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年片裡的財富

文化

日本人過年就是過元旦,元旦前後有許多延續多年舉國一致的習俗。在日本生活的外國人,即便一開始對日本人過年習俗不以為然,幾年下來卻都會入鄉隨俗,不知不覺中跟日本人一樣在新年前後忙碌著同樣的事情。比如,人們相互贈送賀年片就是其中之一。

據說,日本新年互寄賀年片的習慣始於一百多年前。最初人們是在元旦互相上門拜年,不能上門祝賀的就開始用書信來代替,漸漸地形成了互寄賀卡的習俗。日本的賀年片,和西方聖誕賀卡雖然作用相同,但它們的一個很大區別,是賀年片必須在元月一日、也就是元旦當天收到,而且數量可觀。但當今的網路時代改變了多數人的資訊傳遞方式,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圖省事,也不再寫賀年卡了,而是改為發送「賀年郵件」或是在社交媒體上互相問候祝福,這無疑對郵寄賀年片這種傳統文化造成衝擊。日本郵電局在2003年發行了歷史之最多的44億張賀年片之後,賀年片的發行量一直呈現年年減少趨勢, 2019年已經下降到大約23.5億張。儘管如此,堅持在年末給親朋好友以及有工作關聯或生意來往的物件郵寄賀年片的日本人還是多數。據統計,2018年底日本人人均寄出賀年片約18張,這大概依然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吧。

電腦和關聯設備的普及讓賀卡製作變得簡單,即使幾百張賀卡的印刷也不需要太長的時間。為了淡化統一製作印刷帶來的那種機械性的冷漠感,不少人會特意在每一張卡上添加一行手寫問候,或是自己的親筆簽名。新年到來之前把寫好的賀年片投進郵箱,爭取在1月1日元旦當天讓對方能收到,這就成了日本人辭別舊歲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每個人的生活圈子、人際交往方式和工作性質的不同,發送賀年片的數量也不一樣。不少人從小學時代就開始了互寄賀年片的交往,無論是十幾張還是幾百張,通常也要花上好幾個休息日,完成了這樁事後,就等著聽年末的鐘聲了。

一年一次的賀卡如同一根根絲線悠悠地網織著一個人的社會關係脈絡,細線延續著很久很淡的往來,粗線加固著親密信賴的友情。粗細不同色彩各異的絲線如此年復一年地交織出每個人社會交往特有的圖案,也呈現出每一個人生獨特的節奏和韻律。

去年一位朋友首次完成一部社會題材的紀錄片電影。從籌集資金到拍攝編輯和放映宣傳的每一個過程都少不了朋友們的幫助。電影開拍後,她從賀年片集裡一張張地翻找,把電影製作計畫書和經費贊助申請信寄往那些她認為可能給她援助的人;電影上映前,她還是從賀年片通訊錄中挑選有可能去影院的熟人朋友,通知他們去買票看電影。而這些熟人又會邀請周圍的親朋好友一起去看電影,結果首映時有一千多位觀眾入場,創造了那個影院無名導演和製片人處女作的最高上座記錄。

這位導演朋友私下說,「幾十年來我只是依循習慣年復一年地用賀年片維繫或近或遠的人際關係,這次電影的成功也可以說是得益於長年養成的這個習慣」。也就是說,她把人脈轉化為資產,並把夢想變成了現實。「人脈資源是一種潛在的財富」,或許也我們可以把每年郵寄賀年片看作是一個積累財富的好方法吧。

轉載自 JST《客觀日本
標題圖片:PIXTA

文化 習俗 元旦 新年 賀年卡