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探險

完成全國統一的豐臣秀吉:為了社會安定實施結構改革

歷史

繼上回介紹了織田信長,本篇把焦點放在豐臣秀吉身上。為主君信長報仇的秀吉,在16世紀末實現全國統一,統一度量衡,並派遣官員進行全國性的檢地,以石高(米的生產量)計算土地的生產力,確保稅收的穩定徵收。此外,沒收農民所有的武器,使其專心農耕,以防發生暴動(一揆),明確區隔武士和農民的身份等,為了脫離戰國的亂世,建構安定的社會,積極實施社會結構的改革。

實現全國統一

天正10年(1582)6月2日,統一天下在即的織田信長在京都的本能寺被家臣明智光秀殺害。為信長報仇的,是身為織田家重臣的羽柴(豐臣)秀吉。

秀吉出生於尾張國的足輕(有異說)家(譯註:足輕是日本平安時代到江戶時期的一種步兵),仕奉信長後,開始嶄露頭角,爬升到重臣位置。發生本能寺之變時,秀吉在中國地方對毛利氏的高松城發動水攻,得知消息後,隨即和毛利氏議和,率兵返京(俗稱「中國大返還」),本能寺之變後,僅過了11天,就在京都郊外的山崎擊敗光秀(山崎之戰)。之後,在賤岳之戰(1583年)擊敗織田家的另一位重臣・柴田勝家。同年,秀吉在石山本願寺的舊址開始興建大坂城,旨在向天下昭告自己是信長的後繼者。1585年,令長宗我部元親臣服其麾下,平定四國,同年擔任關白。隔年,秀吉獲正親町天皇賜姓「豐臣」,就任太政大臣一職(朝廷最高職位)。

位於賤岳(滋賀縣長濱市)山頂的武將銅像(photolibrary)
位於賤岳(滋賀縣長濱市)山頂的武將銅像(photolibrary)

於是,秀吉以朝廷威權的背景樹立政權,下令禁止大名之間進行私鬥(俗稱「惣無事令」)。1587年,以違背此令為由,出兵征討薩摩的島津氏,將九州置於支配下。1590年,滅掉關東的小田原北條氏,並且壓制了東北地方的諸大名,統一天下。距本能寺之變,僅過了8年。

實施獨裁政治

豐臣政權的財政基盤來自約200萬石的「藏入地」(直轄地)收入,其他還握有重要的礦山(石見大森、但馬生野等),並把都市(京都、大坂、堺、伏見、長崎等)置於支配下,向豪商籌措資金和必要的資材。

政治上,雖然有胞弟秀長和茶人千利休作為智囊,但秀吉實施獨裁,即使把關白一職讓給收為養子的外甥秀次後,也以「太閤」(稱呼已從關白引退後的人物)的身份持續掌握實權。只是,到了最晚年,設立五奉行、五大老制度,讓心腹的五奉行分掌政治,重要事項則交由有力大名的五大老進行合議。

此外,對1582年以後獲得的領地以及臣服的大名領地進行「檢地」(太閤檢地)。其實,在那之前有「指出檢地」,由農民或家臣自行向大名申告其所有的土地面積和收穫量,但秀吉不承認這項制度,派遣檢地官員實際去到當地,對農田和房屋所在的土地面積及等級進行詳細調查。透過檢地,秀吉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丈量單位如下。

「6尺3寸(約191㎝)四方=1歩。30歩=1畝。10畝=1段(反)。10段=1町」

土地(農田)的等級(分為上田、中田、下田、下下田的4階段)則由派遣到當地的官員訂定(石盛),將之乘以面積之後,計算出生產力(石高)。

在那之前的日本,一塊土地通常是數人利益重疊的狀態,但秀吉把農民(土地的直接耕作者)登錄到「檢地帳」(土地台帳)上,確保他們的耕作權,同時必須負擔繳納年貢和陣夫工作(戰爭時的動員、從事雜務的勞役)的義務,稱為「一地一作人」原則。另外,檢地帳以村落為單位製作,以村為單位徵收年貢(村請制)。年貢額度一般採二公一民,其比例為收穫量的3分之2上繳給領主(公),3分之1作為自己的收入(私),可見負稅之重。

1591年,平定天下的秀吉要求大名們提出領國的檢地帳(御前帳)和領土地圖(國繪圖),並依此正式決定大名的石高。並依據石高的多寡來決定軍役的負擔量。此項制度後為江戶幕府所沿用。

確立刀狩令和身份制度

1588年,秀吉下令沒收農民的武器(刀、弓、槍、鐵炮),稱為「刀狩令」。當時的農民為防備敵人的襲擊,或受大名徵召出征,所以持有武器。但是,為防止發生一揆(武裝暴動),秀吉沒收他們的武器,並使其專心耕作。

1591年,秀吉發佈「人掃令」,禁止仕奉武士的武家奉公人(侍・小者等)轉行成為町人(譯註:主要是商人及部份工匠)或是百姓(農民),禁止百姓從事商業活動和兼差(即轉行為商人或職人)之類的。隔年,以關白豐臣秀次的名義,再度發布人掃令(身份統制令),分別對武家奉公人、町人(商人或職人)、百姓的戶數和人數進行全國性的調查,並且確定下來。

透過上述的太閤檢地、刀狩和人掃令,制定了基於職業區分的身份制度,原則上身份無法移動。還有,武士和商工業者往都市(城下町等)集中居住,村落只由農民組成。如此一來,所謂的兵農分離制度得以確立。

