成為與歐美實力相當的資本主義國家。

首先廢除了阻礙近代工業發展的封建制度,如關卡、驛站及工商業者行會(同業組織)之類,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基礎設施的建設。明治2年(1869年),東京和橫濱之間架設了第一條電訊線,僅5年後,電訊線就從長崎延伸到了北海道,不久後又在長崎和上海之間鋪設了海底電纜。明治4年(1871年),現代郵政制度取代飛腳(江戶時代泛指以郵遞信件、轉運貨物為業者——譯注)制度,各地都設立了郵局,施行全國統一定價,開始發行郵票和明信片。明治10年(1877年),日本成為萬國郵政聯盟會員國,同年國內首次引進了電話。

明治5年(1872年),日本第一條鐵路在東京和橫濱之間開通。這條鐵路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了英國的實力,建設資金來源於從英國募集的外債,指導工程建設的建築師Edmund Morel是英國人,列車使用的也是英國產機車。此後,明治7年(1874年)在神戶和大阪之間,明治10年(1877年)在京都和大阪之間也相繼開通了鐵路。明治中期,鐵路網線迅速遍及全國。此外,政府還大力加強對全國主要公路的改造工程,實現了貨車運輸的暢通無阻。

浮世繪《東京汐留鐵路開通典禮圖》表現的是1872年舉行的鐵路開通儀式,描繪了明治天皇的專列由橫濱返回新橋停車場時的場景(港區立鄉土歷史館)
浮世繪《東京汐留鐵路開通典禮圖》表現的是1872年舉行的鐵路開通儀式,描繪了明治天皇的專列由橫濱返回新橋停車場時的場景(港區立鄉土歷史館)

關於海上交通,如上篇報導中所述,政府對民營企業三菱公司(海運公司)給予了強力保護,使之得以與歐美的汽船公司相抗衡。政府正是採取這種方式,給與特定的民營企業和商人(有政治靠山的政商)以特權,從而扶植起近代工業。有名的政商除三菱外,還有三井和小野。 

此外,在輕工業和農業領域,政府還設置了大量國營工廠(官營模範工廠)作為民營企業的樣板,以促進民營工業的發展。在輕工業領域創辦的有品川玻璃製造所、愛知紡織所、深川工作分局(生產水泥)、札幌麥酒釀造所等工廠,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被指定為世界遺產、位於群馬縣的富岡製絲廠。這家製絲廠創建於明治5年(1872年),安裝有從法國進口的300臺最先進的製絲機,並聘請了法國人保羅・布魯納及4名女工擔任技師。在這家工廠接受過繅絲訓練的日本女工,又前往日本各地的製絲工廠擔任年輕人的技術指導。

《上州富岡製絲廠圖》(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館藏)
《上州富岡製絲廠圖》(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館藏)

從工業革命到資本主義國家

從鐵路和富岡製絲廠的實例可以看出,日本政府聘請的外國人對殖產興業政策做出了巨大貢獻。政府通過聘用歐美技術人員和專家,實現了近代工業的發展。被雇傭的外國人前後約有3000人,在達到頂峰期的明治9年(1876年),當年有500多名外國人赴日。這些人都身懷絕技,政府之所以能招聘到這些人才,是因為為他們提供了豐厚的薪水。例如,政府聘請的外國人Thomas Kinder,向其支付的月薪為1045日圓,高於政府的大政大臣三條實美800日圓的月薪。以如此豐厚的待遇聘請歐美的技術人員和專家,從中也可以看出政府對殖產興業政策傾注的非凡熱情與誠意。

殖產興業政策的環節之一,是內務省主辦的國內勸業博覽會。第1屆勸業博覽會於明治10年(1877年)在上野公園舉辦,此後直至明治36年(1903年),共舉辦了5屆博覽會。這一活動是受國外世博會的啟發而舉辦的,旨在為近代工業和貿易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第1屆博覽會陳列了農業、園藝和機械等6個領域的8.4萬件展品,在102天的會期內,參觀者的規模多達45萬人,盛況空前。國內勸業博覽會為日本工業的現代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第1屆國內勸業博覽會會場全景圖(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館藏)
第1屆國內勸業博覽會會場全景圖(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館藏)

19世紀80年代前半期,大藏卿(大臣)松方正義推行通貨緊縮政策。為此,農產品價格暴跌,很多農民破產。但是,部分有錢有勢的富農殺價購買破產農民的土地,他們或成為寄生地主,或放高利貸從中牟取暴利。這些富農和城市富商開始用賺到的錢買賣股票或創辦公司。因此股票交易活躍起來,新的公司陸續誕生。尤其是自明治19年(1886年)起的3年間,興起了一股創辦企業的熱潮。

松方正義(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館藏)
松方正義(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館藏)

其中景象最繁盛的當屬紡織業和製絲業等輕工業領域。民營的大阪紡織公司引進了多臺英國產最新型的走錠紡紗機,用蒸汽機車帶動紡紗機運轉,開始了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雇員晝夜兩班倒,紡織機24小時運轉,成功地實現了棉紗每天大批量的生產。而且企業以低薪雇傭那些在松方通貨緊縮政策下破產的農民子女,使其長時間連續工作,因此生產出了極為廉價的棉紗。看到這些企業的成功,更多的紡織和繅絲公司紛紛成立。結果是棉紗和生絲開始大規模生產和出口,到了明治時代中期,輕工業領域掀起了一場產業革命。就這樣,在短短20多年間,日本便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國家。

江戶時代高度成熟的產業技術為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不過,日本在短期內成功實現技術移植以及向資本主義轉型,根本原因在於從江戶時代起就奠定了基礎。

江戶時代的日本,不僅武士入藩校學習,很多平民百姓也到寺子屋學習讀寫。因此出版文化繁盛,人們閱讀各種書籍,進一步提高學識和修養。日本獨創的一種數學「和算」,從世界範圍來看也包含著相當高深的內容。日本的初等教育堪稱全球之首。

描繪寺子屋情景的浮世繪(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特別文庫室)
描繪寺子屋情景的浮世繪(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特別文庫室)

美國海軍將領培理為了向日本炫耀卓越先進的西方文明,在簽署《日美和親條約》之際,向日本贈送了美國的武器、電報機和蒸汽機車的模型。當時的蒸汽機車以時速32公里的速度行駛。

然而僅1年後,佐賀藩便獨自成功研製出了蒸汽機車,而薩摩藩等藩國據說此前已試製成功。不久後,伊予宇和島藩建造了蒸汽船。佐賀藩設置了大炮製造所,成功仿製出英國最新式的阿姆斯壯炮。

阿姆斯壯炮的複製品(佐賀縣立佐賀城本丸歷史館藏)
阿姆斯壯炮的複製品(佐賀縣立佐賀城本丸歷史館藏)

由此可見,幕府末期的日本,其文明程度不僅沒有落後於其他國家,而且轉瞬間便擁有了效仿西方文明和技術的實力。培理似乎也察覺到了這一點,他曾言:「如果日本打開國門,恐怕會成為美國強勁的對手。」

總之,正因為幕府末期情況如此,日本才得以在明治維新後短短20年間便完成工業革命,轉型為資本主義國家,並在戰爭中打敗清朝和俄國,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標題圖片:內務卿大久保利通在明治天皇和皇后面前宣讀上奏文(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館藏)

明治維新 富岡製絲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