外交政策:迫害吉利支丹和朝鮮出兵

關於外交政策,秀吉起初延續了信長對天主教的保護政策,但是平定九州後的1587年,在得知肥前國的大名・大村純忠把長崎作為教會領地捐給耶穌會,把日本人賣到海外做奴隸,吉利支丹(天主教徒)破壞神社佛閣的事實後,突然發布「伴天連追放令」,下令驅逐外國傳教士,禁止其在日本活動。不過,因為法令頒布後依然獎勵南蠻貿易,法令無法徹底實行,過了不久,傳教活動再度死灰復燃。然而,1596年秀吉聽到漂流到土佐的西班牙船聖菲利普號(San Felipe)的船員證言:「西班牙利用傳教士擴張領土」,隨即逮捕傳教士和天主教信徒共26名,隔年在長崎處死(二十六聖人殉教)。日本和西班牙因此斷絕邦交。

長崎市內的二十六聖人紀念碑(PIXTA)
長崎市內的二十六聖人紀念碑(PIXTA)

當時,國內的大名和豪商為了交易進出東南亞。秀吉也在1588年發布海賊取締令,以確保貿易船在海上行駛的通航安全。不過,他也開始企圖征服國勢衰微的明朝,想要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亞洲國際秩序。而且,向朝鮮及印度果阿的葡萄牙政廳、菲律賓的西班牙政廳、高山國(台灣)要求朝貢。透過對馬的宗氏命令朝鮮「因為要進攻明朝,請擔任先導者」,卻遭到朝鮮拒絕。於是,秀吉在1592年率領15萬大軍從釜山登陸,開始侵略朝鮮半島(文祿之役)。

起初,日本軍以破竹之勢進攻,但李舜臣率領的朝鮮水軍驅利用龜甲船斷絕了日本軍的補給,以民衆為中心的義勇軍也激烈抵抗。加上明朝援軍也加入戰局,讓日本軍陷入苦戰,戰局膠著。雙方一度停戰進入講和談判,但是決裂,秀吉在1597年再度以14萬的軍隊陣容登陸半島,企圖佔領朝鮮南部(慶長之役)。不過,這次也是一番苦戰,以秀吉之死為契機,隔年從朝鮮撤退。雖然兩度侵略朝鮮(朝鮮出兵)對朝鮮造成莫大的損害,日本國內也因浪費龐大的軍事費用和兵力,導致豐臣政權衰微。

加藤清正朝鮮出陣圖(Aflo)
加藤清正朝鮮出陣圖(Aflo)

華麗的桃山文化與歌舞伎的誕生

此時期,桃山文化興盛,開花結果。桃山的名稱來自秀吉晚年作為據點的京都伏見城。因為伏見城跡種植為數不少的桃木,之後被稱為桃山。信長削弱寺院的力量導致宗教色彩淡薄,讓很多具現實性的作品問世,此為其文化特徵。此外,因秀吉統一天下,豪商握有勢力,加上南蠻人來日等因素,具國際性又充滿新鮮感,孕育出壯闊豪氣的文化。

另外,反映戰國時代的城郭建築蓬勃發展也是此時文化的特色。諸大名紛紛興建佔地廣闊,並有天守閣的城,像是姫路城、松本城、犬山城、彥根城等,保留至今。茶道也非常流行,大名之間爭相收集有名茶具,向茶頭(茶道師傅)學習茶道,頻繁舉辦茶會。1587年,秀吉舉辦北野大茶會,超過1000人以上參加。茶道的集大成者即是生於堺的千利休。被認為是利休興建的妙喜庵待庵(二疊的草庵風茶室)現存至今。

千利休(Aflo)
千利休(Aflo)

這個時期,也受到豐臣秀吉的喜好影響,豪華絢爛的繪畫大受歡迎。城郭内部或寺院的拉門、牆壁、屏風等,金色底紋配上綠色等鮮豔顏色的「濃繪」(風格華麗的障壁畫)蔚為流行。

狩野永德完美結合了水墨畫與大和繪,陸續繪製了構圖大膽的屏障壁畫,《唐獅子圖屏風》、《洛中洛外圖屏風》為其代表作。弟子狩野山樂的《松鷹圖》、《牡丹圖》和長谷川等伯的《智積院襖繪》、海北友松的《山水圖屏風》也值得認識。

在工藝領域,秀吉正妻・北政所愛用的高台寺蒔繪手文庫等,被稱為高台寺蒔繪的遺物,多數都很優美精緻。

在演藝領域,京都出現了以出雲阿國這位女性為中心的表演團體,演出身穿奇裝異服且素行不良的「傾奇者」(譯註:指喜好異風、光鮮衣著、超越常識行為的人)調戲女性的「歌舞伎舞蹈」蔚為風潮(阿國歌舞伎)。之後,帶動了女歌舞伎的大流行。在三味線──改良自起源於中國、傳到琉球的三弦──的伴奏下,使用操作人偶的戲劇人形淨瑠璃也很受歡迎。另外,堺市的商人高三隆達為歌謠編排曲節的隆達節(隆達小歌)也頗受好評。

服裝方面,原本作為和服下裳的小袖開始成為外出服,女性逐漸不再外加長袴(一體成形的便裝),男女皆流行束髮,將物品放在頭上搬運的習慣消失了。用餐也從2餐變成3餐,白米成為公家和武士的日常飲食,但是庶民仍以雜穀為主食。

不論如何,豐臣秀吉統一天下,終於告別將近一個世紀長的戰國時代,日本社會得以恢復和平時代。

封面照片:豐臣秀吉(Aflo)

大阪 豐臣秀吉 明智光秀 大阪城 桃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